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登班
集体备课是提高备课质量的重要备课形式,进行集体备课的目的在于它可以集思广益,将个人才智转化为集体优势,从而共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为了使集体备课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大多学校都在积极探索和实践。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少学校的集体备课依然流于形式,不但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相反却成了教师积极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鸡肋”。其原因何在呢?
一、进行集体备课是应付上级检查
[教师日记案例]
中午开会,老校长传达教育局最新规定:每周四的第一节晚自习是学校进行集体备课的时间,教育局要组织人力进行检查。
去年也是这样说的,就没见来一次。但校长可不敢马虎,说下午放学后,全体教师要签到,然后进行集体备课,学校要跟踪检查。
我们备课组5人总算到齐了。大家都说,等上级领导来检查了,再开始讨论也不迟。但看到别的组聊得那样的热烈,我们也忍不住拉起家常来。至于下周的课该怎么上,谁也没去问。
我有点疑惑,既然不得不进行集体备课,那为什么不真正进行组织呢?可是,到底该怎样进行,怎样做才有效,怎样做老师才能接受,才愿意去做,才能真正出成效,学校的领导也是一脸的茫然。他们的回答是:你问我,我问谁?算了,既然没人来指导,那我们在集体备课时闲聊一下,有何不可?
[评析]
该校进行集体备课是迫于教育局的统一要求,是做给局领导看的,在意识上不到位,在准备上当然就很仓促了。只是要求各个备课组的老师围坐在一起讨论,至于怎么组织,怎么讨论,讨论什么,就任凭各个备课组发挥了。如此的集体备课,说是集体,实际上是一盘散沙,刚开始的几个星期还能坚持,但时间长了,事务多了,局领导不来检查了,集体备课就会不了了之。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真正地发挥出教师集体的智慧,需要热心教学研究的领导进行认真的思考。只有上级真正重视并努力去挖掘和发挥集体备课的价值和作用,使之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集体备课的活动才能越办越活,越办越有成效,教师才能从集体备课中真正受益。否则,集体备课只会沦为教师的“集体闲聊”。
二、对集体备课的要求和规定过度统一
[教师日记案例]
学校换了新校长,对集体备课很重视,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具体是“四定”、“四统一”,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统一教学目标要求、统一教学重点、统一双基训练、统一教学进度。并设计了详细的考核措施,甚至规定集体备课时迟到一分钟怎么扣分,迟到5分钟怎么扣分,讨论不积极也扣分,哪一步不合乎要求都要扣分。这样一来,我们在进行集体备课的时候,就不在乎备课的质量,而在乎备课的形式,一条一条对照规定来,完成各项要求后就草草收场。
我觉得,集体备课就是备课组几个人一起讨论课该怎么上,有一些具体的规定是必要的,但有必要弄那么多详细的条条框框的硬性规定吗?每一个班级的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都是不一样的,每一位教师的教学风格也是不同的,人为地硬性规定成“几统一”,不就成为千人一面了吗?难道集体备课就是为了按步骤完成规定的任务?
[评析]
对于学校的管理者来说,对集体备课制订统一规定是必要的,这样便于管理、检查和评比。但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什么都定得很死,什么都统一要求,教师的个性和积极性就会被无情地抹杀了。有必要把精力纠缠在教师迟到一分钟该怎么扣分的细节上吗?
教学的艺术,就是张扬教师个性的艺术,是灵活运用的艺术。集体备课统一规定过多过细,就会抑制集体的智慧,使教师沦为“规定”的奴隶。政策制订者应深入到教师当中,多倾听他们的意见,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制定集体备课的各项规定,这样,把自上而下的领导意志和自下而上的教师意见有效地结合起来,集体备课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集体教案过于繁琐或简单
[教师日记案例]
我校前任教务主任曾对集体备课进行认真研究,制定了详实的实施方案,规定教师要进行“三次备课”:第一次,个人初备,要写教案;第二次,通过集体讨论,对自己的教案进行修订,完成正式上课的教案;第三次,根据实际上课情况,对自己上课用的教案进行再次修订和充实。
说实话,我很欣赏如此的备课要求和方式,这应该是推行集体备课的正确方向。但是,这种备课模式因为其繁琐的各项硬性的“统一”规定,使我们不堪重负。在农村中学无法实行电子备课的情况下,按照要求,一堂课的教案我们要写三次,这让人难以忍受。
现在学校换了新领导,推行一种简单的备课形式——“教学案”一体化。而在实际操作时,组长都是把一周要备的课进行分解,每人负责某一个章节,然后合在一起印刷出来就行了。这样一来,确实轻松多了。但是,一体化的“教学案”是要印出来发给学生的,当然就不能写教学程序,我们写的都是习题。而每一个科目都要印“教学案”发给学生。这样一来,学生一天就要做十多张试卷,而且班级学生人数都在60人以上,教师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批改。
由于教案上只有习题,教师用这样的教案上课常常不知所措。有一天,我对同组的一位老师说,很抱歉,由于时间仓促,我设计的习题有点应付差事,没想到她根本就不在意地说:“没关系,反正我在课堂上也不用。”我听了心里虽然有点凉,但也能理解。因为她设计的教案,我也从来没用过。
[评析]
不少学校的集体备课就是如教师日记中写的那样,由各任课教师分头撰写教案。这种“承包式”的集体备课方法,违背了集体备课的初衷,没有了教师真正的共同参与和讨论,也就谈不上什么发挥集体的智慧了。每个人所备的那一课时,都是按照自己的情况进行设计的,几个人凑起来的备课,风格迥异,设计思路不连贯,很难在教学中实施。集体备课之后,备课组的各位教师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重新备课,造成资源浪费。如此一来,集体备课不但流于形式,还成了教师和学生的额外负担。
用习题充当教案的所谓“教学案一体化”模式,弱化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步骤和节奏的把握,因为教师不能只用写满习题的教案去上课。我觉得,教师不必写详实的教学预设过程,但简单的教学步骤还是要事先设计的。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备简案,这个简案,不是为了应付学校的检查,而是确实为了教师自己上课所用。这种个性化的教案设计是教师成长的必要前提。
四、评价机制制约教师积极性
[教师日记案例]
学校让我们进行集体备课,说是打“拳头”仗,发挥集体智慧,但还是要对我们进行教学评价,名次上还是要分出一二三的。在个人利益和荣誉面前,谁都要留个“杀手锏”以期取胜,教学案上的那些东西,就引不起别人的兴趣了。
作为农村中学的教师,说实话,我们的教学水平都相差无几,提高教学质量都还是靠挤占学生的时间,没有时间作保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难啊!多挤占学生的时间,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教学成绩,一天上一节课的效果很难比得上两节课的效果,这个大家都心知肚明,都在暗地里找时间,谁也不在乎集体备课时该怎么讨论。
教学案都是提前一个星期设计的,但教学情况是在不断变化的,如果不是自己设计的,就很难符合课堂需要。我发现,对桌的张老师总是偷偷地在纸上写一些题目,让课代表拿去抄在黑板上。我也就学他的做法,感觉自己亲自为当天的教学而设计的习题针对性更强,教学效果自然会更好些。
[评析]
在“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的作用下,学生的考分还是决定教师教学成绩的最主要因素。教师之间,竞争的压力自然使他们难以真正进行合作。教师之间的竞争虽然不是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但学校的考评制度使他们不得不顾及自己的面子和利益。所以集体备课讨论的时候,大家都停留在一些不痛不痒的很肤浅的层面上。讨论完后,课该怎么上,都还是按照自己设计的来。
竞争与合作是相对立的,但教师之间需要竞争,也需要合作,关键是如何把这两方面有效地结合起来。这里面有好多文章可做,关键看领导怎么通过考评制度去协调了。而目的是鲜明的,就是要保证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备课组长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教师日记案例]
八年级英语组一共5位教师,张老师,谭老师和我都做过备课组长,但我们三个深刻体会到备课组长的无奈和无聊,于是这学期初都向学校表态,因为一些具体困难,坚决不做备课组长了。于是,备课组长的头衔就落在了刚从小学调来的成老师头上。主任安排他的时候特意说,不要有什么顾虑,备课组长的任务就是召集组员讨论和收交材料,成老师自嘲说自己就是个跑腿的。我就想,当备课组长只把自己当成“跑腿组长”,组员们对他还能有多少期待?
[评析]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同样道理,一个优秀的备课组长就能带出一个优秀的备课组。学校不应该以为,把那些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任命为备课组长就万事大吉了。备课组长是集体备课活动的灵魂,必须精通业务、擅长研究和善于合作,要有自己独到的教育见解,并能让组员信服。通过集体备课,组员能从组长那儿学到实际的东西,而组长通过集体备课,也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业务和研究水平。也就是说,组长和组员都能通过集体备课这项活动而获得充分的发展。如能这样,即使学校不进行集体备课,这个备课组也能自己进行有效的集体研究。
因此,学校对集体备课要进行认真的研究和组织,花大力气对备课组长进行必要的培训,努力把备课组打造成一个研究机构,使备课组的活动都能围绕某一个课题而展开,使教师通过参与集体备课活动,得到专业上的发展和成长。这样一来,集体备课在领导和教师的眼里,还能是可有可无的“鸡肋”吗?
(作者单位:江苏邳州市戴庄中学)
责任编辑 赵霭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