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娜
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于智力探索的情境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进行一定的智力操作,使他们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参与学习活动。
一、教学开始时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走自主学习和探求知识之路,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产生学习意向,引起学生的认识需要,这就需要创设一种学习情境。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教学不应只是“授人以鱼”,而应是“授人以渔”。数学学科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进入新课时创设情境。
1.以旧引新,复习与新课有联系的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当新旧知识联系较紧密时,用回忆旧知识来自然地导入新课。这种方法导入新课,既可以复习巩固旧知识,又可以把新知识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层次到高层次地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从而有利于用知识的联系来启发思维,促进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直观形象具有的鲜明性和强烈性往往给抽象思维提供较多的感性认识经验。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指出:“直观要素以概括的映象表象的形态,以及仿佛显示着和预知着还没有以形态展开的思想系统图式的形态,参加在思维过程中。”因此在新知识教学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重视直观演示、实验操作,就会使学生感兴趣,就能较好地为新知识的学习创设思维情境。
二、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过程中,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有利于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养成探求知识面的习惯。在这个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尤为重要。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可采用以下方法:
1.创造“愤”“徘”意境。“愤徘意境”,即所谓“欲知未知,半生不熟”的情境。“愤”是欲求明后面不得,“悱”是想说又说不出来。在这种情境下学生跃跃欲试,学习积极性最高,一启则发。其具体做法是,抓住新旧知识面的联结点,用旧知识面作铺垫,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创设迁移情境,引导学生对照比较;抓住新授知识的内在联系,层层设问,促使学生的思维简约、跳跃。从而在教学中做到同化中有顺应,顺应中尽可能先同化,以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认知结构。
2.暴露思维发生、发展过程。学生在新课学习中有着一定的认知过程,即由“不知到知”的意向、领会过程。由于数学家知识结构的特点,往往掩盖了认知思维的存在性。因此数学教学中,暴露思维发生发展过程是符合学生认识到规律和认识到过程的。而“暴露”过程的本身就显示了较强的思维情境,它能促使学生思维活跃,使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达到充分统一。
作者单位:河北省藁城市职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