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走进化学课堂的实践与探索

2009-09-28 07:29王美萍
办公室业务 2009年5期
关键词:化学教学多媒体课堂

王美萍

摘要:为新型课堂教学创设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可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情境,激活化学课堂,通过模拟实验操作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模拟微观运动情境,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形成新的“化学视窗”,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多媒体;化学教学;课堂

1.利用多媒体优化情境,激活化学课堂

教学中的“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创的一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场景,这种场景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氛围中,师生在此情此景中进行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

1.1引情激趣,课堂变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主要是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容易引起好奇,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把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如:在讲述《自然界的水》时,通过宇航员在神6上拍摄的地球图片说明水在宇宙中的广泛分布,但是只有其中的2.54%的水可以为我们所用。通过上网让学生知道很多战争就是因水而起,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水的重要性。通过展示一些大型水利工程,说明中国的人均水资源很不丰富而且很不均匀,通过录象资料让学生体验到日益严重的水污染,说明保护水资源的必要性。上课开始时学教师适时通过投影或网络提出本节课的重点问题——水的重要性。

1.2直观形象,课堂变活

心理学家认为:动态刺激远大于静态刺激,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刻。教学中,以静态方式存在的教学材料,通过多媒体的手段可恢复其鲜活的面目,变得有声有色。采用CAI动态图像演示,利用其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与移动、颜色的变换等手段,容量大、速度快、效果好,不仅能把学生难懂的知识直观的显示出来,而且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电解水的实验,如果我们只是给学生讲水分子破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与氢原子结合生成氢分子,氧原子与氧原子结合生成氧分子。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肯定理解不透彻。水分子是如何破裂的呢?原子又是如何组合成分子的呢?如果我们把水分解的过程用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可以看清楚水分子破裂成原子,然后原子又重新组合的过程,学生目睹了整个变化过程,就能轻松的理解并掌握实验的现象和实质。

1.3拓展延伸,课堂变大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通过多媒体辅助,可以优化提高教学效果,摒弃落后的教学方法,突破创新,扩大补充知识容量。由于各种条件所限,许多与实际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学生都不可能有直观感受和亲身经历。调查表明,此类问题也恰恰是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之一。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帮助学生学习此类知识,不仅可以解决学生没有直观印象的的难题,还可大大开阔其视野,培养其良好的化学学科思维方式。例如,在学习酸雨的内容时,学生通过上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了世界范围内历次较为严重的酸雨,看到了动画模拟的酸雨形成过程,目睹了酸雨过后林木受损,良田被毁,建筑物遭侵蚀的景象,不但对酸雨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环保意识也大为增强。

2.运用多媒体模拟实验操作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也是实验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化学问题寻找解决方法前提,其重要意义毋庸置疑。然而,传统的课堂演示实验存在着一些不易克服的矛盾:观察现象模糊、瞬间即逝,实验时间较长,演示实验时教师既要自己动手或指导学生操作,又要调控整个教室的学生注意力,因而无法组织他们同步思考讨论等等,运用多媒体模拟实验操作,快捷、再现、方便,既激发学生兴趣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室是如何确定制取CO2气体的装置这一问题时,可以设计了下列几组动画装置供学生选择:(1)与制取氧气的装置相同;(2)仅用试管而无导管的装置;(3)用试管又有导管但还用酒精灯加热的装置;(4)用试管又有导管但没有酒精灯加热的装置。当学生选择了装置(1)时,就会看到稀盐酸从试管口流出而无法发生反应。当选择装置(2)时,稀盐酸和石灰石相互反应,但产生的气体从试管口直接溢出而不能收集。当选择装置(3)和装置(4)时,稀盐酸和石灰石均能相互反应,产生的气体都能从导管口排出。此时学生必定会对装置(3)和装置(4)进行比较,由于稀盐酸和石灰石的反应是不需要加热的,从而得出装置(4)是正确的答案。随着反应的进行,电脑画面上出现“稀盐酸不足,石灰石有剩余”的字样而使得反应停止(动画显示为无气泡产生,但试管内仍有石灰石)。此时画面又给出“如何在反应进行的过程中向试管内添加稀盐酸?”这个问题。此时有三个答案供学生选择:A.打开橡皮塞添加稀盐酸;B.重新换一个新装置;C.在装置上另配一个长颈漏斗。学生在对所提供的信息经过思考加工和相互讨论后选择了答案C。提问:长颈漏斗可否不伸到液面以下?学生讨论后展示动画,不伸到液面以下产生的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不能收集到二氧化碳气体。学生对装置中长颈漏斗的下端是否应该插入液面以下,这一操作的原因就有了深刻的了解和掌握。

3.运用多媒体模拟微观运动情境,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利用图形、动画等各种软件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可将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直观地展示给学生,生动地模拟和再现微观的结构、状态和过程。所谓“百闻不如一见”,电教媒体的直观性使学生对知识有了感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避免了学生由于对知识难以理解而产生厌学情绪。

《核外电子的运动》是学生普遍感到难以理解的一个概念,制作一个电子云的动画课件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利用动画可以做出电子在原子核周围快速而无规则地出没的效果,点击“暂停”按纽,电子即在点击时所在的地方停下,不再运动。此时可清楚地看到在原子核周围运动电子的数量(如1个)。再次点击按纽,电子重又运动起来。多次随机地点击“暂停”,可发现虽然每次停止时,电子所在的位置不完全一样,但绝大多数情况下1个电子均停在离核较近的区域内;只有极少数情况下,电子停在离核较远的地方。这个课件形象且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了电子云的实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学,又能加深其印象,助其理解。

此外,还可以用计算机模拟工艺复杂的生产流程、爆炸实验,如工业制氧等;模拟危险系数很高的实验,如:氢气与空气混合,点燃发生爆炸等。还有反应时间快的实验的慢镜头等等。还有一些是实验所不能演示的:如浓H2SO4的稀释时错误地将水倒入浓H2SO4,会带来什么后果呢?但可通过动画模拟及伴音得到解决。这时可将该实验的视频文件反复播放,并通过帧数控制定格在几个特殊阶段,这样学生就能将实验的整个过程看得十分清楚。

总之,运用多媒体被丰富的情感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学生实验、老师讲解之间交错穿插,理解透彻、掌握准确、印象深刻、记忆牢固,教学效果达到了最佳状态。

参考文献:

[1]万青.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和策略[J].电化教学研究,2003.

[2]王祖浩主编.化学问题设计与问题解决[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

猜你喜欢
化学教学多媒体课堂
欢乐的课堂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多媒体情境下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三个维度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多媒体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多媒体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
化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构建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写字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