梁敏诚
【摘 要】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关键在于问题意识的培养。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课改的成败。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质疑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问题意识;想问;敢问;善问;乐问
【中图分类号】G 623.15【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09)4-0067-02
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关键在于问题意识的激发与培养。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能力是素质教育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使学生主动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过程中,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知识的积极探求者,学生自己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个性品质会得到锻炼,主体性逐步形成、发展。可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能更好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人类的宝贵品质,因为问题是科学发现的前提,不能发现问题,就谈不上创新,可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强调问题意识不但能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还能促使学生去解决问题,直至有新的发现。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多种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会得以发展。因此,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促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然而在实际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对如何提出问题却往往感到困难。学生不能从书本知识的学习中产生问题以激发思考,深入对教材的理解;不能从相关的材料中看出问题,更不能演绎问题;不能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或国内外时事政治现象中及时发现与政治理论相关的问题;无法正确解释社会上的经济、政治现象与已学的政治理论的冲突所在……。一句话,学生缺乏“问题意识”。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课改的成败。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质疑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中教师如何激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问”中自主地获取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问题意识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学生想问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激励手段,创设有利于学生问的心理环境,激发学生想问的内在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一种内在动力,它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自觉努力去探索、去攀登,向着认知的目标前进的欲望。兴趣又是启动学生心灵中潺潺流动的溪水,没有兴趣的个性机能只会如死水一般地凝滞。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关系到学生将以怎样的态度参与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在思想品德课中,学生的兴趣在于了解和分析国际国内重大时事政治及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选用一些典型的、能激发学生共鸣的时政热点配合教材讲解,引发他们表达观点的好奇心和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好动、好说、好参与的特点,做到讲解与讨论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动脑与动手结合;动脑与动口结合。创设问题情境的形式可以是一组漫画、一段录像;也可以是一组材料、一个小品。例如:在学习九年级(全一册)第二课中“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这一课题时,学生提出了一个共同关注的问题:“自己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不同场所该承担怎样的责任?”,笔者使用小品形式创设问题情境。请几位学生表演自己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不同场所,充当形态各异的社会角色。学生一方面能够将自己生活的所见所闻表演出来,满足了自己的表现欲望,另一方面又能引发思考,使学生真正领会到在不同的社会场所,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从而让他们认识到应该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任的公民。课后作业学生写道:“在家做到孝敬老人、尊重体贴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等”;“在学校做到遵守纪律、勤奋学习、尊重老师、团结同学等”;“在社会做到讲公德、守秩序、有礼貌、爱护公共设施、保护环境等”。自己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不同场所该承担怎样的责任,这样穿插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既能促进学生各方面才能的发展,又能使学生开动思维,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同时,还使学生分享到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总之只要能很好的为教学服务就能产生好情境,使学生想问并积极思维。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两点:一是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材料入手,同时联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二是尽可能地创设条件,使学生很快进入问题情境。三是要不断变换教学方式,使思想品德课教学生动活泼、新颖有趣且富有实效,切忌一种方法、一个模式用到底。要不断变换教学方式。
二、消除障碍,增强信心,学生敢问
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些同学怕同学,甚至老师笑话自己提的问题幼稚,没水平;怕有的同学说自己爱出风头。在思想品德课中,存在有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记的乏味单调的教学形式。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破除这种“习惯”和“成效”,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特别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说、敢问、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通常在新课结束后,要尽可能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质疑,从而来激励学生再次深入思考,提出自己还想知道的问题。
例如:学生学完新内容九年级(全一册)第四课的第四课“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后,笔者让学生阅读【背景材料】:“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点火,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飞船升空。神舟七号三名航天员分别是景海鹏、刘伯明和指令长翟志刚;9月27日16时39分33秒,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开始出舱,这是历史性的一刻。16点59分,翟志刚成功返回轨道舱,这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成功完成;9月28日17时37分,中国 “神舟”七号飞船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随后,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安全出舱,中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学生在阅读上述背景材料的前提下,小组讨论、同学交流,合作解决,以“我提问你回答”的形式来巩固本节课的新知识。最后综合,学生先后提出了“‘神舟七号成功发射的原因有哪些?发射成功说明了什么?发射成功有什么重要意义?“神舟七号”成功发射,对我们青少年有什么启示?”等问题。学生回答提出的问题很积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 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科技工作者发扬了开拓创新和团队合作的精神;我国的经济实力强,综合国力提高;航天工作者发扬了特有的航天精神等”。可见,学生回答“神舟七号”成功发射的原因也很到位。这样的课堂教学形成一种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学生心情舒畅了,自信心增强了,求知欲旺盛了,敢想敢问了,思维活跃流畅了,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
三、教给方法,培养兴趣,学生乐问
“授之以渔”历来是有识之士对教学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要让学生“乐问”,因为一个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往往是一个有主见的学生;一个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往往是一个思维活跃的学生;一个乐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他已迈出了走向成功的一步。所以说引导学生乐问,是教育成功的标志。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做到让学生“乐问”,教师应教会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
首先,要熟读课本,理解课文,把握观点,掌握知识,这是理论武器。
其次,要看新闻联播、报刊杂志,关心社会上发生的事情,观察身边发生的事情。然后把课本上讲的与社会现实、自己的认识相对照,看二者是否一致,为什么不一致,由此发现问题。再多角度思考,进行联想,从某一事实入手,由此及彼,由现象入门。当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后,并不表明学生就不要思考了,教师应该正确去引导和启发,让学生解决问题。运用点拨的办法,启发学生正确分析,从整体上把握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适时补充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生动例子和材料,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分析、解答问题。例如:在课堂上有学生质疑一个比较尖刻的问题,“社会主义制度既然那么好,为什么跟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比,我们还比较穷呢?”针对学生的困惑,老师就不回避我们国家经济上的落后和还比较贫穷的实际,查阅大量资料,既进行纵向比较,又进行横向增长率的比较,让学生看到建国四十多年来我国年平均递增率远远高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事实,并引导学生认识到,目前我国经济虽然发展较快,但国家还不够发达富裕,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这样,学生对“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又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还不发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基本观点就能较好地接受,较好地全面地理解了。
再次,在教学时可以开展分组讨论、提问,每组同学提出的问题,由全班同学仔细听并作回答。最后比一比,哪组同学提的问题质量最好,哪组同学回答的最好。因为学生的提问是面向全班同学,强烈的好胜心和不甘落后的心理激发其他同学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解答问题。教师当堂评选“最佳提问人”、“最佳问题”等,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好思乐问的“问题意识”。
最后,在教学中,教师面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无论问题的价值高低,都要加以鼓励表扬,让学生逐步形成乐于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习惯,让他们逐渐体验到“提问”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四、闪光火花,适时评价,学生善问
在课堂教学中,评价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使学生更明智、更理性地进行学习。为此,教师要注重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思维、发问的潜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思、好学、善问。例如:在讲完九年级(全一册)中第四课第二节中“计划生育关乎国计民生”内容后,有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是不是我国今后的人口数量越少越好呢?”。当时,笔者就毫不吝啬地表扬肯定这位学生,问出这个问题很有深意,是一个典型的探讨性的问题,夸奖这位同学勤于多思,善于探究提问,值得大家学习。接着,让学生讨论交流回答,学生的探究回答积极性很高,学生的各种答案理由大多是不那么全面,有一学生引用课本中的一句话回答说“使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大业的顺利实现”,这一答案不错。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善于去探究问题的精神难得可贵。
学生都喜欢听夸奖的话,他们天真的特性,对自己的每一点成功和进步,都期待着老师的肯定和赞扬,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表现适时作出评价,充分满足学生受表扬的心理需要,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去发问,积极去回答问题。
然而,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出现有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者回答的问题存在有明显的不同程度的知识缺漏,甚至是错误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注意不宜过分的模糊评价,以免导致学生的知识缺陷和是非不分。一句由衷的赞誉,或是夸奖,可能使他们终生受益,但教师的评价如果很随意,不明确,学生听了之后就犹如喝凉开水 ,索然无味,久而久之学生对老师过多的廉价表扬会默然处置,学习的积极性则适得其反了。
充分挖掘学生学习智慧火花,适时给予总结评价,使学生乐学善问,做到表扬要讲究“度”;表扬要真实,要发自老师的内心、真诚;表扬要因人而异;表扬要讲究方式。也就是说学生需要老师带有真情的、恰倒好处的、中肯的表扬。这种表扬才显得珍贵,才能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才能成为学生内在的、不竭的学习动力。
可见,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让学生想问是培养问题意识的起点;让学生敢问是促使问题意识形成的核心;使学生乐问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关键;使学生善问是培养问题意识的根本。让学生从想问、敢问、乐问到善问,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改写思想品德课堂我讲你听,我写你记,枯燥无味死气沉沉这一现状。
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为本”,给学生主动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要处理好“放”与“收”、“提问”与“释疑”的关系,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实现由“要我问”到“我要问”的转化,有效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发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任何时候都应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冯军.初中教学典型课示例-思想品德[M].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2]刘旭光.好教师必备的五项新技能[M].陕西师范大学报出版社,2008.
[3]孙全军.初中思想品德有效教学和谐课堂[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