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光楷 1939年3月15日生于上海。1956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参谋军官,武官助理,副武官,副局长,总参情报部副部长、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助理,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现任中国国际战略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等高校兼职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导师。2000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人都要有一个爱好,一个健康的爱好。现在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爱好,如收集邮票、收集古玩,而我是收藏图书,古今中外的签名书都在我收藏之列。有时候,斯人远去,收藏签名书有困难,我也以收藏盖章书为乐。古人写信,见字如晤,古人掌军,见印如令。通过这些签名书和盖章书的收藏,我和这些作者们会面、交谈,亲耳聆听他们在书中的叙说,感受他们人生的缤纷多彩,并借此体悟人生,丰富自己的人生。
藏书
现在,让作者签名成为一种风尚。只要出了一本新书,作者就会到书店为买书的朋友们签名。很多读者也愿意通过买书去认识这个作者,了解他的生活背景以及人生经历。但是,有系统地收藏签名书的人可能寥寥无几。
我对签名书的收藏,缘起于《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邓小平同志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我们大家都很崇敬他。由于工作关系,我要为他服务。1993年10月,《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出版了。1994年,在邓小平同志90寿辰之际,邓小平的女儿邓榕送给我一本精装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在书的扉页上,邓小平同志苍劲有力、秀拔钢硬的亲笔签名赫然在目。对于我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鼓励和鞭策。
在得到邓小平同志的签名书之后,我产生了收集毛泽东同志签名盖章书的冲动。由于毛泽东同志已经去世,签名书得不到,我很有幸得到了毛泽东同志盖章的书。1998年4月,我到湖南参观、考察。韶山有个毛泽东纪念馆,现在改成毛泽东遗物陈列馆,里面有一个镇馆之宝,就是由我国著名的篆刻家邓散木先生为毛泽东同志篆刻的印章。当时湖南省省长杨正午同志为我的爱好所感动,同意让展览馆的馆长在清理馆藏的时候,给我盖个章。我当即买了一本《毛泽东选集》四卷合订本,留了下来。回京后不久,我收到了这本钤盖毛主席印章的《毛泽东选集》。纪念馆的同志还附信一封,说:“这枚‘毛泽东印章,是我国著名金石篆刻家邓散木为毛泽东同志精心刻制的。毛泽东同志对此印十分钟爱,并将其加盖在他特别喜爱的书籍上。”
由于工作关系,我还得到多本江泽民同志的签名书,其中第一本是中央文献出版社于1999年8月出版的《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那是1999年盛夏,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同志正在北戴河办公。有一天,在江泽民同志接见并宴请完我分管的单位的科技人员之后,我拿出一本刚刚出版的《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请他签名。当时,江泽民同志已经知道这本书出版了,但还没有见到,因此,我得到的应该是此书的第一本签名书。2006年8月,《江泽民文选》(全三卷)出版发行。8月10日,又是在北戴河,我请江泽民同志在三卷《江泽民文选》上一一签名留念。
胡锦涛同志的签名书我也有。早在收藏胡锦涛同志签名书之前,我就收藏有胡锦涛同志签名的创刊号《学习时报》。《学习时报》由中央党校编辑出版,创刊于1999年9月17日,创刊号的头版头条,刊登的是当时兼任中央党校校长的胡锦涛的发刊词《重视学习、善于学习》。2002年7月5日,我在陪同胡锦涛同志会见贝宁国防国务部长皮埃尔•奥绍的时候,请胡锦涛同志在《学习时报》创刊号上签了名。2003年7月1日,建党82周年之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胡锦涛同志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我在中南海怀仁堂聆听了讲话。之后,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讲话单行本。7月20日,在第十四次武官工作会议上,我请胡锦涛同志在这本单行本上签了名。这是我得到的第一本胡锦涛同志的签名书。
正是邓小平同志的签名书,让我有了收藏签名盖章书的爱好,也为我打开了生活的另一扇大门。从那以后,我便一发不可收拾地系统收藏各类签名书、盖章书。我收藏的名人签名盖章书种类繁多,有国家领导人、将军、外交家,还有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从他们的书以及他们的签名盖章中,我既感受到知识的乐趣,也能感受到他们多姿多彩的人生。通过这些书,我可以跟他们交流,通过看他们的书获得他们的一些经验,从而开拓了我对军事领域之外更多的了解,开拓了我对外交问题更多的了解,也增加了我在科学知识、文学知识和艺术等方面的修养。
我收藏签名盖章书分为五个类别:我国领导人的签名盖章书、我国名人的签名盖章书、外国领导人的签名盖章书、外国名人的签名盖章书、亲友师长的签名盖章书。1994年至今,我收藏签名盖章书已经15年,藏书2000余册,举办过数次小型展览,出版过一本《藏书•记事•忆人》。我收集的高质量的国内国外高层次的签名盖章书,在国内可能是不多见的。
读书
大家都知道著名科学家培根的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2004年8月3号,我得到江泽民同志的题字——“学习就是力量”。当时在北戴河,我利用跟他汇报工作的机会向他展示了我收藏的一部分签名书。他知道我有收藏签名盖章书的嗜好,在看了我的收藏之后给我题了这六个字。题这六个字是有原因的,因为“知识就是力量”,我们马上就要问知识从何而来,知识要通过学习获得,当然学习不仅仅是读书,要从书本中学习,要向有经验的人学习,也要从实践中学习,归根结底来源于实践。但其中读书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途径,应该说好的书积累了人类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读好书,不仅是读书,也是向有经验的人学习,向实践学习,这样就会产生生活的力量、工作的力量,就可以解决“知识就是力量”更深层次的问题,即学习就是力量。
因此,购书、索书、签书之后必须读书。不读书,既对不起作者的伏案辛劳,也对不起作者亲自签名的拳拳之心。读签名书是一种特殊的享受,仿佛是与作者直接对话交流,心领神会的同时,让人更加容易把握书中精髓。通过读签名盖章书,我体悟到了更多的人生经历,获得了更多的人生乐趣。下面我就讲几个我读签名盖章书背后的故事。
这里说一下陈赓大将盖章的书《陈赓传》。陈赓大将这个印章很不方正,但是这个恰是印章中的极品,是齐白石老先生为陈赓大将刻的印章。如果有篆刻知识的人可以看得出,这是一枚功力很深厚、艺术境界很高的印章。在收集陈赓大将签名书的过程中,有一天,我在一张报纸上看到一幅画,是宋任穷的画像,由廖承志同志所画。陈赓是一位比较爱开玩笑的将军,他给这幅画题了两个字——穷像。后来通过朋友关系,在这幅画上我得到了三枚印章,宋任穷的印章、廖承志的印章和陈赓大将的印章。我为什么要专门讲讲这幅画呢?我把这幅像放在书架上,用来激励自己。我认为,在人生道路上,政治上,要学习宋任穷,宋任穷是我军政治工作的开创者之一;在军事指挥上,要学习陈赓大将,陈赓大将是我军优秀的指挥员;在生活交往上,要学习廖承志,廖承志是我们党内比较活跃的一位领导同志。所以,这幅画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我人生的三个坐标。这是三枚印章给我带来的启示。
在这里我再说一下罗瑞卿大将,因为罗大将是在德国去世的。由于一直没有罗瑞卿的著作出版,1999年5月,我买下一本传记《罗瑞卿》,是作家出版社于1997年7月出版的,请郝治平在扉页签名,并盖上了她和罗瑞卿的印章。每当我看到盖有他们印章的书的时候,我就会回忆起在德国与罗瑞卿大将在一起的那段日子。罗瑞卿大将不仅在革命战争年代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而且在打倒“四人帮”之后,他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为军队的事业、为共和事业做出更多贡献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他去德国是为了治疗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伤残的一条腿,因为他始终主张领导干部不能只坐在办公室里看文件、开会,一定要联系实际。但因为突发性的心肌梗塞,罗大将最终在德国去世。罗瑞卿一直惦记着国家和军队建设。他们还没出国的时候,我就接到通知,说是罗瑞卿想了解一下德国高速公路的情况,以便为我国建设高速公路提供决策参考。30多年前,中国还没有高速公路,而德国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建设高速公路,是世界上有名的建设高速公路的国家,所以他很有感触。每当看到他的盖章书的时候,我就会想起他跟我的对话,激励我向他学习,永远不要忘记人民的事业、国家的事业、军队的事业。
在科学方面,我不得不提到中国科学界的泰斗——钱学森。1955年6月的一天,担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技术教授的钱学森,在寄给旅居比利时的妻妹的一封信中,夹带了一张小香烟纸。在这张普通的香烟纸上,钱学森写下了请求祖国帮助他回国的文字。他希望妻妹能将这张香烟纸转给他家的世交陈叔通。陈叔通收到那张小香烟纸的当天,就把它送到周恩来总理手里。1955年8月1日,中美在日内瓦举行大使级会谈。10月8日,钱学森一家终于从香港回到祖国怀抱。由于钱学森回国时急切而匆忙,他的许多手稿散落在办公室和实验室里。中美关系正常化以后,他的同事、好友弗兰克•马布尔教授将这些手稿收集起来,还给了钱学森。2001年12月,《钱学森手稿》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在内容提要中,编者说:“这部手稿有助于人们了解钱学森的成功之道,让读者真实地体会到钱学森献身科学事业的执著,治学态度的严密,创造性的思维和勤奋拼搏的努力。”20世纪90年代,我又一次来到钱学森位于北京旃坛寺的办公室。这一次我是为了邀请他担任一个基金会的名誉主席。当我说明来意后,钱学森笑了,“我从来不担任这样的名誉职务,就连以我自己名字命名的基金会,我都不担任名誉主席”。钱学森说:“我现在的主要精力,是了解前沿的科技进步成果,特别是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的著作,看到有价值的,给国家提出建议。”这就是当代中国科学泰斗精神世界的缩影。
我还跟一些艺术家进行交往,如中国声乐界的大师周小燕。我收藏的周小燕签名书是2005年4月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周玉明写的《夜莺的咏叹》。她在2006年11月10日赠给我一本。周小燕心中最大的愿望,是要排出一部真正属于中国的歌剧。1988年,70岁的周小燕创办了周小燕歌剧中心,并出任艺术总监。周小燕歌剧中心排演的第一部歌剧《弄臣》大获成功。在《夜莺的咏叹》中,周小燕说:“我活着总感到有事做,我这一生多么想排出一部能在世界艺林中站住脚的歌剧,我做梦都在排中国歌剧。”周小燕排演歌剧,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想创造良好的演出条件,留住中国优秀的音乐人才。这也体现了周小燕对自己的学生们的殷殷情愫。而学生们也始终对她抱有深深的感恩之情。正如她的学生廖昌永经常演唱的那首歌《老师,我总是想起你》:“每当我有了创造得到荣誉,老师,我总是想到了你,想到了你,想到你亲切的面容,想到你慈母的话语,从心里默默地向你敬礼,向你敬礼!”
所以,通过读书,了解他们的故事,了解他们的人,会对自己有所启发,会使自己受到更多的教育,从而获得更多的力量。
品书
品书,其实就是品人生。这在我出版的《藏书•记事•忆人》这本书中有详尽的描述。这本书的书名是季羡林老先生帮我题的。季羡林老先生的书,对提高我的素养有很大帮助。在他的散文中,我看到了他对生命的豁达态度。他在《老年谈老》中写道:我已年届耄耋,但是,专就北京大学而论,倚老卖老,我还没有资格。在教授中,按年龄排队,我恐怕还要排在二十多位以后。我幻想眼前有一个按年龄顺序排列的向八宝山进军的北大教授队伍。我后面的人当然很多。但是向前看,我还算不上排头,心里颇得安慰,并不着急。
通过收藏、阅读这些名人、前辈的书籍以及体悟他们多姿多彩的人生,我的心灵得以净化,我的修养得以提高,我的生命得以充实。我在《藏书•记事•忆人》的序言中,总结了多年来藏书、读书、品书的心得体会,感悟颇深。
“干任何事,强迫总不是好事,只有读书除外。像鲁迅先生海绵挤水一样挤出时间,强迫自己读书,实在是有百利而无一害。读书可以陶冶性情,可以扩大视野,可以提高修养,可以提升境界。读书之后再藏书,用书筑起黄金屋,胸中就有百万兵。因此,对于我这样一个从军半个多世纪的军人来说,藏书,就是为了藏兵。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在浩瀚的世界大势中,一个人永远都只是浪花一朵,他的亲身经历永远都只是事情的一些侧面。要想比较全面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个重要渠道就是读书。手捧书卷,或者潜心研读,或者随意浏览,或者快速搜索,或者直取所需,我常常能够‘撞见自己曾经经历的往事。在一个人的记忆里,往事如烟,但在书本上,往事却是清清楚楚的白纸黑字。读书可以勾起我对许多事情的回忆,可以补充完善我对许多事情的认识,可以使我在回首往事的时候得到许多启示,从而启发我积极而主动地面向人生,面向未来。因此,藏书,也是为了记事。
购书、索书、读书、藏书,像蚂蚁一样辛苦,像蜜蜂一样勤劳,既是为了书,更是为了人。书不仅是知识,而且还是媒介。检点自己的藏书,仿佛是与人类的众多精英分子进行跨时空的精神交流,又仿佛是与我的众多朋友倾心交谈,互通款曲。因为这些书,既使我想到那些名垂青史的革命前辈、开国元勋、外国政要、文学巨匠、科学泰斗、经济学大师,又使我想到那些曾经费心帮助我搜集签名书或者将他们收藏的签名书赠给我以成我之美的朋友们。以书鉴人,以书会友,无论他们多么伟大还是多么平凡,都对我如何做人有帮助,对我如何看待人生有益处。因此,藏书,还是为了忆人。
藏书、记事、忆人,对我来说,这已不仅是单纯的爱好,而是一种修养身心的方式。明代张岱曾经说过:‘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因此,藏书之癖,有助于我颐养深情。”
责任编辑/杨建伟
编后语 由中国德育杂志社、北京十一学校共同主办的明德讲堂,始终秉承“汇聚四海名家,演绎道德生活,享受道德人生”的栏目宗旨,采用“讲故事、对话、评论”的方式,让广大听众及读者感受道德的力量,再现道德生活的现实场景。本期我们邀请了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熊光楷将军做客明德讲堂,他就“藏书•读书•品书”这一话题,讲述了自己收藏签名盖章书的故事以及读书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