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学文
摘要: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由于职业教育特点及现行课程存在不足,改革势在必行。通过转变观念,基于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基于行动导向实施教学,课程改革取得了实效。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工作过程;行动导向
教高[2006]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这是国家对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时也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方向。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依据国家要求,结合学院课程改革的实际,不断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1.职业教育的特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秘书处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在一定普通教育的基础上,对社会各种职业、各种岗位所需要的就业者和从业者所进行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使其成为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严明的职业纪律、宽广的职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的劳动者,从而适应就业的个人要求和客观的岗位需要,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与普通文化教育相对应,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受教育者素质和技能,解决就业,服务经济建设为目的的完成性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同于其它教育类别的独特的本质属性。
从实现目标来看,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的职业专业人才。对毕业生理论掌握的要求并不是局限于某单一学科,而是针对某一职业岗位(群)所有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可以为终生接受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毕业生不仅能够适应现在社会某一岗位要求,也要具有发展的潜能,以适应未来新出现的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强调不仅是职业型人才,更重要的是应成为素质型人才。这里所说的素质包括专业素质、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及身体素质。对受教育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和专门性知识比较重视,力求通过一定的教学时间,使受教育者能尽快熟悉未来的岗位,投入工作,为社会创造财富。
从教学内容来看,职业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延续,职业教育的内容带有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强制规定和行业规定,并且强调教学过程的规范性和标准性,要教、学、做结合,学以致用。在课程的设置上要体现“高素质、强能力”的原则,突出岗位能力的培养,结合职业资格要求,围绕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进行岗位能力、素质的需求调查,进行知识与能力的分析,根据岗位所需,科学整合课程,合理安排课时,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符合岗位的要求或用人标准,同时要兼顾社会和经济发展。
2.学科课程的分析
传统教学,沿袭着学科体系课程。学科课程是以学科内容为中心设计的课程,课程各门学科的内容选自相应的学科,按学科独立性加以逻辑组织,并依据不同学科间相关性按一定顺序开设课程。学科体系课程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但并不符合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和培养目标要求。其不足之处在于它是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与职业教育课程的定向性要求有差距,与职业实际不相符,与社会需求脱节。由于过分强调学科理论性,应用性不强,高职学生学不致用。各学科之间的独立性也造成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不强,不利于学生系统性工作能力培养。因此针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学生学习特点,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二、课程改革之路
1.加強理论学习。2005年,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发起了教学改革大讨论,提出了以课程整合为核心的三大整合(专业整合、课程整合、教材整合),对部分专业课程进行了整合,调整教学内容。2007年3月份,学院又一次发起了教育教学改革大讨论,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基于行动导向实施教学。为了推进改革,学院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师观念。我们先后邀请职教课程专家姜大源、陈解放、徐国庆、赵志群等来校讲学,培训教师。组织校内专家进行全员培训。院长陈年友教授为全院各系部处室负责人、院机关全体干部及工作人员作了题为《学习高职教育文件,促进学院健康发展》的报告。李家瑞研究员为全院各系部处室负责人、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教研室主任作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报告。余浩教授、熊发涯教授巡回到各系部分别作了题为《教师、课程、教材、教法——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的思考》、《认真贯彻16号文件,做一个合格的高职教师》的专题讲座。全院掀起了学习“16号”文件精神,实施课程改革的热潮,教师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改革的方向更加明确。
2.重构课程体系。在课程改革中,各系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到企业调研,请企业专家来校研讨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从职业分析入手进行职业描述,对职业岗位(群)的职责和任务加以界定。然后对其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认完成该具体工作任务应掌握的技能和应具备的能力,分析、归纳、总结形成不同的行动领域。再经过科学的分析和教学过程开发,实现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课程)的转化,构成专业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更加贴近工作实际和职业成长规律。在工作任务和行动过程背景下,开发以企业工作过程为学习领域(课程)设计基础的教学内容,将学习领域(课程)中的目标和内容,进行教学论和方法论的转换,构成学习领域(课程)内的小型主题学习单元,设计出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情境,实现学习领域(课程)的系统化和具体化。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加强优质核心课程建设,与企业合作编写实训教材;制作核心课程的多媒体课件,进一步丰富课程教学资源。全院所有专业都基于工作过程重构了课程体系,所有专业核心课程都设计出了具体的学习情境并应用于教学实践。
3.改革教学模式。重构了课程体系,具体实施教学,学院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扩大“订单班”、“交替式学习班”的比例。按照“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行动导向教学思想,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方法。推广案例教学、模拟教学、项目教学、任务教学、实操教学等教学方法。探索具有专业特色的“一体化教学法”,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中心地位,通过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采用“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为主的六步教学法,建立起学习与工作的直接联系,使学生毕业上岗后,能尽快适应岗位工作。
具体的教学过程强调在实践中探索知识,在实践中发展能力。要求学生不但能动脑而且会动手,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实验、实训、实习所占比例较大。实施新课程教学,对教师也提出了新要求。教师要具有职业教育学、心理学、职业指导等方面的知识,具有熟练的实际动手能力,具有必要的生产现场知识和实践教学管理经验,专业课教师应具备“双师”素质。教材要紧密结合生产实际,注重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知识,具有必要的基础性、鲜明的针对性、实用性。根据岗位要求取舍、改造或创编实用教材。教学手段注重现场、注重实践、注重开放。学院投入资金改造完善实训条件,逐步形成健全、完善、功能齐备的实训场所。在实践教学中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为学生服务,提倡师生交流互动,采用民主、科学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大胆质疑,及时提出自己的需求、看法和见解。强调让学生参与实践的全过程,提高对事物本质的观察分析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三、课程改革效果
1.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学习内容源于工作过程,教学方式是做中学,让学生在动手中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建构知识。通过课程改革,是为用而学,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较大提高,动手能力大大加强。近年来在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全国高职高专生物技术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技能大赛中,我院学生均获得优异成绩。高素质、高技能促进了学生就业,学院毕业生连续七届就业率超过98%。
2.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新课程的实施,学生学习方式开始逐步多样化,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成为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共识。在这种课堂氛围下,课堂上流汗的是学生而不再是老师。学生在做中发现问题,通过查找资料、询问老师、同学讨论等途径解决问题。老师学生角色发生着变化,老师是教学的组织管理者、是职业知识的传播者、是工作实操的示范者、是职业行动的教练员、是解答问题的咨询师、是职业工作过程的引路人。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是职业知识的接受者、是工作实操的练习者、是职业行动的践行者、是问题的发现者、是职业工作过程的实行者。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能力在不断提高。
3.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方式,在培养学习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形式多样,经常开展讨论、交流和合作学习,让大家共同提高。在共同的学习中,培养了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和责任意识。学习内容与工作过程联系,与社会实际联系,提高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学生毕业上岗后,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的满意率达90%以上,特别赞誉我院毕业生“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品质和“认真负责、团结协作”的精神。
当然,课程改革也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班额过大、资源短缺、考试评价改革滞后、教师素质亟待提高等。相信随着改革的深入,这些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 韩培庆.高职课程改革的新理念[J].教育与职业,2008,
(24).
[2] 朱余清.转变教学行为方式,推进职教课程改革[J].江苏
教育,2009,(Z3).
[3] 王琦.高职院校项目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江苏高教,
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