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艳红 朱德全
摘要:现代课程观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强调知识是教师传输给学生的,学生要做的就是接受教师传给的单一性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新课改理念。后现代课程观包括: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四个特点。本文以后现代课程观的几个特点为逻辑起点,提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以一种开放的、多层次性的观点来对待课文和学生,使得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能力和技巧都得到提升。
关键词: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密性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4-0086-03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段话充分体现出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辩证统一,给我们的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但是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只重视学生知识的线性累积和死记硬背,这样的阅读教学方式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阅读教学对“双基”的重视,没有照顾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维度,这样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后现代课程观是一种创新的观点,提倡以一种开放性的、多种解释性和丰富性的视野来对待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丰富性——允许阅读教学中对课文的理解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
“丰富性”这个词是指课程内容、意义的多层次性、多种可能性和多种解释性。语文课的内涵非常丰富,不像其他学科那么单一、明了,在语文教材里面,讲语言文字即是“文”,讲思想就是“道”,在教学内容中,有较强的思想性,读诗歌、小说时又有丰富的文学性……这些无不表现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所具备的丰富性和理解课文的丰富性。小学语文不仅仅是工具性学科,还是人文性学科。既然是人文性学科,就意味着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文化环境下生活的人对课文的理解不尽相同。既然人们理解课文的角度和出发点不一样,那么,在同一个班级里,对同一篇课文的理解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是可以理解的。作为教师,只要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自圆其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以从两个方面对其“丰富性”进行解释:形式方面和内容方面。形式方面:主要是指学生对课文思想表达采取不同的形式,对一篇课文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和表达,有的学生用深情并茂的朗读来抒发感情、有的则用栩栩如生的画面来表达、有的则是以写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新课程理念提倡学生对课文的独特理解和感受,同时也包括学生对课文理解的表达方式的独特性,比如《瀑布》这篇文章,教师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抒发对瀑布美丽的赞美之情,有的学生画了一幅美丽的瀑布,得意地站在讲台上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杰作;有的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自己喜欢的描写瀑布的优美的文字;有的同学搜集了大量的关于描写瀑布的科普知识,在班级里得意洋洋地向大家介绍关于瀑布的知识……同学们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然学习的积极性就很高,老师不用花太多的心思就可以让同学们爱上阅读课。传统的阅读教学一般都是采用朗读的方式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种教学方式单调乏味,不容易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这也是阅读教学成绩上不来的一个原因。鉴于每个学生不同的认知模式和不同的表达情感方式,如果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采用各种不同的甚至是新奇的方式进行阅读理解和情感表达,那么就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丰富性”视野下的阅读教学就是提倡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理解大胆地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从多种观点出发看待任何事物或者是物体,并不是在观点之间选择一个合理的,而是使观点之间相互作用,在观点的交换之中发现各种观点的协和共生。阅读课文理解的“丰富性”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鼓励学生对课文的自我解读和自我理解,寻求独特的自我感受和体验,在真实情感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就要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存在。
二、回归性——在注重知识的同时也注重方法的教学
回归性通常是与数学中的重复运算相关的,在重复中,等式一次运算的结果是另一次运算的输入,于是一个公式便一次又一次地进行下去。在这种重复中,既有稳定性,又在稳定性的基础上有变化性,变化一直进行,直到质变为止。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一直都是采用“背书”的方式进行的,这种死记硬背的阅读教学理念是有深刻的哲学背景的,这种哲学观认为学生的大脑就是一个蜡块,每在蜡上刻一道痕迹,知识就越发清晰地印在蜡块上,投射到教学中就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熟不知,人的大脑对死知识(死记硬背)的记忆容量是有限的,只有当知识以板块或者是“条件化”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才是容易激活的知识。新的课程标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回归性也是强调过程与方法,无论是杜威还是怀特海,他们都很重视事物发展的“过程”,注重过程不是说在阅读教学完成之后采取的评价方式是看学生识记了多少字、词、句等事实性知识。也不在于学生把文章的中心思想背得多么熟练,更不是看老师到底给学生灌输了多少知识。小学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不仅是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学生以后各方面发展的基础,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交给学生字、词、句的基本学科知识,还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学习、做事、做人的方法。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得到很好的发展。比如在《争吵》这篇课文中,传统的阅读教学只是询问学生课文在那几个方面描写人物的性格,点到为止,教师也没有深入挖掘,没有对课文描写人物性格的方法以及处理信息的几个步骤进行很好的总结归纳。强调回归性的阅读教学就是要在学到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要对课文进行深入的剖析,把阅读中的知识上升到了理论层面。让学生在学到了基本的知识之后还学到了处理信息,不断学习的方法,很好地落实了“过程与方法”这个维度。在《只有一个地球》文章的教学进行之前,教师先布置给学生一个任务,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周围搜集一些环境污染的资料和报告,第二天在课堂上讲给同学们听学生在生活中,在网络上不断搜集相关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了简单的统计,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也不用向学生罗列大堆的关于环境污染的知识,只需把搜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交给学生就可以了,学生在自己的行动过程之中就感受到了环境污染的危害以及严重性。这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还锻炼了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学习过程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有质的区别。回归性批判的就是阅读教学中的只学习知识,不注重方法的教学观,它崇尚的是知识与方法并重的学习。
三、关联性——阅读教学中的知识要以整合的形式进行教学
关联性意味着阅读教学应该以一种开放的、广阔的视
野来看待学生对阅读的理解。关联性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分为知识的关联性和文化的关联性。知识的关联性是指:教师对语文阅读的教学应该放在一种大知识观的前提下进行,阅读教学中的知识应该是以一个学科的知识为圆心,以相关但是不同的学科知识为半径组成的大圆,在这种关联性的阅读教学中,各种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可以得到一定的整合,学生以一个主题为核心积累起来的知识也利于学生在使用知识的时候顺畅地提取知识。知识本身就是以整合的形式出现的,人为地对知识进行分科,使得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界限变得十分清晰,限制了人类对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知识具有很强的模糊性和发散性,各种知识融合在一起才符合人类大脑的工作原理。研究表明:专家和普通人的大脑中的知识的区别就在于专家的知识是以主题或者是原理为中心而组织起来的模块知识,而普通人的知识则是以具体的事件或者是分散的知识点来储存在头脑中的。如果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能很好地融合各科相关的知识,那么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就可以很好的得到整合。如《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就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任务:搜集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并且在历史的记载中了解周瑜、曹操、诸葛亮三个人的性格等。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历史知识也得到了一定的学习,并且有了相关的历史知识作为学习的背景,学生可以很好地把把握文中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也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知识的关联性类似于当今提倡的综合性课程和主题教学,强调的是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当今世界,学科之间的界限逐渐消失,各个跨学科专业不断涌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知识的关联性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使各种知识得到很好的组合。文化的关联性:学生并不是带着一个空白的头脑走进学校的,在进入学校之前,学生受到了一定的文化氛围的影响,在学习之中自然就透露处了知识的文化性,总是不自觉地把文化观点带到对课文的理解中。白人儿童更多地使用线性叙事风格,而非洲裔的儿童却偏爱主题性的叙事风格。这就是文化对人的思想的影响的表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应该理解学生不同的背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接受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能按自己的标准想当然地就给学生一个否定的结论。在学生出现“异常”的理解后,要仔细地询问学生内心的想法,看看学生是从哪个角度来理解课文的,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给每一个学生都提供表现和发展自己的机会。比如 《坐井观天》这一课,教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这句话,有的同学读出了青蛙对小鸟的怀疑,有的同学在读的过程中加上了动作,加深了形象性。但是有一个同学却是这么读的:朋——朋友,别——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不过井口那么大……这时,全班同学都在批评这个同学平时不好好学习,现在还来课堂上捣蛋,这位同学很委屈。老师很细心地捕捉到了这个场景,耐心地询问他为什么要这么读,这个学生是这样的回答的:“青蛙长期生活在井中,没有机会说话,所以说话就不连贯”。仔细想想,这个同学说得也对没什么错的,还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呢!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教师粗鲁地就打断了这个学生的发言,那么,我们扼杀的就不只是他对知识的理解,还是他的积极学习的态度和勇气。
四、严密性——寻求各方观点的和谐共存
知识界定的严密性始于对世界进行思想与技术控制的实用主义倾向,它的根源部分来自于现代主义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及通过秩序和控制创造更美好的世界的乌托邦理想。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都是教师把知识传递给而学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能有任何自己的见解,这种单一、封闭性的知识传授法维持了知识的重复性和机械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生态学认为:任何一个系统都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是呈网络状,在点与点之间都是一个能量交换站,如果只是序列性、线性的交流,那么其中的一些点将被逐出能量交换网之外。这种观点嫁接到教学上就是要求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处于“能量”交换的网络之中,达到教学相长。教学中的严密性是具有开放性和交流性的严密性,意味着我们要自觉地寻找别人的理解,并做到能让这些理解能协调沟通,促使对话成为有意义的转变。正如艾斯尔指出的一样:“读者和文本之间的对话是双向的过程,二者都有自己的声音,在这种对话中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组合在一起,不确定性在此并不意味着任意性,相反,它承认现实化的范围”。在这种开放的严密性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再也不是我讲你听,我写你抄的线性关系,它的意图也不在于证实一种观点的正确,而是在于要将不同的观点联系起来从而通过积极地参与对方而扩展自己的眼界。在这种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关系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处在一种互通的网络中,这种网络以知识为核心,教师和各个学生之间通过合作沟通、共同建构课程,促进课程意义的生成。学生敢于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教师不再对学生的一些“异常”想法给以压制和批评,而是通过平等的讨论来达成共识。在课文《一块面包》中,师生在一种民主协商的氛围中,边说边总结出对浪费粮食的同学进行劝说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粮食来之不易;粮食的重要性;通过忆苦思甜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珍惜粮食。在这个过程之中。教师并没有任何的说教,而是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发言,把自己能想到的想法都说出来,然后在通过大家的讨论达到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结论是学生通过自己得到的结论,不是教师强行加给的,学生自然就很容易接受。说教式的教学只会让学生左耳进右耳出,达不到教育的效果。并且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别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资源,学生与学生的观点之间存在着差别,那么这个“交流系统”就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之中,学生就会在理性地考虑别人思想的同时也调整自己的看法,以使系统趋于平衡状态,在平衡后的系统中又产生新的不平衡,这样一直发展下去,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秦训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6
[2]朱作人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23
[3][6]杨颖关文信赵晶红,新课程理念与课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4][7][8]小威廉姆E。多尔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52
[5]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程可拉等译,人是如何学习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4
责任编辑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