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秦腔》的语言艺术

2009-09-19 09:15郝世宁
文学教育 2009年6期
关键词:秦腔陌生化贾平凹

2008年,贾平凹长篇小说《秦腔》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的魅力靠语言来表现。在这部长篇小说中,贾平凹在继承方言土语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语言,采用乡土化的写作,将文言、口语、方言、现代汉语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形成了《秦腔》个性化、民族化的语言特色,展示了作家在语言艺术创作上的探索与努力。

一.“古雅”方言与“陌生化”语言的结合

《秦腔》为世人展现了一幅真实而富有特色的乡村世界。作者对陕西丰富多彩的民间方言土语孜孜不倦地吸收,开掘创新,既有对当地方言的继承,又有作者个人的独特创新,使《秦腔》的语言散发出迷人的光彩。

(一)“古雅”的民间古语词

贾平凹在自己的艺术领域辛勤地耕耘,不断地向民间学习土语、俗语,收集整理散落民间而保留至今的古语词,并将自己长期的思考研究成果安排给笔下的人物形象,借助他们的言语表达出来。比如:

1.我最讨厌的是冬季,人心里原本不受活,身上就冷,只好闷了头狠着力气在七里沟抬石头。

2.书正说:“天义叔,你真是个土地爷么,一辈子不是收地就是分地,你不嫌泼烦啊?”

3.上善还是说唱啥呀,啪啪地拍脑门,只说他又要拿做,嘴里却不变声调地说开戏词了。

4.高音喇叭里的秦腔听惯了,有时你会觉得烦,但一旦听不到了,心却空空的,耳里口里都觉得寡。

上述几例,例1中“受活”是自在、舒服的意思;例2中的“泼烦”是麻烦之意;例3中的“拿做”就是刁难、为难;例4中的“寡”即少,淡而无味。

这些散落在民间的古语词,听似很“土”,但方言土语却把握住了“雅”,经过作者的灵活运用,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语感效果,给读者以全新的阅读享受。读者既可以感受其中的古雅与文明,又可以体味其中的质感与鲜活。使现代汉语远古化,多质又多味,拓宽了现代汉语的表达功能。

(二)“陌生化”的语言

《秦腔》这部作品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作者运用方言写作的同时有意识地使人们常见的语词以陌生的面孔出现,即使用了“陌生化语言”。“语言的陌生化,即打破语言习惯、规则、逻辑的常用表达模式,采用反常、新奇、陌生的表达,使语言所描绘的熟悉的人、事物,读起来时感到陌生,既熟悉而不庸俗,刺激而又新鲜,形成新颖而奇特的审美效应,吸引人的阅读欲望”。文学作品要具有艺术魅力,就要借助陌生化的手法,使读者产生新鲜感,并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艺术形象的新奇独特。在《秦腔》中像这样的“陌生化语言”俯拾皆是。比如:

5.我的脑子里就活动了羊娃那颗梆子头,他被五花大绑,跪在一个坑前。

6.老一辈兄弟四个一个比一个能行,英英武武了几十年。

7.赵宏声却兴趣了在七里沟要火铳干啥?

8.夏雨说:“这话就不说了,说了伤和气。我要说的是,马大中可以不在万宝酒楼长住,但又什么理由不让人家住,陈星可以承包果园,又办鞋铺,马大中不是特务不是逃犯,咱能拿出哪一条法哪一条律给人家说?”

例5中的“活动”在现代汉语中是指肢体动弹运动,作不及物动词。这里“活动”有“活现”之意,做及物动词使用,既有口语之顺,又有汉语之雅,给人以形象生动又新鲜的质感;例6中的“英英武武”是“英武”的超常规重叠,这是为了凸显夏家老一辈英俊威武的一生,同时也隐含着年轻一代的衰落;例7中“兴趣”的常规用法是“对……有兴趣”,这里作者故意把名词“兴趣”提前,用作动词,目的是表现人物当时的好奇心理;例8中“哪一条法哪一条律”,是将现代汉语的“哪一条法律”反常化运用,将“法律”这一普通名词拆分运用,使句子表达起来更加突出、奇特。

“陌生化”的语言,使读者可以跳出欣赏习惯,获得别样的审美情趣,在耳目一新中深入理解小说内涵。小说《秦腔》的语言在方言的“古雅”中,打破常规性习惯性用法,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表意更加丰富多彩,是质朴的方言土语与“陌生化”语言的完美结合,显示了作者娴熟的语言技巧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富有乡土气息的修辞方式

贾平凹对“乡土”的执着与关注在当代作家中是格外突出的。《秦腔》中作者将个人乡村的情感体验自然流淌于笔端,对语言进行艺术加工,运用富有乡土气息的修辞方法,使乡土语言艺术化。

(一)喻体就地取材,乡味十足

贾平凹作品中喜欢用农民所熟悉的事物来作喻体,因而他的比喻通俗而又独特。比如:

9.眼泪就像羊屙粪蛋儿,一颗一颗掉下来。

10.夏天智当下像霜后的瓜苗,扑沓一堆在椅子上。

11.治安员说:“年年征缴都像是和农民拌砖头,能不能给上边说一说,把税费能减一减?”

12.清风街的故事从来没有茄子一行豇豆一行,它老是黏糊到一起的。

在这些句子中,作者根据自身的体悟和乡村生活体验,采用当地人民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做喻体,既准确贴切又明白易懂,给读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作家使用喻体的倾向性,明显地反映了他对乡村生活的熟悉程度,代表了他的语言观和审美观。《秦腔》中的比喻辞格随手拈来,从人民群众的语言中汲取艺术养料,几乎不加雕饰,有着一种朴素平实的美感和浓郁的地方色彩。

(二)别具表现力的比拟

除了比喻,贾平凹还善于运用比拟。在《秦腔》中,比拟的运用多表现为对天气的描写,他善于抓住事物特征,用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加以描写。比如:

13.风刮得呼呼响,柳树、槐树和杨树披头散发。

14.胡琴声中,风雨在院子里旋,院墙外的榆树、杨树都斜着往院中靠。

15.三人抬头往天上看,一大片黑云把太阳埋了。

这里拟人手法的运用主要是把人类独有的动作、特征创造性地用于“树”、“云”等事物身上,赋予它们以人的灵性,使它们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动作、情态,生动而形象。几个富于表现力的动词使比拟辞格与朴素的语言融为一体,相映成趣,这些词语虽来源于民间却高于民间,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丰富了小说语言。

(三)地道的对偶句式

《秦腔》中还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把地道的方言材料通俗化地运用于对偶句中,增强了小说语言的艺术美。比如:

16.小钱靠勤,大钱凭命。

17.羊肉不膻,鱼肉不腥。

18.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这几个对偶句都是出自作品中人物的语言,出自地地道道的农民之口,但全无生硬造作之感,使人在人物言语中感受当地人民的朴实、睿智的同时,感受当地朴素、平实的民俗文化,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

贾平凹小说运用了富有乡土气息的修辞格,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机,在方言土语中赋予词语以新的内容、作用,使其灵活多变,创造出奇特的具有生命力的修辞新方式,同时也提高了语言的表达效果,丰富了文学语言的表现手段,增强了小说的审美韵味。

透过《秦腔》的语言,我们可以看出贾平凹在语言运用上的独到眼光,其本人以及作品与自己家乡的乡土方言有着血肉联系。作为文学家,他运用娴熟的语言技巧创造出具有个性色彩的文学语言,形成了独特的语言特色。《秦腔》体现了作者对文学语言的不懈追求和创新的精神,是贾平凹又一次新的成功的语言艺术探索。

参考文献:

[1]何清.关于《秦腔》中的精神困惑[J].当代阅读,2007,(10)。

[2]孙才妹.贾平凹小说语言的艺术美[J].滁州学院学报,2007,(9)。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增订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66.

郝世宁,女,河北邢台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现代汉语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秦腔陌生化贾平凹
捉鱼摸鳖的人
悲剧:最有力量的陌生化
贾平凹的手
借助陌生化策略有效开展阅读教学
我的秦腔半生缘
互联网时代下秦腔的传承与发展对策探索
教学新思维
月迹
从陌生化角度浅析《藻海无边》
群众自发组织演唱秦腔悼念陈忠实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