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彩云
每次的英语试题中都有关于情景对话的测试,如果按照我们中国人的习惯去做,无疑会陷进出题人所设置的陷阱中。不仅如此,英语阅读也有此类题型出现,所以学习一种语言,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操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观察世界;要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社交准则、思想意识、语言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的社会文化。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
在朋友见面时,中国人爱说:“吃饭了没有?”“去哪儿着?”这些在我们看来相应得体的言语一变成英语就是:“Have you eat-en yet?”“Where are you going?”“Where have you been?”对英美国家的人来说,这多少触犯了他们的隐私权,即便勉强给你一个答复,心里也会嘀咕,问我吃过饭没有,有何用意?他会以为你想邀请他一起外出用餐。面对未婚青年来讲,这样问还意味着希望与对方交往呢。同样,汉语中的“上哪儿去啊?”和“到哪儿去啦?”用这两句英语打招呼,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后会不高兴,他们的反应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难道我就没有一点自由吗?这也难怪外国朋友生气,原来没有弄清楚在中国“你去哪?”是问候语。实际上,问话人并不想知道答话人去哪,只是为了礼貌而已。而在这种场合下,西方人只说Hello或Hi。在与朋友第一次相识时,我们会“幸会”,译成英语就是I am lucky to have meet you。对方听了轻则以为你是言不由衷,阿谀奉承,重则以为你想在他身上打什么样主意。而在这种合下,讲英语的人只说:“Im pleased to meet you.”(认识你很高兴。)分手时,他们还要说句“Its nice meeting you.或Good-bye Bye-bye”。(能认识你真高兴,再见)之类的话。在中国,如有贵客或不太熟悉的人来访,客人离开时,按中国的习惯,主人要把客人送到门口,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主人最后要说“慢走”“走好”之类的话。这些说法都不能直接译成英语。如果说Stayhere.Go slowly或Walk slowly一定又会产生误会,听起来还十分生硬。其实,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就行了。
另外,由于东西文化形态及心理因素的不同,人的尊卑概念及表达尊卑要领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社会竞争激烈,年轻人富有竞争力,而年纪大的却常常被嫌弃。因此,“老”就意味着风烛残年,来日无多,人们都忌讳”老”字。例如:某院校的学生陪外籍教师乘车旅游,一位学生一上车便热情地给外教让座并用英语说:“您这么大岁数了,可别累着了……”这位外教听后心中十分不快,心想自己才五十多,中国人就把他当作不中用的老头子了,这是由于东西文化的差异产生的误解。
这是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区别。英语模拟题中就出现过类似的阅读理解题。一位年过60的女士乘车时宁愿付钱,也不愿承认自己已达到免费乘车的年龄。当时很多同学都对此题不解。
由此可以看出,文化差异问题在做英语试题时起着重要作用。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就教材中的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讲解,使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首先对相关的文化背景有一个了解。再结合文化内涵来进行教学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还可以鼓励学生多阅读一些文学作品,因为文学作品能为学生提供有语境的文化背景知识,能让他们更好地把握阅读理解题。
作者单位:河北省滦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