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华
摘要:让物理教学语言幽默多一点,让物理教学中的文学色彩浓一点,使中学物理教师的教学模式趋于艺术化、幽默化,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高教学效益显得尤为重要。我的追求是“让学生将学习物理视为一种享受而非负担”。本文以物理教学实践为基础,主要从用“诗词激趣”、“四语激趣”(俗语、成语、谜语和谚语)、“典故激趣”和“幽默激趣”等几个方面论述在物理教学中“巧妙运用教学幽默,适当增添文学色彩,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幽默因素,设计富有幽默色彩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关键词:物理教学 教学幽默 文学色彩 学习兴趣 教学效益
根据现代教育认知理论可知: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知兴趣,即求知欲。认知兴趣是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语言的艺术性。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如果能自如地运用艺术手法处理知识,注重情感效应;运用生动、形象、幽默风趣而颇具文学色彩的语言组织教学,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得以保持,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诗词激趣。
我国诗词大多是历代文人广泛涉猎自然、观察自然和社会的产物。许多诗词不仅以精湛的文学艺术价值而脍炙人口、千古流传,而且其中一些优美的诗句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多彩的物理现象,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思考、认识、理解和领悟。如:
在讲述机械运动时,引用毛泽东的《送瘟神》中“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天河”(地球自转);敦煌曲子词中“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李白的《望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梁元帝的“不疑行船动,唯见远树来”;“人说明月当头挂,我看月亮顺水流”,通过这些富有情趣的诗词分析、讨论,参照物的概念便清晰、鲜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运动的相对性这一思想也悄然渗透到了学生的心灵深处。
在讲述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引用“傍晚农村小河旁,姑娘独自洗衣裳。湿衣暂放石板面,棒打衣物响四方。小弟沿河踏歌来,见景一事费思量,棒打衣物悄无声,棒举空中何其响?”;唐诗“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萄苔草映深。行人借问迢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描述了声源、声音的产生、传播及光速与声速的比较等物理问题,通过对诗句的讨论,学生便可以轻松愉快地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
在讲述光学现象时,可用杨万里的“排云数风出,漏日半江明。”;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苏轼的“峰多巧障目,江远欲浮天。”;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北朝民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韩亻屋的“天际霞光入水中,水中天际一时红。”;李白的“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毛泽东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以上词句中诗人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折射及色散等现象描述的景观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讲述物态变化时,借用《诗经 秦风 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缥缈的雾,凝重的霜,轻柔的雪,同样的水分子,装点着我们生活的时空,物态可以变化,犹如生活需要色彩。”,以诗激趣,以意激情,将学生置于美的享受中学习物理知识,对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是大有裨益的。
在讲述分子动理论和比热容时,可用苏轼的“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僧梵琦的“青山倒影水连郭,白藉作花香满湖。”;陆游的“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墙内开花墙外红,一杯醇酒香满堂。”;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还可用“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来分析说明热岛效应。将这些诗词佳句适时适当地应用于课堂,创设优美的物理情境,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诗情画意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逐渐消除学生学习物理的畏难情绪,使其学习物理的兴趣不断高涨,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教师讲诗的时间与学生思考的时间安排力求合理,尽量做到精讲多思。将学生熟悉且能准确表达物理现象的诗词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让学生开心地学,使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能力双受益,促进物理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二、四语(俗语、成语、谚语和谜语)激趣。
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认识,要经历从感性到理性认识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两次飞跃。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的俗语、成语、谚语和谜语可以成为第一次飞跃的推动力,使学生在艺术熏陶和科学教育下培养细致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如:“风吹草动”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说明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在讲述合力时引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人多力量大”;“孤掌难鸣”(一个巴掌拍不响),说的是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再结合“要想别人尊重你,你首先要尊重别人”等,对学生进行德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人际交往),实现师生情感的升华,可谓一举两得。用歌词“美酒飘香歌声飞”来说明分子运动,连“南国汤沟酒,开坛十里香。”这句广告词也能用上,还可用“破镜不能重圆”来说明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等物理知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坐井观天,所见甚小”、“立竿见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木匠标棱时的神态)、“月有阴晴圆缺”等,都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件事可见精神。”,一滴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U>2f,f<U<2f,透过一滴水可以有太阳的像,小中见大。“真金不怕火炼,真理不怕争辩”、“桥下有水桥下凉”(蒸发吸热致冷)、“霜前冷,雪后寒”、“下雪不冷化雪冷”、“扇子有凉风,宜夏不宜冬”、“敞开锅煮馅,盖着锅煮面”;对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等,这都是与热现象有关的俗语。“低声细语”、“敲锣打鼓”、“引亢高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悦耳动听”、“尖叫刺耳”、“高声喧哗”、“鬼哭狼嚎”、“响鼓还需重锤敲”、“闻其声知其人”、“隔墙有耳”等,都是与声现象有关的俗语。“生如洁月食清风,一身正直秉性忠。不管何人来指教,直言不讳在其中。”,通过猜谜语引入新课,既能让学生认识到平面镜的作用,又能使学生认识到本节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讲完平面镜成像之后,给出谚语“摘不到的是镜中花,捞不到的是水中月。”学生兴趣盎然。
采用“四语”激趣,虽然在表达物理知识上不似古典诗词般的重彩浓墨,但能开宗明义、单刀直入,在物理教学中能推波助澜,也颇具文学表现力,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积极有效的。
三、典故激趣。
许多历史事实或趣闻轶事似乎不可思议,但若在相关的物理知识解释下,便显得合情合理。运用这一特点,教师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利用典故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机械运动时,给学生讲一段千古奇闻的故事,小说《镜花缘》中宝云问奶公家乡有什么趣闻,奶公说:“前几天刮了一阵大风,把咱们家的一口井忽然吹到墙外去了。”学生听完后,会感到很纳闷:“井怎么会被吹到墙外去了呢?”教师此时可适当点拨:“小说中的墙实际上是篱笆做的,被吹动的其实不是井而是篱笆,但以篱笆作为参照物,井不就被吹到墙外去了吗?”学生豁然开朗,面带微笑,点头示意,乐于接受。电影《泰坦尼克号》中“冰山迎面压了过来”、“泰坦尼克号终于撞上了冰山”。(冰山也能动吗?)电影《闪闪的红星》中有一段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奇怪!青山也能走呀?)北宋时代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做的箭筒睡在地面上,能及时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其中还记述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小孔成像实验,他首先直接观察到鸢(老鹰)在空中飞动,地面上的影子也跟着移动,移动的方向与鸢飞的方向一致。然后,在纸窗上开一个小孔,使窗外飞鸢的影子呈现在室内的纸屏上,结果观察到“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怎么“物、影”有时同向移动,有时又反向移动?)用以说明光的直线传播(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
利用典故使学生自己质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将学生活跃的情绪纳入预定的轨道,转化为活跃的思维。让学生相互讨论、自主研索,以期获得正确答案,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四、幽默激趣。
幽默──有趣、可笑但又意味深长。若将幽默带进课堂,融于教学之中,则可以造就和谐轻松的教学气氛和情感洋溢的教学情景,促使学生实现从“苦学”到“乐学”、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课堂教学幽默,能更好地促成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在情绪饱满的状态下学习,在笑声中进行活动,收效极佳。
讲述惯性时,给出这样一则小故事:公共汽车突然遇到紧急情况而刹车,恰巧一位男青年碰到了一位女青年的身上,这位女青年很不高兴地冲着男青年嚷道“瞧你这人,德行!”这位男青年却笑着对女青年说道“这不是德行,是惯性!”。很多汽车的背后贴有“别吻我,我怕修”(谐音“羞”)这样的警示标语是表示什么意思?“惯性是一个较难理解的物理量,不过根据《阅读材料》中提供的小故事《一条懂得惯性的小狗》来看,你还是能学好的,因为你是高级动物!”(鼓励学生学好惯性知识)。讲述声音的传播时,可以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杨利伟在太空中能听到美妙的音乐吗?”。讲述凸透镜的应用时,给出这样的情景问题:“假如你的朋友正给你拍摄照片时,在镜头上突然飞落着一只苍蝇,结果得到的是你和苍蝇的美丽的合影吗?”。讲述验电器的主要构造时,可以将其概括为“三金”(金属球、金属杆和金属箔)。利用插图《苹果下落》引入“重力”课题时,设问“你知道牛顿在看到成熟的苹果从树上落下来时,他首先想到了什么吗?”教师立即给出令学生出乎意料的结果“不爬树也能吃到苹果!”显然这种答案太滑稽、荒谬而不可能,进而激发学生去考虑苹果落地的真正原因。讲述浮沉条件的应用“盐水浸泡选种”时,“好种”的密度大于盐水的密度而下沉,“孬种”的密度小于盐水的密度漂浮。讲述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方法后,教师加之一句“你走路是同手同脚(同上同下)吗?”(教师做出滑稽的动作)这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讲解设有“陷阱”的习题时,学生自然会钻进预设的“圈子”里而暴露出一些典型的错解,这时也可以幽默一下“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到底是谁的错,难道是我惹的祸?(因为题是“我”出的!)”(根据学生熟知的流行歌曲歌词改编而来。)在进行杠杆教学时,判断“理发剪刀”、“缝纫机的踏脚板”等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时,可以作出夸张的动作(如果认为是省力杠杆,就要费距离,那理发的动作将变得很吓人);“物态变化”教学时,为了加深学生对液化放热的认识,从被水蒸气烫伤比开水烫伤更严重的事实中,得出“我们宁可被开水烫,也不能让水蒸气烫”的诙谐结论,达到突出重点的效果。为了突破压强的概念,从压力入手,问“我们将图钉倒过来按好吗?为什么相同的压力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从而使学生对压强有较深刻的理解。在研究“弹簧的弹力大小与弹簧伸长长度与之间的关系”时,学生会错误地认为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长度成正比,笔者顺之推理得出“要是用1000m长的弹簧,看来就可以达到“愚公移山”的效果了。这样,一个笑话、一个动作,便可以使原本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学生在笑声中学习、掌握物理知识和技能。教师批阅试卷过程中,需要对某个同学提出鼓励时,只用短短的一句话足矣“GO GO加油!”(这是目前中学生熟知且喜欢的韩剧《浪漫满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话语。),学生受益匪浅,教师也收益匪浅。笔者一直在思索并努力在做好这样的事情:学生喜欢唱的歌、喜欢听的音乐、喜欢看的电视剧等,教师也要试着喜欢,这样一旦找到与物理教学内容相关的“素材”,在课堂上给学生露上一手,学生对教师一定会刮目相看,既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提高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易形成师生教、学共鸣,学生也便会“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志同又道合,何愁教学效果?
幽默是智慧,也是创作方法。教师要善于发现现行教材中存在的、可以利用的幽默素材或补充一些诸如科学发展中的误会和错误、科学家的轶闻趣事,或在组织教学活动中使教学过程具有一些喜剧情节,这对于调节课堂气氛,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提高教学质量是十分奏效的。
此外,利用多媒体适时向学生展示与所学物理知识相关的漫画和趣味动画等,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效。(限于篇幅,笔者不再赘述。)
当然,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适当增添文学色彩和增强幽默感,并不是盲目地追求兴趣、增加兴奋点。因此,笔者不提倡缺乏物理知识背景的格调不高的插科打诨。在同一节课中引用相关素材也并非多多益善,应本着精选精析、张弛得当的原则,按照“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操作,激发学习兴趣,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乐有所学”、“乐有所得”,也才能将“读数轻松一点,考试胜人一筹”落到实处。
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若想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师应该讲究教学语言的文学性和艺术性。欲将物理世界的美展示给学生,就要有准确、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因为文彩飘逸才能沁人心脾,理文结合才能增进教学情趣。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与物理有关的生活经验,善于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要博览群书,多收集素材,拓宽知识面,加强文学修养,以便谈古论今,横述东西、左右逢源、妙趣横生。让学生油然感叹:物理学是美丽的,物理是真有趣的,物理是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