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产业结构分析与思考

2009-09-24 06:43孙孝文
关键词:产业转移现代服务业长江流域

孙孝文

摘 要: 长江流域13省市整体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发展态势。从区域间的产业结构看,东部、西部发展较快,中部地区发展缓慢。区域间产业结构差异加剧,产业发展思路同质化,使得中部凹陷,区域内互补性不强,影响了流域经济整体竞争力。长江流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发展东部地区现代生产型服务业,中部地区重视现代农业体系建设,西部地区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实现长江流域区域协调发展。

关键词:长江流域;产业结构;产业转移;现代服务业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09)04-0041-05

长江流域13省市产业密集,聚集了我国52%以上的经济总量,但产业区域分布和产业结构差异较大。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生产型服务业、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促进流域产业协调发展。

一、长江流域产业结构特征

长江流域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在沿江七省二市所组成的长江经济带中,以沪、宁、汉、渝为核心的长江工业走廊快速发展,成为资源流、信息流、资金流最为畅通的大枢纽、大市场、大物流体系[1],其流域产业结构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整体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发展态势

长江流域各个产业发展并不均衡,长江流域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达到50.06%(见表1),明显高于其他产业,平均年增长率为13.88%,增速较快,且呈稳定上升趋势。第一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例逐年减少,由1998年的19.01%下降到2007年的11.5%,10年下降8个百分点,产业增长较慢。第三产业发展从2000年以来一直维持在38%左右,所占比重基本不变,产业平均增速较快。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长江流域整体的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的发展态势,但从表1中的产业增长率来看,却出现和产业结构不同的趋势。以2004年为分界点,第一、二产业增长率都出现了明显下降的趋势。而第三产业增长率开始迅速上升,产业平均增长率呈现“三、二、一”的发展状态,说明流域内第三产业保持了较快发展,但产业基础较差,附加值并不高,主要集中在低端的生活型服务,高知识、高附加值的新型生产型服务业态发展不够,导致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基本没有变化,有效增长并不明显。

(二)区域间产业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长江流域横跨我国东部(包括沪、苏、浙)、中部(包括皖、赣、湘、鄂)和西部(渝、川、云、贵、陕、青),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基础有较大差别,历史形成的产业就存在差距。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区域间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依然存在很大差异(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长江流域不同区域产业所占比重中,东部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自2000年以来,一直在降低,而第二、三产业迅速增加,特别是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中部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略有波动,第一、第二、三产业在流域中所占比重均呈下降趋势。西部第一产业仍呈快速发展态势,第二产业略有下降,但从2005年开始恢复增长,第三产业波动较大,所占比重基本保持不变。

从区域产业增长率(见表3)分析,第一产业西部地区发展最快。第二产业东部和西部增长速度接近,中部落后于东部地区近5个百分点,比西部增长率还低3个百分点,差距加大。东部、中部、西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在2003年得到高速发展,达到2004年高峰后迅速回落,2005年开始恢复增长。但第三产业在2004年开始快速发展,2005年快速回落,说明第三产业和其他产业发展存在密切关系,且有一定的滞后效应。

二、长江流域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任务。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经历了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区域平衡发展战略、局部区域优先发展战略,正在实施从局部区域优先发展战略转向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2]长江流域现有产业结构给区域协调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认清长江流域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实现长江流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对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产业结构高度化不平衡发展降低了流域经济竞争力

根据产业结构高度化理论,一个地区的第三产业比例越高,产业结构高度也就越高。从以上的数据来看,东部地区三产业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达到40.0%,说明东部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西部其次,而中部最低。东部第二产业对地区GDP的贡献接近53%,中西部地区第二产业对地区GDP的贡献只有43%左右。但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依然以轻重制造业为主,其产值的绝大部分都是由轻重工业来提供的,霍夫曼比例较小,虽然工业化程度较高,但服务业还处于相对弱势。中西部地区则在农业和资源类产业的产值比重相对较高。[3]由于中部地区与东部、西部的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上的差距还在进一步加大,使长江流域内产业结构不平衡的状态有加剧的趋势。

从长江流域不同区域GDP比重与增长率看(见表4),长江流域东部经济增长加快,平均增长率为13.02%,占流域GDP比重逐年上升,接近流域GDP总量的一半;中部发展较慢, 平均增长率为9.16%,占流域GDP比重逐年下降。西部发展较缓,平均增长率为10.96%,占流域GDP比重缓慢上升。可以看出,中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较慢,打破了传统的“东部-中部-西部”的经济发展梯次,出现了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洼地,成为长江流域东西互动、整体协调发展的瓶颈,削弱了区域经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从表4中可以看出,从2004年开始,长江流域东、中、西部经济增长速度呈现整体回落的趋势,产业结构高度的不平衡发展状态加剧是其重要原因。

(二)产业发展思路同质化带来同构竞争与环境隐患

尽管长江流域区域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但产业发展思路却存在较高的同质化,都是以发展制造业为主来带动经济的发展,走外向型为主的发展模式,这种思路造成第二产业结构趋同化。从东部地区长三角来看,外向型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工业部门结构相似系数2001年上海与苏南为0.84、苏南与浙北为0.93、上海与浙北为0.70,可见三地的工业结构相似系数总体偏高[4],造成长三角地区工业专利的70%集中在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专利的80%又集中在产业链的中低端。[5]从中部来看,以武汉城市圈为例,重工业都明显高于轻工业,钢铁、汽车、冶金、石化、建材等是各地经济的支柱产业。从西部来看,产业结构高度趋同化问题也十分突出,长江上游产业相似率高达90%以上,各地的支柱产业大都是通用机械、化工医药、建筑建材、食品、能源等部门。[6]产业同构不能形成合理的产业链,产业间的互补性差,难以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常常视近邻为对手,恶性竞争情况比较严重,由此损害区域经济整体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同质化发展思路中,石化产业的发展尤其应引起重视。由于石化产业的产业关联度高,经济总量大,对促进相关产业升级和拉动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长江沿线省市的许多城市都将化工产业列为重要产业发展。在轻工和石化产业振兴规划中,上海、南京规划为3 000万吨的超大型炼油基地,中石化还计划将建成以武汉为中心、联合长江沿线炼化企业的沿江石化产业集群,重庆也把发展石化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但长江流域石化工业产业布局混乱分散、化工园区无序发展的问题突出,许多化工项目建设在三峡库区、南水北调输水干渠沿线在内的江河水域和人口密集区等环境敏感区域,造成巨大的环境和安全隐患。一旦发生重大污染事故,不仅经济遭受重大损失,而且会出现沿江环境和生态灾难,对人民生产、生活和社会稳定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三、长江流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一)东部地区大力发展现代生产型服务业

长江流域初步形成了沿江经济产业密集带和核心区,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为核心的各具特色的四大产业圈初具规模。但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还较低,从表4可见,到目前长江流域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平均只有38.7%。据统计数据显示,2000 年全球服务业产出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已经达到63%,高收入国家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70.1%,中等收入国家为53.8%,低收入国家仅为47.2%。[7]可见长江流域服务业水平还很低,发展任务还很艰巨。

服务业发展或经济结构变动的一般轨迹是在工业化之前,服务业的比重一般高于工业(第二产业),有的甚至在国民经济中与传统农业比重相当;在工业化起步阶段或推进过程中,服务业的比重伴随工业比重的快速提高而逐步下降;当工业化推进到一定历史阶段,尤其是工业化革命之后,服务业比重逐步增长并最终占据绝对优势,社会经发展才真正进入所谓的“服务社会” 。[8]按钱纳里理论的划分,长江流域东部地区已经处于后工业化时代,进入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时期。目前上海已经被国务院批准建设国际金融和国际航运中心,根据国际经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一经建成,就会发挥“马太效应”,使周边港口处于衰落。[9]所以东部地区应加强区域协作与协调,重点发展以知识创新为动力的知识经济,调整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不断增加现代生产型服务业增加值份额和就业份额。以上海为龙头,以苏浙为两翼,以整个长江流域为腹地,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大力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即信息处理和实物商品相关的服务等[10],包括商贸流通、金融保险、旅游、信息咨询、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培育中介机构和市场,形成多层次的服务业体系,提高为长江经济腹地服务的能力和整体水平。进一步通过现代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抓住世界服务产业向外转移的机遇,培育承接服务产业转移的良好条件,发展服务业新业态,致力于服务业的结构升级和增强服务业的竞争力。

(二)中部地区重视发展现代农业体系

长江中部地区是我国传统的农业产区,第一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迅速,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大,同时后备资源不足,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对整个经济系统具有支撑作用,但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小使这一支撑能力受到削弱。以湖北省为例,人均占有耕地从1988年的0.0672公顷,下降到1998年的0.056公顷,接近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人均耕地0.0533公顷的警戒水平。近年来,耕地开发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使耕地的供求差距不断拉大,给湖北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挑战。[11]根据产业结构高度化理论,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呈现向高度化发展趋势,第一产业比例会逐步下降。但长江东部地区耕地逐年减少,西部地区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严重短缺,中部地区农业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所以中部地区不仅要提升产业高度,更要高度重视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现代农业体系,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部地区充分发挥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改试点战略的作用,通过城乡一体化消除现代农业发展的资金、市场等困境。目前中部地区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产品加工值的潜力很大,要大力发展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农业龙头企业,以农业产业化促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进而带动服务业的发展。

(三)西部地区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长江流域西部地区有辽阔的市场、广袤且廉价的土地和自然资源,发现矿产资源有70多种,约占全国己经发现矿产资源种类的45%。长江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要充分考虑地域优势,以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依托,发展特色经济,避免和长江东部、中部经济结构趋同发展的模式,把整个长江流域作为一个大的产业链来谋划产业发展。[12]随着国家大力开发和建设长江黄金水道,沿江铁路、公路建设加快综合运输一体化进程等,使得长江西部地区的制造业要素和资源流转成本大幅度降低,西部地区具备提供能源、劳动力和各种初级产品的条件,通过提升接纳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能力,积极承接东部和沿海地区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改变以资源流出为主的产业发展模式,依托初级产品和品种,不断提高质量,培养出以资源为起点、经过中间产品、直到最终产品的产业链体系。在产业布局中,西部地区应把资源与环境保护作为产业发展所考虑的首要问题,四川、重庆以及云南、贵州、西藏等地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我国山水风景名胜区,也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可以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走特色产业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龚莎.长江航运业对接现代物流[J].中国水运,2007(1):36-37.

[2] 高萍.论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三次转向[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1):9-13.

[3] 黄伟,张阿玲,张晓华.我国区域间产业特征比较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8):7-51.

[4] 许明.长三角产业结构趋同化问题的研究[J].现代商业,2008(8):220-221.

[5] 王遐.国际金融危机与区域共同发展[J]. 科技与经济,2009(1):74-77.

[6] 芮俊涛.长江上游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7.

[7] 原毅军,逯笑微.服务业比重持续增加原因与产业构成变化[J].经济经纬,2009(1):46-49.

[8] 陈新英,李琪,彭丽芳.服务业:演变、国际比较及其启示[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9(1):137-142.

[9] 沈玉芳.长三角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空间结构的对应关系和影响要素[C].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08,141-146.

[10] HERBERT G GRUBEL MICHAEL A WALKER.Service industry growth: Cause and effects[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0(4):1761-1762.

[11] 刘兆德,虞孝感. 长江流域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1):10-15.

[12] 沈晗耀.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献议[J].上海经济,2007(11):3-6.

猜你喜欢
产业转移现代服务业长江流域
2020年主汛期长江流域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及关键问题研究
湖南加工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企业生态视角下产业转移实证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与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性:一个文献综述
唐山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能力分析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促进哈尔滨市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对策研究
浅析现代服务业“营改增”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黄帝战蚩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