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启晋 刘 祥
摘要:陶行知于1918年发表的《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围绕“生利”二字阐述了他关于职业教育的宗旨、师资、设备、课程、学生诸要素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于今天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依然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职业教育;要素观;生利主义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1918年《教育与职业》杂志第一卷第8期上发表的《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思想史上的经典文献,其中对职业教育的宗旨、师资、设备、课程、学生诸要素的论述在今天看来依然有不容忽视的指导意义。
职业教育的宗旨:生利主义
职业教育的第一要素是鲜明确定的宗旨。陶行知说:“欲职业教育之卓著成效,必自确定一正当之主义始”。“职业作用之所在,即职业教育主义之所在。职业以生利为作用,故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生利有二种:一曰生有利之物,如农产谷,工制器是,二曰生有利之事,如商通有无,医生治病是。前者以物利群,后者以事利群。生产虽有事物之不同,然其有利于群则一”。
陶行知阐述的“生利”概念具有巨大的概括力,既包括生产物质财富的职业即“生有利之物”,亦包括主要提供服务的职业即“生有利之事”。“生利”,即用劳动为社会创造价值。职业教育以“生利主义”为宗旨,就是要培养能够以自身的能力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劳动者,培养学生“生利”的本领和“利群”的精神。陶行知提出的生利主义,不仅包括了指导职业教育教学的方法指针,而且把养成“利群精神”作为职业教育的根本落脚点,指明了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培育必须融入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他说:“生利主义侧重发舒内力以应群需”,“生产一事一物时,必自审曰:‘吾能生产乎?吾所生产之事物于群有利乎?教师学生于不知不觉中自具一种利群之精神”。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职业教育的“生利主义”宗旨,既揭示了职业教育的内在特质,又表明了职业教育的价值诉求,对于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普遍认可的是三句话,即“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职业教育实践中,“以能力为本位”应当说得到了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的普遍重视,通过各种类型的实践教学强化对学生的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以就业为导向”,从理论上说没有什么不妥,但是在实践中往往被绝对化地误解为职业教育就是找工作的教育。“以服务为宗旨”则仅成为一个口号式的理念,其主体客体指向是模糊不清的,也难以在教育实践中落实。因此,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同程度地存在技术至上、功利至上、实用至上、人文弱化的倾向。为了实现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将“以服务为宗旨”落到实处,发挥职业教育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功能,应当努力探索基于职业教育特性的人文教育新思路,培养具有良好社会责任感、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高素质劳动者。
职业教育的师资:以生利经验为根本之资格
职业教育既然是教育的特殊类型,其师资也必然有特殊的要求。陶行知说:“职业教育既以养成生利人物为其主要之目的,则其直接教授职业之师资,自必以能生利之人为限”。具体而言,职业教育教师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生利之经验”、“生利之学识”和“生利之教授法”。在这三个条件中,陶行知特别强调经验的重要性。他说:“健全之职业教师,自必以经验、学术、教法三者皆具为标准。三者不可得兼,则宁舍教法学术而取经验”。
陶行知还专门强调了职业教育教师的来源:“职业教师既以生利经验为根本之资格,则养成职业师资自当取材于职业界之杰出者”。因为“彼自职业中来,既富有经验,又安于其事,再加以学术教法,当可蔚为良材”。因为不同职业对所需经验多少的要求不同,所以不同职业的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方法可以有所区别。例如普通师范学校、商业学校的教师需要的经验较少,其师资培养可以采用第一种方法。农业、工业等职业教育教师需要富有经验之人,其师资养成则宜采用第二种方法。第三种方法只是一种师资短缺时的权宜之策。
陶行知关于职业教育师资的思想,对于当代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启示主要在两个方面:第一,要全面理解职业教育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要把职业经验放在职业教师资格的突出地位。陶行知说:“无生利之经验,则以书生教书生,虽冒职业教师之名,非吾之所谓职业教师也”。普通教育的教师,只要具备专门的学识、掌握基本的教法就可以胜任。职业教育的教师则在学识、教法之前,更须具备一定的相关职业岗位的从业经验。职业教育教师必须具备“双师”素质,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第二,职业教育的师资来源与培养方式可以根据不同职业的要求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既可以聘请优秀的在职从业人员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也要为那些缺乏职业经验的教师创造下企业实践的条件和机会,使其更好地理解所教的专业和职业。当前有些职业院校对于教师培养的企业实践这一环节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只是停留在鼓励教师取得某个职业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而不是切实增加教师的职业经验。这种做法不利于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也不是职业教育教师成长的正确道路。
职业教育的设备:己有与利用相结合
必要的设备也是开展职业教育的基本要素。陶行知说:“必先有种种设备,以应所攻各业之需求,然后师生乃能从事于生利;否则虽有良师贤弟子,奈巧妇不能为无米之炊何!……易言之,有生利之设备,方可以教职业;无生利之设备,则不可以教职业”。他认为,根据来源的不同,职业教育的设备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职业学校自己购置、建设而拥有的设备,第二种是利用职业界现有的设备。这两种设备虽然所有权不同,但是职业学校都可以之作为教学生生利的工具和依托。
陶行知关于职业教育设备“己有与利用相结合”的设想,是当前职业教育所提倡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先声,其现实启示主要在于:第一,发展职业教育,首先应当重视教学设施的完善,特别是实训环境的建设。职业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类型,“在做中学”是职业教育的特色。所以,要根据各种职业的特点和实际要求,提供必需的职业实训设备,创设真实的实训工作环境条件。第二,职业教育设备的基本功能是“生利”,教师与学生可以用来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生产有利之事或物,创造真实的价值。所以,职业学校在硬件建设上,不应当仅仅将设备的功能局限于教学使用,而且应当着眼于“生利”。现在很多职业学校投入大量资金购置设备,建设仿真或模拟的实训室,只是发挥了这些设备的“教学”功能,而没有发挥其“生利”功能,实在是很大的资源浪费。第三,职业教育要善于利用职业界的设备资源,校企之间应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职业教育的课程: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
课程是教育教学内容的具体化,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基本载体。陶行知关于职业教育课程的论述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第一,课程设置以“按事施教”为原则。陶行知明确提出:“职业学校之课程应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这里所谓“事”,是指一项相对独立的工作任务,“一事之始终”就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他说:“定课程者必使每课为一生利单位,俾学生毕一课,即生一利;毕百课则生百利,然后方无愧于职业之课程”。第二,课程内容要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课有学理,有实习,二者联络无间”。这样可以使学生既掌握做事的方法,又具备改进工作的学问基础。第三,课程编排要遵循学习规律。“完一课,即成一事。成一事再学一事,是谓升课。自易至难,从简入繁。所定诸课,皆以次学毕,是谓毕课”。第四,课程教授以小班为宜。因为职业课程是按事施教,“欲按事施教,则不得不采用小班制。故欧美之职业实习班至多不满十五人,凡以便生利课程之教授也”。第五,课程体系设计“以充分生利为枢机”。陶行知强调:“职业课程之配置,须以充分生利为标准,事之可附者附教之,事之可兼者兼教之”。也就是说,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要围绕某一职业的中心工作任务和相关工作内容进行设计,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技能和方法,学会统筹利用工作时间,尽可能充分地创造效益和价值。
以历史的眼光看,陶行知提出的“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的职业教育课程观,正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界方兴未艾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实践的理论先导。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就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备“生利”能力的劳动者,就是要教会学生用知识做事,用劳动创造价值。职业教育所坚持的学以致用原则,决定了其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与学科教育有根本的不同。学科教育的课程内容编排是一种“平行结构”,是根据结构庞大而逻辑严密的学科顺序编排的。而职业教育的课程强调的是行动过程,其内容编排是一种“串行结构”,课程实施过程、学生的认知过程与典型职业工作的行动过程都是一致的,是一种连续的串行关系。这样,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既是职业教育的特定目标所在,也是职业教育的特殊规律所在。
职业教育的学生:有最适之生利才能兴味
将学生作为职业教育的要素之一,是陶行知生利主义职业教育思想的鲜明特色。他认为,仅仅具备生利之师资、设备、课程,还不能造就足以生利的职业教育。如果职业学校的学生择业不当,就会造成学生“在校之时,学不能专;出校之后,行非所学”,这样就背离了职业教育的宗旨。陶行知提出,职业学校应当交给学生适当的择业方法。他说:“大凡选择职业科目之标准,不在适与不适,而在最适与非最适。所谓最适者有二:一曰才能;二曰兴味”。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才能与兴味选择最适合的职业呢?陶行知提出了设立“职业试习科”的方法。所谓“职业试习科”,就是设立一门包含农工商及其他职业之要事于一体的课程,“凡学生皆使躬亲历试之”,时间在数星期至半年以内,课程内容要求真实,“必与其职业无异”。这样,就可以“试验学生之真才能真兴味”,然后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最有才能、最有兴味的职业或专业开始学习。“彼其选择既根本于才能兴味,则学而安焉,行而乐焉,其生利之器量,安有不大者哉?”
在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陶行知关于职业教育学生的论述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特殊的启发意义。从职业院校的情况看,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对所选择的专业缺乏基本的了解,入学后发现专业与学生个人能力及兴味脱节,因此导致学习期间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可以借鉴陶行知提出的“职业试验科”的设想,改变学生按专业报考、学校按专业录取的做法,把学生的专业选择放在入校之后,通过一定时期的专业认知、企业见习等方式,使学生在切身体验的基础上了解各种职业的基本工作任务、业务流程、职业规范、发展前景,然后结合个人的才能和兴趣等因素选择一个最适合的专业。这样做,一方面体现了对学生教育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使学生的专业选择更为理性科学,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另一方面对于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专业建设也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启示:不为外国教育制度“拉东洋车”
学习陶行知先生关于职业教育的宗旨、师资、设备、课程、学生诸要素的论述,给我们以如下启示:
第一,职业教育要自觉承担起为国“生利”的使命与责任。陶行知在《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的结尾处说:“职业学校有生利之师资、设备、课程,则教之事备;学生有最适之生利才能兴味,则学之事备。前者足以教生利,后者足以学生利:教与学咸得其宜,则国家造就一生利人物,即得一生利人物之用,将见国民无游民,民无废才,群需可济,个性可舒。……职业教育之主义在是,职业教育之责任在是”。很明显,陶先生是站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立场阐释职业教育的宗旨,揭示职业教育的使命和责任。他提醒我们,如果不是把报效国家、造福社会、服务人民作为职业教育的崇高目标,职业教育就会被误解为“衣食主义”教育,成为极端功利化的教育。从当前职业教育界关注的问题来看,课程开发、实践教学等技术操作层面的问题讨论较多,而教育理想、教育宗旨、教育目标等理念层面的问题关注很少。如果理念的问题不解决,职业教育的终极关怀不能确立,职业教育就会沦落为简单的职业培训而丧失其作为教育事业的人文属性与品格,就会成为只有工具价值而没有“意义”的工作。
第二,要自觉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发表10年后,陶行知将其收入自己的教育文集《中国教育改造》。在该书的《自序》中,陶行知提出选文的指导思想:“凡是为外国教育制度拉东洋车的文字,一概删除不留,所留的都是我所体验出来的”,“我所写的便是我所信的,也就是我所行的”。这是何等的自信和真诚!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有了近百年的历史,出现了黄炎培、陶行知等一批既有理念又有实践的倡导职业教育的先驱,形成了我国职业教育的优秀传统。遗憾的是,在如今的职业教育界有一种“言必称希腊”的现象,迷信外国经验,甘心为外国职业教育模式“拉东洋车”,生搬硬套,食洋不化,而对我们自己的好传统则视而不见,这实在是一种缺乏历史感和自信心的表现。当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当认真地总结、继承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优秀传统,立足当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自觉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
[2]唐高华.陶行知“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的当代诠释[J].职教通讯,2007,(8).
[3]魏启晋.职业人文主义: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诉求[J].教育与职业,2008,(26).
[4]袁江.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4).
作者简介:
魏启晋(1973—),山东淄博人,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政法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职业教育。
刘祥,男,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办公室副主任,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本栏责任编辑: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