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三:结同盟不做对头
母亲是个急性子,父亲是个慢性子,能拖即拖,两人经常相互批评、揭短、讽刺,有时甚至会为一件小事闹得不可开交。渐渐地,我也经常会因为小事与他人争执——我觉得事情明明可以做好,可他就是不好好做,于是我就批评他——结果,别人觉得我不可理喻,而我觉得他基本素养不好。
故事中父母亲相互挑剔,孩子也慢慢学会从细节中去发现别人的不足。这就是父母亲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
父母亲相互挑剔,还会影响孩子对规矩的习得。试想,如果父亲对孩子说:“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而母亲则当着孩子面反击父亲:“就你那样,懂得什么叫形象?!”那么,孩子还会真心实意地照父亲说的去做吗?所以,要使孩子在父母亲身边顺利习得各种规矩,父母亲首先应该对各种规矩达成共识,不要以为“我真理在握、你一无是处”,不要说“孩子的事你不要管”。
有时,孩子还会利用父母亲没有共识这一点“兴风作浪”。比如她想再买一套新衣服,父母亲相互推脱不表态,她就会以父母亲默许为由增加一笔支出。其实,父(母)亲完全可以在第一时间告诉孩子:“我知道你的想法了,回头我跟妈妈(爸爸)商量一下再把决定告诉你。”
由此可见,在育儿这个问题上,父母亲必须合作,结成稳定的教育同盟——在孩子面前尽可能地步调一致,做到同一个声音、同一种要求,而不是做针锋相对的对头,互相“拆台”。这样会有两个好处:一是孩子明白规则是确定的,不是父母亲随便改来改去的;二是孩子明白规则是严肃的,央求父亲或者母亲都是没用的。
在育子中,结同盟不做对头,父母亲需要做如下的工作:
在向孩子提出规定、命令之前,父母亲要进行事先沟通。父母亲一方对教育孩子有新想法的时候,不应自以为是,而要跟爱人交流,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负有同等的责任;而且,交流可以让爱人知情,让爱人也贡献智慧。这样,原来想法中不合理的部分就会减少,不完善的地方就会得到完善,“出台”的方案就更能适应孩子全面发展的需要。
确定家庭教育的主管人。家庭生活中总会有些突发情况,如孩子突然想索要朋友家的玩具,这是没有“预案”的。此时,主管人就有权自作主张,拿出一个方案并坚定地执行。另一方即使有不同意见,也不应在现场与爱人争执,而是要按照主管人的方案来行动。主管人的方案如果是错的,总会有机会来弥补;可是一旦在孩子面前争吵起来,父母亲的权威地位就一下子在孩子心目中崩溃了,再想树立起来就难了。
在很多家庭中,父亲和母亲不是稳定而有力的同盟,孩子有了进步,就把好处都包到自己身上,开口就说“我儿子”“我姑娘”;孩子出了问题,就推卸责任,说“都是你把孩子惯成这样的”。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做法,对于父亲和母亲的称号来说是极不应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