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堂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

2009-09-28 08:38林有明
首都教育学报 2009年8期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教学改革课堂教学

林有明

摘 要: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瑰宝,而且也是现代教学论的一个重要课题;启发式教育教学是以教育者为主导、受教育者为主体的一种民主、科学的教学方式。现代教育理念倡导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受教育者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受教育者在教育者启发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实践中应注重更新教育观念,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受教育者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课堂教学;启发式教学;教学改革

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瑰宝,而且也是现代教学论的一个重要课题。自春秋时期孔子初创启发式教学以来,逐渐发展为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影响并指导着当今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探索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历史渊源与发展,吸取其精要,对于当前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促进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启发式教学的内涵

“启发”一词源于《论语•述而》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是创始人,也是启发式教学的积极实践者。按宋代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可见,“愤”就是受教育者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弄懂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育者应对受教育者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受教育者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受教育者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育者应帮助受教育者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孔子主张由教育者或受教育者自己提出问题,由受教育者自己去独立思考,等到受教育者处于“愤”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一种矛盾而又无法解决时,教育者才去点拨一下。然后又让受教育者自己继续去认真思考,等到受教育者进入“悱”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二种矛盾且无法解决时,教育者又再点拨一下,从而使受教育者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关于启发式教学的高度概括,也是最科学的概括。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得到了后来的教育思想家的继承与发展。

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比较系统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学记》对启发式进行了具体化,对教学启发方法与技巧也有精辟的论述。所谓“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意即:优秀教育者教学总是注重启发诱导受教育者,使之晓明事理:引导受教育者而不牵着受教育者走;鼓励受教育者而不强迫受教育者走;启发受教育者而不代替受教育者达成结论。道而弗达,才能使受教育者独立思考。教学双方关系融洽,学习愉快,又能独立思考,这就叫做善于自发诱导。

综上所述,启发式教学的涵义可以概括为:教育者充分调动受教育者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以高超精湛的技艺适时巧妙地启迪、诱导受教育者去学习,帮助他们学会动脑筋思考和语言表达,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地获得发展。

二、启发式教学的主要作用

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和总的教学方法,已为广大教学工作者所熟悉。但启发式教学并不是立竿见影,一用就能产生很大的效果的。其主要作用如下:

(一)有利于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受教育者思维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教育者要善于培养受教育者的探索创新精神,使受教育者发现问题和教育者创设问题情境相结合,着力鼓励受教育者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外在表现形式。教学实践证明,通过提问可以使受教育者注意力集中,调动受教育者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受教育者主动自愿地探求知识,勤于思考问题,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受教育者的学习能力。但提问并不等于启发式教学。关键是教育者要善于创造问题情境,包括问和答的情境,让教学双方之间、受教育者之间在互设问答的过程中引导受教育者参与教学活动,调动受教育者积极思维空间,提高受教育者独立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有利于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动性

启发的关键之处在于设法激起受教育者的求知欲望,使受教育者的大脑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状态,在教育者的指导下,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中,教育者要善于设法造成受教育者的“愤”、“悱”心理状态,使他们暂时想求明白而不得,想说出来而不能,然后引导他们去发现去探索,使他们成为知识形成的参加者和发现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使他们既认识新知识,又学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这就要求教育者要认真备课,认真设计问题,引导受教育者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有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要建立民主平等的教学双方关系和同学关系,鼓励受教育者发表独立见解,鼓励受教育者向教育者质疑问题,鼓励受教育者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教学中,教育者不可唯我独尊、搞一言堂。要充分相信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放手让他们围绕问题去操作、去思考、去讨论、去争辩。对于受教育者的发言及观点不能求全责备,否则会压抑受教育者的学习积极性。要善于引导受教育者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相互竞争,使课堂气氛既紧张又和谐。这样,启发式教学才能获得完美的效果。

三、启发式教学常用的方法与技巧

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要讲究方法与技巧,不能把“满堂问”当作启发式教学方法与技巧的法宝。提问启发,仅仅是启发教学方法与技巧的一种形式和方法,而不是它的全部。我们必须认识到启发式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时,教育者不置一言,没有提出什么问题。但是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或仅仅做出某种暗示,都会诱发受教育者的思路和联想,同样具有启发性,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常见的方法如下:

(一)创设情境法

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愤”、“悱”情境,让受教育者在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学习,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如可以通过放录像、录音或生动讲述,使受教育者仿佛身如其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情不自禁地去思维、去探索;也可以找一件能引起受教育者丰富想象的物品,使受教育者睹物思情等等。

(二)设置疑问法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受教育者思维的支点。会不会“设疑”是一个教育者教学技巧的表现。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一个教育者,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受教育者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受教育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受教育者生疑、质疑、解疑。应当指出的是,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受教育者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受教育者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动因和兴趣。

(三)故意谬误法

教育者在讲授知识的重点、关键处,故意出现错误,吸引受教育者注意力,启发受教育者思维。如教育者讲完某一规则后让受教育者一起做课堂练习时,可故意犯受教育者可能犯的错误,从而让他们引起警惕,以免再犯。故谬法的好处是能引起受教育者高度注意,启发他们积极思维,以探究正确答案,而且记忆牢固。但此法不可多用,否则容易造成受教育者思维混乱。

(四)暗示点拨法

课堂教学时,当受教育者思维出现故障时,教育者可以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种种方法,给受教育者以暗示点拨,或接通受教育者的思路,让他顺利得解决某一问题:或提醒受教育者思维中出现某些偏差,让他们迅速回到正确的思路上来。

(五)对比法

强烈、鲜明的对比往往能给受教育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受教育者理解和记忆。这种方法一般用来帮助受教育者区别那些似是而非,看来起差不多但实际上有较大区别、容易混淆的知识等,从而使受教育者从困惑中得到较清晰的知识。

总之,受教育者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教育的过程本身的是一种探索与创造,课堂教学只有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与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受教育者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其求异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如珂等.现代军校教学新论.石家庄:海潮出版社.2004.

[2]龚国安等.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北京:蓝天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启发式教学教学改革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创新方法研究
简谈数学课堂中的启发式教学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运筹学》教学模式探讨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