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红
新课程改革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拥有一支专业素养高,能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教育教学行为的教师队伍。在新课程实施中,汕头市第一中学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以教学实践活动为渠道,以校本教研为依托,围绕理念引导、专业引领、研训结合、任务驱动、同伴互助、自我反思和实践跟进等要素展开探索与实践,着力发挥各要素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整合功能,积极追求教师专业发展与新课程改革的同步成长。
一、在培训学习中更新理念
教师是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转化者,而培训学习是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吸纳新知识、提高新技能的重要途径,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不竭动力。汕头一中特别重视教师的专业培训和学习,积极推行在岗培训学习,不断地去唤醒、激活和弘扬存在于每个教师心中的教育智慧。
规范管理,落实四级师资培训计划。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各种骨干教师研修、新课程培训和学术研讨等活动;同时,学校认真组织教师全员参加讲座、分组学习讨论、自学和公开课交流等校本培训。
创设平台,落实校级教师学习计划。以全校教工大会为平台,开设全校性讲座;以教研组长会为平台,研讨教育教学理论;以学科组教研活动为平台,学习教改材料;以备课组教研活动为平台,促使教师在问题研究中学习;以各种教学业务评比为平台,促使教师在参赛过程中学习;以学术交流为平台,促使教师在学术交流中相互学习。
二、在问题研究中改进实践
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和生成性,要求教师立足于教学情景的实际变化,立足于面临着的一系列新问题、新困惑和新矛盾,并借助相关研究去寻找解决的方法和途径。于是,汕头一中通过重点关注问题研究的各种保障手段,将研训结合,以教师为主体,以问题为课题,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并把研究结果及时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改进,使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性、发展性和创造性达到统一。
问题研究的制度保障。学校规范教研活动管理,采用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形式开展一系列教研活动,使教研活动常规化、制度化。
问题研究的组织保障。学校规定各种教研活动由相应的岗位负责人主持,如主管教学教研副校长、教务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要求教研活动做到有主题、有中心发言、有活动记录,使问题研究落到实处。
问题研究的交流保障。以国家、省市各级学科教学研究会议为平台,组织教师参加各种研讨活动。以校级和科组教研活动为平台,着力开展应用研究,例如研究教育理论和相关专业知识,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新课程标准,探索新课程的实施方法;研究教学反馈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方式;研究教学案例,探索提高课堂效益的教学策略。从而较好地促进了教师专业知识的内化和专业技能的训练。
三、在任务驱动中共进
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合作,是其校本教研标志和灵魂。提高校本教研的成效需要借助集体的力量来加强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合作和分享。因此,汕头一中以任务型研究为驱动,避免教师因各自为战而孤独无助,促使教师在团队攻克任务中互助共长。
以青年教师校本培训作为任务驱动,促进新老教师共同成长。学校既在思想上、精神上给予青年教师关心、鼓励和支持,又着力在任务驱动中给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具体指导,并做好验收、考核和鉴定工作。在此过程中,青年教师得到有效的帮助和培养,缩短专业成长的时间,而指导教师也在传、帮、带中发现新问题、获取新经验、增长新知识 ,双方共同得到发展。
以开设市级、校级和组级公开课作为任务驱动,促进教师在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和教学反思过程中成长。学校要求教师在讲授公开课的过程中要明确公开课定位、关注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的内化、关注动态性生成、关注实践反思、关注实际教学效果、关注带动效应、关注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
以各种教学业务比赛为任务驱动,促使教师在比赛过程中获得实践性知识的改组、重构、升华和外化。通过鼓励、扶植、指导教师参加各种业务比赛,既加强了参赛教师的自主探索研究,也发挥了集体智慧,凝聚了集体力量。参赛者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帮助,获得进步和发展,而同伴教师在为参赛教师出谋献策、群策群力的同时,也得到了启迪和提升。
以专题研究、课题研究为任务驱动,把专题研究、课题研究与课程实施结合起来。学校动员、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参与教学行动研究,把教学与科研融为一体,使教研活动科研化,科研活动教研化。以此促进教师在研究中优化教育思想、丰富理论素养,在研究中交流共享、互补共生,在研究中反思教育行为、解决存在问题,在研究中提升专业水平,提高教育效益。
四、在自我反思中提高
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它要求教师不能自我封闭和保守,同时也要求有信任和合作的环境。为此,学校努力创设反思氛围和平台,着力推行教育教学反思,促使教师在专业领域进行突破和超越。
教育教学前反思。以备课作为反思的载体,在教师个人和集体备课中反思,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和设计解决问题方案的过程思考,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使教育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
教育教学中反思。以日常课例、主题班会和各种类型的公开课作为反思的载体,通过对自己教育教学中的思想和行为以及听课者和学生的现场反馈进行反思,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使教育教学达到高质高效。
教育教学后反思。以教育教学成果交流、专题研讨、集体评课和学生的课后反馈作为反思的载体,通过对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思考、判断、反省、交流和分享,主讲教师既认识了自己的优势和成功,又对存在问题进行自我梳理和自我剖析,而参与交流研讨的教师则借鉴、分享和吸纳了他人的经验。同时,大家根据各自获得的新感悟、新发现、新认识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和自我建构,使实践性知识得到内化、丰富和提升,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得到优化和提高,实践活动得以改进、总结和推广,教育教学工作由此进入良性循环发展。
(作者单位:汕头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