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高职高专学生学校归属感低的现状入手,站在学校层面着重探讨如何培养高职高专学生的学校归属感问题。
【关键词】高职高专;归属;归属感
近年来,随着政府一系列鼓励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出台,我国高职高专教育迅速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也不断增加,这给我们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高职高专即高等职业专科学校,他与普通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性和职业性,考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都不是高中阶段的佼佼者,要让他们在专科这两三年中掌握较好的行业所需的技能是我们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然而我们要面临的问题远不只这么简单。
高职学生的自律能力和自我管理意识不算高,进入大学以后,面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和各种压力,他们的困惑也越来越多,常常表现出一些焦虑、悲观、偏执的不健康的心理状态,特别是对学校归属感建立上,普遍存在对学校归属感较低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正确认识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对学校不认同。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很多学生及家长把和学校的关系看作了一种单纯的消费与被消费的关系,认为自己付费读书,学校就应该提供相应的服务,于是便站在高高在上的消费着的角度对学校各方面进行考察和挑剔,怀疑学校的管理、质疑教师的水平……
2、没有集体荣誉感,集体凝聚力不强。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都活在父母家人的呵护下,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淡漠同学之间的交往,只要与自己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事情就不会去做,不愿参与到集体之中。
3、缺乏信心,缺乏学习的动力。部分学生认为自己读高职院校与读本科院校的同学相比“矮人一等”,考虑到社会竞争、就业压力等因素,形成较强的自卑心理,无法找到自己在现代社会的位置,无法树立自信,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以上现象的产生的原因不是单一的,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仍然不高,对高职院校学生仍然存在一些偏见,使高职学生要面临比本科学生更多的压力;同时,高职院校自身也有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职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学校专业特色不够明确等等,从而影响了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建立。
归属是指个体与所属群体间的一种内在联系,是某一个体对特定群体及其从属关系的划定、认同与维系,①归属感则是这种划定、认同与维系的心理,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则是学生对自己所就读学校在思想上、感情上、心理上认同和关联程度。如果学生对学校有较强的归属感,他们就会把自己各方面的成长同学校的成长联系起来,从对老师的信任开始,树立起较强的集体荣誉感。那么,我们如何培养高职高专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呢?
首先,可以从学生就读的专业入手,开展一系列的专业教育,给学生系统讲解他们所就读专业的专业计划,让他们了解整个大学期间将要学习的知识体系,给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同时聘请业界专家给学生讲他们所读专业的行业发展情况和人才需求情况,让学生明确大学期间应该培养哪些能力,还可以请优秀毕业生回校同他们交流专业学习心得和就业情况,与他们共同展望未来,通过以上三步,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并影响他们逐步喜爱自己的专业,引导他们从爱所学的专业开始爱就读的学校,为学校归属感的形成奠定基础。
其次,从教师入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学不仅仅要有“大楼”,更应该有“大师”,教师就是学校的化身,学生对学校的认可程度往往可以从其对教师的认可程度中体现出来,能有一个德才兼备的好老师在大学期间对学生各方面进行指导,往往使学生受益终生。因此,学校一方面应鼓励老师积极搞专业技术研究,积累更多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从而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另一方面也应加强师德培训,让老师们既善于“教书”又善于“育人”,让老师们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理解学生,用自己的人生阅历帮助学生排解焦虑与压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对学校、对社会的归属感。
再次,学校应当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制定出可行的体现学校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方案。要有明确的办学理念、学校精神、积极向上的校训、校风、学风,形成学校的传统,并在时间的历练中不断创新,成为不同于任何一所学校的独特品牌。同时还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开展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出浓厚的学习和操作氛围,有传统的纪念活动和节气活动、有学生自己创办的各类社团活动、有专家业界学术讲座,特别是应当定期举办各种技能比赛,请行业技能专家到场参与评判,还要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参加校外各个级别的技能大赛,激发学生的动手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加深对专业和将来所从事工作的认识。总之,要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每一个方面,让他们在学校的大舞台都找到自己可以扮演的角色,培养主人翁意识,在参与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爱校、爱老师、爱同学、爱自己的意识。
第四,学校应当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物质文化是实现精神文化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学校的物质文化环境是学生了解学校的第一个窗口,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艰苦朴素的作风在90后的学生中体现较少,很多学生和家长都会选择能够为学生提供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的学校,美丽的校园、宽敞的教室、设备先进的实验室、功能齐全的体育馆、干净的食堂、方便的浴室……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无不为学生和家长所欢迎,同时也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满足感,提高对学校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第五,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完善学校各个层面的管理。以往的教育观念中,学校总是高高在上的,学生应当对学校的管理绝对服从,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教育所提倡的是弱化学校的管理职能,增强服务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在这样一种指导思想下我们说完善学校管理而不是加强学校管理,如何完善?学校所有职能部门都应该以“人”为核心,以如何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为出发点,无论是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还是专业构建的调整,无论是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制度还是后勤保障制度,都应该尊重学生的权利,尊重人才培养方向,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服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从而让学生从心里接受学校的管理、融入学校的管理,从内心建立起对学校的归属感。
第六,学校应加强宣传工作。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宣传工作应从宣传体制、宣传内容和宣传方式上都有所创新,从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出发,从学生关注的问题出发,借助媒体、报纸、网络等一切信息载体,宣传学校的科研成果、学生活动成绩、学校的改革成效……在学生中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校的成功,从而形成一种强烈的荣誉感与自豪感,加深对学校的感情。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国家发展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进步需要的职业教育制度。②“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满足了这种需要,才能有人的“自我实现”。③高职高专学生对学校有了强烈的归属感,才能在学校教育的引导下产生社会归属感、责任感,才能更好的实现自身的价值,才能推动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继续向前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的职业教育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三条。
[3]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需要层次理论。
作者简介:
魏翔宇(1981.7---),女,四川教育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