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课堂提问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2009-10-12 09:51郝凤云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7期
关键词:提问生物兴趣

郝凤云

【摘 要】由于生物不是中考科目,不少学生轻视生物学习,甚至把生物学习看成负担。在此情况下,怎样从生物教学自身特点中寻找突破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成为生物教师探索的问题。通过实践发现,课堂提问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关键词】生物 提问 兴趣 思维

课堂教学提问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形式。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行巧,愚者问行笨。”可见他非常重视教学过程中的问,巧妙的启发问。初中学生具有好奇、好问、好动和好胜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利用这些特点,因势利导地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将有极大的帮助。那么,如何搞好课堂提问?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提供有“问题”的环境氛围。要想充分采用提问式教学方式,就要多留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和时间。首先,教师应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每节课至少留5~10分钟时间给学生总结和发言,往往这短短的5~10分钟是提问的黄金时间。其次,布置作业要精,让学生在课余有充足的时间,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消化,避免为了追求考试成绩而大搞题海战术。

要想搞好课堂提问,就要营造民主的和谐气氛。在课堂上,做到“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创设出自由、宽松的课堂教学气氛,激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提问。要正确引导和热情鼓励那些平时胆小的学生,促使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难易,都应给予正确的评价和鼓励,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这样,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创造了融洽、亲切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教师面前无紧张感,能像对朋友倾吐心事般的提出问题。

2.构建知识网络,奠定学生的“问题”基础。研究性学习中问题的提出必须以概念、规律、原理的掌握为基础,而且与学生掌握的知识相对应,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概念、规律、原理的正确运用。知识网络的形成,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合理的、有价值的问题,同时又为解决问题的过程提供理论依据。例如,在学习“根对水的吸收”时,学生从实验以及日常生活体验中,掌握了“细胞周围水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就失水”的原理。此时,有一位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像海带、紫菜等海洋生物生活在含盐度很高的海水中,为什么能很好的生活?”问题一提出,学生就从不同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寻找解析这一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在讨论分析过程中,很多学生提到海带有专门的排盐腺体,由此而解决了问题。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问题、图表、数据等情境中分析出教材中生物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加工、整理、贮存等信息处理的方法,形成各层次的知识网络。而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又使知识网络更加系统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进一步加强。

3.在教学中采用巧设质疑,诱发兴趣的方法。依据所教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富有趣味,含有质疑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造成悬念,或结合生活中的趣闻轶事,巧设疑点,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学习《遗传病》时,先给学生看课件“死亡名单”:湖南省宁乡县高峰村有一张神秘的“死亡名单”,据说只要登上了这张名单的人,就很有可能患上某种怪病,最终难逃死亡的厄运。村里人甚至还传言,这张“死亡名单”是被神秘的诅咒控制着,谁也无法取消。巧合的是,近几年,武氏家族果真有6人相继登上这个名单,最终痛苦地死去。为此,武氏家族的人整天都惶惶不可终日,整个高峰村也一直笼罩在巨大的阴影之下。真的会有这样的死亡名单吗?是什么人写下的这份名单呢?下一个登上“死亡名单”的又会是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你们身边有没有同一个家族中的许多人患同一种疾病的情况呢?通过一步步的设疑,进一步增强了同学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有问题“可问”。

(1)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让学生把课堂上不懂的地方,作业中不会做的习题,实践中碰到的棘手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作为发现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做“植物细胞吸水与溶液浓度的关系”的实验时,笔者把等质量的两个胡萝卜条分别放入清水和盐水中,并提出问题:“这两个胡萝卜条哪一个会增重?” 许多学生认为:浸在盐水中的胡萝卜条质量会增加,因为盐水的密度比水大。果真如此吗?通过实验,结果恰恰相反。为什么会这样?学生们满脸疑惑,眼中流露出求知的渴望。笔者趁机把原理讲述一遍,学生们听得非常认真。这样,想象与事实发生了矛盾,矛盾中又冒出了新问题。

(2)推理过程中发现问题。例如,学生在学习“光合作用”实验一(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和实验二(植物有二氧化碳时制造了淀粉)后,有人立即问:是不是植物在有光、有二氧化碳时就能制造淀粉呢?在知道了绿叶能在光下制造淀粉后,也会问:花在光下会不会也能制造淀粉呢?

(3)在发散思维中突出问题。例如,在光合作用实验中,有学生问:为什么要把叶片放在酒精中煮,而不放在水中煮?放在水中煮会怎样?淀粉在植物中有何作用?老鼠在装有植物的瓶子里,在光照下不会死,到了晚上,它会死吗?秋天的树叶为什么就变成了黄色的?等等。此外,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适当选出一些参考书目,让学生课外阅读,开阔他们的视野,使学生接触到大量的信息,拓宽知识面。这样就能突破课堂教学局限性,引起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矛盾,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5.掌握好课堂提问的时机。在“开始”处提问。在一堂课中,如果头开得好,一开始就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便可为这堂课的良好的延伸奠定基础。如初二生物学“激素调节”一章,教师开始提问:“人为什么能长高?为什么到青春期后,面部容易长出痤疮呢?”引导学生对“激素”作用的思考。初一生物学“种子的萌发”一章,教师开始就提问:“为什么一粒小小的树的种子,给它提供适宜的环境,它就可以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开头的一个提问,犹如在平静的水面上,投入一颗石子,真是一石激起了千层浪,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的兴趣引到这一问题上来。

6.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1)问题设置要有广泛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将问题分出难、中、易不同层次,来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例如初中生物“茎的结构”一节,笔者分别设置出难、中、易三部分题:难——分析了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茎的结构上的差异,请你回答为什么小草的茎没有槐树的茎粗;中——说出木本植物的每一部分功能;易——给出木本植物茎的平面结构图,说出各部分名称。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同学都可以回答问题,增强他们对成功的体验。

(2)提问对象要有广泛性,不要集中于个别学生。能够使不同程度,不同位置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比如,在提问的过程中,先说出问题,略作停顿,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再让学生回答。如果问题偏难,可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最后,由小组代表发言。而不是先叫学生,再说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思维的过程,而不是把疑问抛向某一个人。实践证明,不让学生摸清教师要提问“谁”,有助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参考文献:

[1]郭军凤.怎样提高生物课的教学质量[J].终身教育与培训研究,2007,(4).

[2]金晓梅.浅谈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提问能力的培养[J].终身教育与培训研究,2008,(4).

猜你喜欢
提问生物兴趣
第12话 完美生物
生物趣多多
隐藏在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