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涛
摘要:课程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手段,也是决定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具体体现,也是凸现办学特色的核心所在。为了使校本课程开发活动沿着科学的轨道深入发展,应从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入手,研究具体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开发;内涵;问题;对策
课程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手段,也是决定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高职教育的课程应使学生掌握必需的理论基础及相应的应用能力。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还存在着缺陷。一是盲目照搬照抄普通本科院校的课程模式,只是对普通本科院校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删减和压缩,致使高职院校的课程模式呈现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科系统化特点,不能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导致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与社会需求之间发生系统性偏差;对学生而言,课程内容难度大,专业实践技能得不到加强和突出,脱离了以必需、够用为度的高职教育目标。二是从中职学校升格而成的高职院校普遍对自己学校的定位不准,在课程设置上受中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影响较大,不能彰显高职教育的目标与特色。
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事业迅猛发展,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工作也逐渐走向系统化和正规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高职课程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应用性与实用性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从而使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稳定性难以保障。因此,课程改革成为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而开发校本课程则是高职课程改革的具体体现,不仅可使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更能凸现高职院校的特色。
由于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这就决定了高职的课程开发更加适合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存在。因此,深入研究并开发出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成为各高职院校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面对长期以来单一计划体制下的课程制度及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存在的缺陷等一系列问题,高职院校必须尽快寻求对策,通过校本课程开发,保证学校全面、协调、快速发展,提高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毕业生就业率,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
校本课程开发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课程开发策略。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义最早是在1973年7月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所辖机构“教育机构革新中心”举办的“校本课程开发研讨会”上由学者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界定的。之后,许多学者对校本课程开发提出了不同的定义。我国华东师范大学的吴刚平教授将“校本课程开发”定义为:“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
笔者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义,结合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拟将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界定为:在具体的高职院校场境中,以学校教师为主体,有企业行业人员与课程专家参与,对所规定的专业课程和必需的普通文化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也包括为了丰富校园生活或满足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而自主开发的、学校特有的部分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欠缺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但在课程开发活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许多教师对校本课程的概念不理解,对校本课程开发内涵的理解片面化、表面化。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师被排斥在课程开发之外,只习惯于被动地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同时,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教师都不是从师范类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的,缺乏校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对于校本课程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教科书的层面,要么不理解什么是“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要么将校本课程简单地理解为给学生提供一些学习材料、提供教学用书等单一的内容,或者将校本课程开发理解为编订教学计划、大纲和教材等。
2.教师缺乏现代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指导,对校本课程的整体把握有所偏颇。长期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存在三大弱势:师资力量弱,生源基础差,教学条件设备不足。另外,不少高职院校是由中等职业学校升格而成的,师资状况不容乐观。近几年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教师仍普遍缺乏课程开发的能力,甚至不少教师(尤其是年长者)对课程开发采取拒斥的态度。即使有些教师已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也存在着忽视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应当面向当地经济文化建设的需要、应当切合学生个人特长及未来职业发展需求等问题。
由于个人职称评聘的需要,不少教师把校本课程降低为“本位课程”国家有关规定要求教师在评聘高一级专业技术职称时,需要有相应的科研成果、课程改革项目等,因此不能排除教师由于职称评聘的需要而开发校本课程。由于这些教师是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以急功近利的心态开发校本课程,必然会使开发的课程在研究本学科的发展水平与结构体系,吸收新知识、新技能,体现新思想、新观念等方面明显不足;在研究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心理准备和心理特点,在探讨该课程的逻辑顺序与学生学习的心理顺序的结合方式上缺乏新意;在确定该课程的课外活动、自学活动、实验活动或其他实践活动上考虑不周,创新不够,从而使校本课程降低为“本位课程”,丧失了校本课程原本应有的价值。
企业行业专家参与甚少通过调查,一些高职院校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课程改革,但课程改革往往只是少数教师的工作,企业行业专家参与甚少,或者只是提供一些意见,而不能直接参与课程开发,导致改革后的课程仍存在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的问题。
学校缺乏对校本课程的宏观管理与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指导不少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对本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学习需求、社区的资源特色、教师的群体特点等缺乏分析研究,难以确定本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框架,更谈不上构建本校校本课程的课程体系。同时,由于目标体系不明确,教学管理部门对已开发的校本课程无法进行具体指导,缺乏必要的评估或信息反馈。教师单枪匹马开发的一些课程,由于缺乏集体的广泛参与、研讨,往往顾此失彼,难以实现预期目标,甚至出现不了了之的现象。
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为了避免校本课程开发的诸多负面影响,高职院校应在如下方面制定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转变观念学校自上而下特别是校长要转变观念,积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理念的学习,必须意识到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价值所在,要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高度看待校本课程开发。同时,学校还要制定相应的校本课程改革配套政策,保障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有效进行。
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基地,成立专门的课程开发小组校本课程的开发基地不仅要在校内完成人、财、物三个方面的配置,而且必须与所属行业内的企业密切合作,实现资源共享。目前,由一些高职院校的高职教育研究所承担校本课程开发职能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成立以学校教师为主体、企业行业人员和课程专家参与的课程开发小组,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经济发展,面向社会,开发适合社会需求与学生需求的课程,有利于创出学校的鲜明特色,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课程开发能力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教师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教师不仅需要具备编制不同形式课程的基本技能,同时还应具备吸纳多种社会信息并使之转化为适宜的课程内容的敏感性,要求教师从事行动研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教学风格,最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与研究能力。因此,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课程开发能力已成为校本课程开发最紧迫的工作。高职院校可以开展以课程开发理论为主要内容、以校本培训为主要形式的教师培训,以此提高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另外,教师还要加强实习实践,提升“双师”素质,这也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必由之路。
发展学生的个性应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目标校本课程开发应以学生的需要为导向,以人的充分、自由、健康发展为最高目标。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成为与众不同的主体。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应注意课程内容呈现形式的生动有趣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强调教法的新颖独特,注重学生发展的主体性、主动性。
建立课程开发的保障体系这种保障体系包括机构保障与机制保障。高职院校应设立专门的机构,并制定相应的制度,保障校本课程开发的落实。尤其是为了保持校本课程开发不中断,高职院校应制定校本课程开发规划,实现评价机构的学术化与制度化,建立不受领导更迭影响的相对独立的资源配置制度。
总之,为了保证校本课程开发沿着科学的轨道深入发展,高职院校应及早建立完善的校本课程开发保证机制,借助高校资源,引入课程专家指导学校的课程开发,聘请企业行业专家参与课程开发,建立学校课程审议制度,杜绝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建立阶段性课程评价制度,注重对课程开发过程的评价及对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性评价,进一步完善教师教育激励制度,提高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主动性、积极性,加强校本课程实施中的教学管理工作,制定学生选课指导手册,保证学生能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选修课程,对学分制与导师制的实行则要根据实际情况与专业特色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教学相长——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基础知识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肖化移.审视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标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刘勇兰.对高职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J].职教论坛,2005,(3).
作者简介:
魏涛(1980—),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教学中心助理讲师,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高校教务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