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明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和外因对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前者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后者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外部条件,是外因。学生的学习是内因,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发挥作用。如果学生本人没有学习的愿望,学习的主动性不高,教师的教就会由于没有学生的学这一内在根据而不起作用。因此教学中可通过学生的自学、讨论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主动性。
人的认识过程总是由形象思维逐步过渡上升到理性的抽象思维。由于初中生在生理、心理发展上的局限性,他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常会对某种问题的理解形成思维定势,以致在后来的学习中无意识地带着原有的思维方式来看待物理问题,缺乏全面分析、思考的思维素质,从而对物理学习产生负迁移,形成学习障碍。
一、由学生认知结构造成的障碍
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是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结构与新知识相互作用,使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形成一定的联系,并把新知识融会到原有知识结构中去的过程。因此学生学习物理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学习障碍主要表现在:先入为主,即错误的前物理概念在起作用。如惯性的概念,学生都会认为运动的物体有惯性,而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新知识与有关的旧知识间有”矛盾”,因而产生认识上的困难。如电功中说电流所做的功与电阻成反比,而焦耳定律中又说与电阻成正比等;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区分不精确,产生了认识上的错误;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认识结构没有相应的观念,不能同化新知识。
二、由学生心理因素造成的主要障碍
(一)感性认识不足。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物理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是物理事物的抽象,它来自于客观现实而又高于客观现实。要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就要充分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灵活解决物理问题,必须获得有关客观事物的足够多的感性材料。这些材料是思维的基础,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条件。物理规律是观察实验、物理思维和数学推理相结合的产物,通过观察实验获得的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感性认识,不仅是物理思维的材料,是建立物理规律的条件,也是用来检验各种物理理论的标准。如果没有足够多的能够把有关物理现象及其之间的联系展示出来的实验或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曾经亲身感受过的事例作为基础,学生很难理解物理规律的来龙去脉、意义和适用条件,从而影响物理规律的掌握和运用,造成学习物理的思维障碍。感性认识是物理思维的基础,没有充分的感性认识,就不可能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类比等思维过程上升到物理概念,也不可能更好地学习物理。
(二)思维定势的影响。思维定势是人们在思维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指人们按照某种固定的思路和模式去考虑问题,表现为思维的倾向性和专注性。积极的思维定势可以把人们头脑中已有的思维模式恰当地运用到新的物理情景中去,用于学习和理解新的物理知识和规律,解决新的物理问题。消极的思维定势把自己头脑中已有的、习惯了的思维方式不恰当地运用到新的物理情景中去,不善于变换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干扰着学生对新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还影响着实际问题,不善于比较鉴别、分析综合,缺乏想象,缺乏联想,以至于不能建立物理模型。
(三)相关知识的干扰。物理概念和规律有相互联系,又有相互区别。主要反映在相邻或相近物理概念间的干扰,概念对物理规律的干扰。学生形成物理概念和掌握物理规律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形成物理概念是掌握物理规律的基础,概念不清就无法掌握物理规律,而掌握物理规律可以使我们从运动变化中,从物理现象与物理对象的联系中进一步深入地理解物理概念。
三、由其它因素导致学生学习物理的障碍
学生学习物理的障碍不仅与以上的因素有关,还与其它诸多因素有关: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当;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当等都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障碍。
初中物理在研究问题时,一般是建立在实验、日常生活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对熟悉的自然现象和实验的观察提出问题,再通过分析引出物理概念和规律得出结论,实际上是以直观教学为主。其认识过程基本上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符合学生认识事物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规律。当然其中也不泛抽象思维,通过逻辑推理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的。如焦耳定律的建立,教师在用大量的实验来证明放热时效果并不好,某种程度上是要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推理来得出的。因而学生会感到物理难学。
教材中在密度、压强和浮力以及电学的欧姆定律和电功、电功率这样的综合问题分量多、难度大,教材各部分之间联系紧密、步步深入,因此要求学生的学习方法随着教材和教学要求的变化而变化,单纯的听、机械的记、死记硬背的练,是不能适应物理学习的要求的。如果学生在学习中还是象学习有的章节那样不预习、不复习、不看书、不注意总结归纳,那么就是时间花了再多也不会有好的效果。这也是学生不能学好物理的问题所在。
教学方法是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许多教师为了便于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尽量放慢教学进度,对同一物理问题往往会反复讲解、讲透,课后练习、作业类型单调,特别是有些教师为了应付升学任务,片面追求题海战术,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学生很少有自己理解、思考的过程,久而久之,使学生难于形成理性的学习方法,思想上形成惰性。后面的教学内容多了,任务重了,学习难度大了学生就不能应付自如。大部分学生停留在原有的学习方法中,教师的教学不能随之改变,这对学生的物理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了解与掌握学生学习物理的障碍所在,认真分析我们的加工对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准确有效地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正确学习,努力提高教学的效果,使我们的教学改革走得更快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