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德育回归生活世界

2009-09-23 04:55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09年4期
关键词:生活世界生活教育德育

刘 菊

摘要:让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实现德育生活化。德育才能具有生命力。文章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尝试探寻德育生活化的一些途径。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做有心之人;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做有爱之人;引导学生理解生活,做有德之人;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做有用之人。

关键词:德育;生活世界;生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4-0008-02

让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实现德育生活化,既是新课程追求的目标,也是德育改革的方向。一位学者曾有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将它们放入一碗鸡汤中,你就在享用汤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生活世界之于德育,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人汤中,才能被吸收;德育需溶人生活中,才能具有生命力。然而,长期以来,德育相当程度地存在脱离学生生活世界的现象,变成了纯粹的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的教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近年来,笔者就德育如何回归生活世界,如何推进德育生活化作了不懈探索,尝试了一些新的途径和方式。

一、观察生活

生活世界是人的世界,是由人的活动所展开的世界,是人通过人自身的活动而生成的。它是德育之源,是道德生命成长的田园和土壤,没有生活,道德无法进行“无土栽培”。现阶段学生往往通过媒体、网络等吸收大量信息,他们的眼界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学生都开阔。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除了从报纸上、网上找供讨论的问题。更要注重着眼于身边事,注重寻找学生身边的“热点”,使讨论的问题来源于学生可感知的社会活动及现实生活,鼓励学生多用辨证的眼光关注周围的生活,关注多彩的社会,用案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做一个善于观察的有心人。

比如对于国内外大事,要引导学生通过收看电视、阅读报纸杂志等手段收集,也可以通过浏览互联网、参与集体学习和讨论来了解。如美国总统大选之后,笔者让学生搜集美国新当选的第一个非洲裔黑人总统奥巴马的相关资料,并就奥巴马的获胜演讲进行讨论,学生深受鼓舞,有学生说从奥巴马身上学到了一种为了理想而不断努力奋斗的精神。再如举国关注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之前,笔者在《文化生活》课堂上,让学生开动脑筋。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出谋划策,学生积极参与,提出了很多非常好的创意。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生活,比如,就学校餐厅比较小、经常出现拥挤等现象,让学生讨论买饭打水要不要排队,对于不排队的人怎么办等问题进行讨论、判断与选择,既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也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

二、感悟生活

笔者所在学校有高职和中职学生,他们正处于心理和生理的第二“断乳期”,而且一部分学生刚刚离开父母住到学校宿舍,他们的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相互交织,因而内心世界十分封闭,不愿意向大人开放。而封闭心理使学生遇到问题或困惑时得不到及时排解与宣泄,极容易导致学生自卑自弃、狭隘独尊、自我封闭等等,在与同学、集体、老师的关系中,很多时候表现出一种可怕的冷漠。如何纠正上述的心理偏差,德育课应该告别生硬的说教,回归生活,关注生活,指导生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做—个心中有爱,热爱生活的人。

总有一种力量震撼我们的心灵,中央电视台从2002年开始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影响很大,评出的感动中国人物是引导学生感悟生活最好的材料,比如2005年感动人物之一歌手丛飞,先后资助180多个失学孩子,成为180多个孩子的父亲,而当得知自己得了不治之病,在病床上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不能帮助这些孩子时,孩子们又会失学了而痛哭;还有为了救一个陌生人而牺牲自己的孟祥斌,这些都是发生我们生活世界中的真实的人和事,它们不是虚构的,正是它的真实性震撼学生的心灵,由此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在四川大地震发生后,笔者要求学生通过电视、网络去关注最新的进展情况,随着每天不断刷新的死亡数字和伤亡数字,以及越来越少的幸存者,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当学生在课堂上讲述关于师生之间、父母子女之间感天动地的故事时,很多同学流下泪水。特别是当一个学生朗诵诗歌“给天堂的孩子”时,班级里一片抽泣。学生懂得了生命的可贵。也懂得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的可贵,以及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另外,在课堂上要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爱因斯坦说过:“把学生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课程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具体的情境设计,如小品、歌曲、诗歌、故事、漫画、案例、录像、游戏、演讲赛、辩论赛、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那么学生的爱国、爱家、爱自己、爱他人之情便油然而生。如观看“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录像,让学生感受到我国综合国力、科技力的大大增强。作为中华儿女的一分子无不为之振奋,感到自豪。

三、理解生活

德育课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它不仅给学生提供认识事物的工具和方法,更重要的是铸造学生的灵魂。但由于我们的教育仍存在着有意无意拔高的倾向,有的甚至严重脱离社会和学生的实际,使得本来正确的德育内容悬在空中,学生只是一味地埋头苦读,他们还没有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认识片面、极端,是非观念模糊,对真善、美和假、丑、恶缺乏分辨和鉴别能力,道德观念淡薄,义利不分,缺乏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面对这些状况,德育课教学应该摆脱大而空的教条,在学生生活世界的全方位中对其进行道德教育,使学生在生活中生成良好的德性。

不言自明,在学校生活中,老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人也曾说过:“你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你就得是什么样的人。”因此,为人师表要落到实处。教师要处事公正。是非分明,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应该承担的责任要敢于承担,工作踏实认真,不弄虚作假,让自己的一言一行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学校也努力营造良好的育德环境。在校园内的适当位置贴一些内容健康、形式新颖的标语、图画,在醒目位置建立校训牌,装修校园景点,加大绿化面积,增加图书馆藏书量,设立班级图书角,布置板报,张贴名人画像和警句,开展诸如“创建美丽环境,爱我美我宿舍”的征文比赛和摄影比赛,创建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

四、体验生活

德育的过程与生活过程是内在一致的,德育来源于生活而最终又要服务于生活,在生活中学,到生活中用。陶行知曾提出过“生活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的观点,这其中的“做”也就是实践。实践性是很多课程的追求,但是德育课更加关注这一点,在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中都强调了要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自身的实践。让学生在生活世界中经风雨、见世面,体验生活,体验社会,德育才能显现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

例如,在《生活》中谈到文化修养问题,笔者要求每天乘坐公交车的学生写下观察日记,记录看到的公交车上的文明和不文明行为,并记录下自己让座的经历;结合本地实际,让学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如南京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笔者组织学生在学校附近的公交站台做志愿者,帮助维持上下车的秩序,并向市民宣传文明乘车。校门口的一个过街红绿灯处,经常有人闯红灯,其中也有少数学生,真对这种现象,在早中晚三个时间段笔者也组织学生轮流值勤,对闯红灯的人进行劝阻。笔者们在学校外语系从去年开始组织学生定期去养老院送温暖活动,班级里的那些有才艺的学生都会积极主动报名,在去之前能够认真排练节目,把她们的歌声和舞蹈带到老人身边,给他们带来欢笑。通过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与生动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学生自身在文明修养方面大有提高,同时提升了公民意识。

努力使德育洋溢着生活的气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不仅有利于本课程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德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还可以满足学生追求真、善、美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陶行知,生活教育文选[M],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2]杜修望,彭兴富,大学德育要面向生活注重实践,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7)

[3]高德胜,论现代知性德育与生活的割裂,思想政治教育,2003,(7)

[4]易晓明,新德育课程观的建构[J],上海教育科研,2002,(2)

[5]万增奎,构建生活化的道德交往观[J],思想·理论·教育,2003,(10)

[6]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赵祥麟,等,编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M],1981

[7]鲁杰,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探寻[J],课程·教材·教法2003,(9)

责任编辑习咏

猜你喜欢
生活世界生活教育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语文教育教学与生活实践思考
传递真爱
幼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探究
关注学生发展,从作业批改开始
马克思实践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的合理路径
2016年,转向“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的幻觉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