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元角色及其语法成分简析

2009-09-28 08:38
首都教育学报 2009年8期
关键词:句式

柳 婷

摘 要:本文首先简介了题元角色理论的提出和主要内容,然后重点分析了题元角色与语法成分的关系,主要是不对应性。文中通过一些例句说明一个语法成分可以由不同的题元角色来扮演,同一个语法成分可以获得多个不同的题元角色,在一些特殊的句子中还可能出现某一语法成分的题元角色不确定的情况。造成这些不对应的原因主要由句式的多样性,动词的复杂性和语言的特殊性等。

关键词:题元角色; 语法成分; 不对应;句式; 动词

一、 题元角色理论简介

题元角色是用来描述句子参加者语义角色的,是乔姆斯基在管约论(Government and binding theory)中使用的术语, 在语义学中又可以叫做“参加者角色”(participant role),“深层语义格”(deep semantic case),“语义角色”(semantic role)等等。有关题元角色的概念最早是由Gruber和 Fillmore 提出来的,其含义是谓项(predicate)的语义特征蕴含的某些固有语义角色,这些角色表示谓项的语义内容所涉及的主体、客体、场所、起点、终点、工具等等。题元角色概念的产生及运用反映了语言学家对句法结构与语义角色关系的关注,和对词汇意义对句法结构影响的探讨[1]。

传统题元角色理论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存在一个数量有限的、固定的题元角色集合;2)题元角色是最基本的原子单位,彼此之间是离散的;3)动词的一个论元只能被指派一个题元角色;4)动词所涉及的每一个题元角色只能由一个NP(名词短语)担当;5)题元角色之间互不影响,即,受事角色的存在并不一定意味着施事角色的存在。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以上概念存在一些不足,题元角色理论也随之不断发展。

根据John I. Saeed 的分类,题元角色主要有以下几种:[6]140-141

(1) 施事(Agent):动作的发出者,有能力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

(2) 受事(Patient):承受某行为影响的个体,通常经历状态的变化。

(3) 主体 (Theme):被动作移动的个体,或被描述其位置的个体。

(4) 经历者 (Experiencer):意识到位于所描述的行为或状态,但无法控制该行为或状态的个体。

(5) 受益者 (Beneficiary):行为的收益对象。

(6) 工具 (Instrument): 实施某行为或动作的工具。

(7) 处所 (Location): 某事物发生或存在的地点。

(8) 目标 (Goal): 某事物运动所朝向的个体,既可以是实际运动也可以是隐喻性运动。

(9) 来源 (Source): 某事物运动所离开的个体,既可以是实际运动也可以是隐喻性运动。

除了Saeed 这种分类方法外,其他许多中外学者各又不同分法,如 Fillmore, 吕叔湘等,本文以Saeed 的为基础。

二、 题元角色与语法成分的不对应性及原因分析

题元角色理论虽然对句子参与者扮演的角色作了较具体详细的分析,但是当题元角色与语法成分联系时,就不是简单的“施事——主语,受事∕主体——宾语”关系。可以说,同一题元角色可以灵活放在不同的语法成分位置上(如主被动句中的主语);同一语法成分也可以由不同的题元角色来承担,下面以主语为例来说明。

(a) 施事作主语:David cooked the rashers.

(b) 受事作主语:The bowl cracked.

(c) 主体作主语: The book is in the library.

(d) 经历者作主语:Mary saw the smoke.

(e) 受益者作主语:The church benefited from his donation.

(f) 工具作主语: The key opened the door.

(g) 处所作主语: The city has a large number of population.

(h) 目标作主语: John didnt accept Susans apologize.

(i) 来源作主语:The well supplied enough water for the village.

另外,在汉语很多句子中,同一个语法成分可以看作是不同的题元角色。如:

(1) 老师叫小王坐下。宾语“小王”既是“叫”的受事,也是“坐下”的施事。

(2) 他吓哭了孩子。宾语“孩子”既是“吓”的受事,又是“哭”的施事。

(3) 他买馒头吃。宾语“馒头”既是“买”的受事,又是“吃”的受事。

(4) 孩子脸都打肿了。主语“脸”既是“打”的受事,又是“肿了”的施事。

以上这些句子中“小王、 孩子、馒头、脸”都分别获得了两个不同的题元角色。可以说并不是不同的题元角色对应不同的语法成分。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题元角色与语法成分之间并不存在确定的对应关系。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不对应性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 句式的多样性。不论是英语还是汉语,用来表达的句式总是多种多样的,比如陈述句、倒装句、疑问句、感叹句等等。在影响题元角色与语法成分方面最典型的可以说是主动句和被动句。如下例:

a. Robert passed the ball wide. b. The ball was passed wide by Robert.

在这两个句子中,Robert 都是作为施事,The ball 作为主体,但是在a 句中Robert 是主语,而在b 句中成了状语; 同样,The ball 在a 句中是宾语,在b 句中则变成主语。

此外,在有形式主语或强调句中,形式主语或强调部分通常是主语,但其题元角色并不一定是施事、受事或主体。试看下面的句子:

Its high time for us to develop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t is London where they met each other.

在这两个句子中,形式主语 it 可以说没有明确的题元角色,如果说它代替的实际主语的题元角色,a 句中high time 我们也很难说是什么题元角色,至少现在没有给它明确的名称;b 句中实际主语London 可以看作是处所。

正是由于句式的变化多样,使题元角色理论在很多时候难以与语法成分绝对对应,甚至出现某些语法成分的题元角色不确定的情况。

2. 动词的复杂性。动词的意义体系包括动词对其谓价∕论元(argument)数目的要求,英语中有的动词只需要一个谓价与之相配,叫做一价动词,有的要求带两个或三个谓价,叫二价或三价动词。[5]207动词对它们所带谓价的题元角色的特殊要求用题元栅( thematic role grid) 来表示。如 put 是一个三价动词,可以表示为 put V: < Agent, theme, location>,我们可以说:John put the book on the shelf. 而一般不说 John put the shelf on the book. 在这种情况下,put 所带的三个谓价的语法成分是基本固定的(被动句除外)。 但是对于某些动词,如 give, lend, donate, supply 等词,由于所带谓价的位置可以灵活变动,因此由同一谓价代表的题元角色的语法成分也是不固定的。例如:

a. He gave Mary a book.

b. He gave a book to Mary.

c. Tom lent 100 dollars to Jack.

d. Tom lent Jack 100 dollars.

e. Mr. Yang donated a large number of money to the poor village.

f. Mr. Yang donated the poor village with a large number of money.

在a, b 两句中,目标 Mary 从宾语变成目的状语,主体book 从间接宾语变成直接宾语。c, d 和e, f 两组也可以同样分析。因此可见,由于动词的特殊性和对谓价的约束差异,导致了题元角色承担的语法成分的不完全对应。值得指出的是,谓价或题元角色的变换由受到语气 (voice)的影响。比如前面提到的被动语态就是一个方面。说话人可以根据自己想要强调的内容来决定将哪一个题元角色置于哪一个语法成分的位置上。如:

a. The boy cut the apple half with a knife.

b. The knife cut the apple half.

c. The apple was cut half.

排除重音、语调的因素,a 句强调的是施事 the boy,b句强调的是工具 the knife,c句强调的是主体 the apple。

3. 语言的特殊性。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区别于其他语言的特殊之处,题元角色理论可以说是从各种语言共有的规律当中总结出来的,因此在语言中仍然存在语法成分缺乏对应的题元角色,或者说它们的题元角色尚没有现成名称的情况。[1]一些动词所涉及的参与者角色很难纳入到施事、受事、目标、主体等角色范畴中。前面提到的形式主语it 便是一个。下面我们从一些英汉语的例子中进一步讨论。比如英语中:

a. Frank forgot the appointment.

b. This project involves a lot of work.

c. The city has a large population.

在这些句子中,我们很难确定作为宾语的the appointment,a lot of work,large population 是属于哪一种题元角色。

汉语中这种题元角色缺失的现象就更多了,如:“吃食堂, 捆绳子, 我们选她当班长。”在这些词组和句子中“食堂”并不是“吃”的受事, “班长”的题元角色也不是很明晰。不同语言特点反映在题元角色上也是不一样的。

总结

题元角色理论使人们对于句子参与者的语义角色有了清楚的认识和描述,但是由于句式的多样性,动词的复杂性,语气因素以及各种语言的特殊性等的影响,题元角色与语法成分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题元角色理论还不能完全解释所有的句法结构与语义角色的关系,还有很多问题需要今后更深入地解决。

[参考文献]

[1]高明乐. 题元角色与题元角色理论. 现代外语(季刊):第 26 卷2004(4)

[2]伍萍,蒋元猷.小议题元准则在一些汉语句中的运用. 安徽农业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4卷 2005(2)

[3]胡建华. 题元、论元和语法功能项——格标效应与语言差异.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第39卷 2007(3)

[4]何晓炜. 双及物结构中的题元阶层.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第25卷 2002(6)

[5]李福印. 语义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John L. Saeed. Semantics.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布莱克韦尔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句式
满文简单句式之陈述句
满文简单句式之判断句《尼山萨满传》节选(17)
20岁,这些事比你想的更重要
印尼学生“是……的”句式的习得考察
植物蛋白有助于长寿
“动词+宾语+现在分词”句式归纳
特殊句式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