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语境下的传统文化创新

2009-09-18 09:50
关键词:传统文化创新

杨 蔚

摘要:分析了全球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下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探讨了创意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认为中国的创意文化必须根植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创新必须从文化认同、文化现代化自觉、文化原创力的开掘、全球化意识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文化创惠;传统文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5X(2009)01—0011—03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文化以异常迅猛之势快速发展。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曾经受到质疑和批判的文化产业化发展,在进入20世纪末堂而皇之的走上了经济发展的前台,并迅速将触角伸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中国是个文化资源大国,但是文化产业小国,文化资源必须经过创造、创意后才能转化成创意内核,进行产业化运作。面对国际化的趋势,从当代的文化潮流出发,如何激发文化的原创力,推进文化的产业化,是当今急需思考的问题。

一、文化创意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文化创意产业是在全球消费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的,它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和推动作用。自20世纪90年代英国率先提出这一概念以来,全球形成了一股热潮,很多国家都把培育创意产业作为国家竞争战略。美国提出“资本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韩国的口号是“资源有限,创意无限”,新加坡也出台了“创意新加坡”的计划。来自发达国家的富有创意的令人惊叹的文化产品形成一股巨大的创意经济浪潮,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席卷世界。

文化内容与创意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文化创意是具有创造性的文化意识,这种文化意识能够为文化的发展提供前沿理念的智力支持,并以其先锋姿态带动文化的传承与革新。从世界各国发展文化产业的实践看,他们都十分注重从传统文化资源中挖掘内容,打造创新,如美国在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上是十分充分的,绝不放走任何一个有市场价值的题材。美国缺少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缺少文化产业的传统资源,但美国文化产业善于从世界各国的民族历史和故事汲取资源,进行“美国化”的改造,营造出一种特殊的“美国形象”,像好莱坞大片《泰坦尼克号》、《决战中的较量》等都是源自其他民族的故事,迪斯尼的系列动画形象也是源自欧洲、中国等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传统文化资源通过美国文化产业的创新、市场运作和商业包装,获得了新的价值增长。文化创意根植于文化原型,以文化原型为母体文化进行改进、演绎和再创新,可创造出无限生机。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文化需求市场,以动漫产业为例,张晓明等的《2005: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中国“每年对动漫产品的需求约22万小时,但现在只能提供1万小时内容产品。中国人均动画片拥有量仅为O,0012秒,而日本人均拥有量是300—480秒;在我国青少年每月对动漫游戏及其衍生产品的消费额中,80%都花在国外产品上。”;我国文化产业的内容生产远远满足不了市场。我国拥有悠久的文明历史,有50多个民族,文化积累十分深厚,文化类型极其丰富,为我们提供了难以估价的文化资本。例如,各民族的音乐、舞蹈、戏曲、雕塑、绘画,以及各地区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都是独特的、唯一的,如果把这些资源加以开发,形成文化产业,别人是无法和我们竞争的。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文化资源商品转化率极低,文化产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精致程度也极低。中国目前的文化创意出现了两极化的倾向,一方面,文化产品固守传统的理念,创新的成分很少,缺少与时代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相契合的元素;另一方面,偏离母体文化,超越时空,创意广谱化,缺少传统文化的底蕴,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过分娱乐化、低俗化,最终是一种不伦不类的“无厘头”闹剧。缺少创新和无原则创新,都难以让我们的文化创意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中国2000年正式提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战略,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各级政府也纷纷提出“文化兴省”、“文化立市”的发展战略,从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人手,开创新的增长点,推进社会向精神一文化消费转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一味的抱残守缺、固步自封,更不能脱离传统,要处理好文化创意与文化资源的关系,探索传统文化资源如何创新的问题。

二、创意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传统文化是根植于民族土壤中的稳态的东西,同时又有动态的东西包含其中,在过去和现代的交融中,渗入了各时代的新内容,它广泛的表现在人们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征、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方面,有与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迥异其趣的内在特质和精神面貌。创意文化是具有创造性的文化意识,它立足于当今,赋予传统现代解读,并以其非凡的创新精神述说当代人的精神追求。创意文化与传统文化是对立统一的。

首先,传统文化为创意文化提供源源不断的思维之源。中国传统文化有五千年深厚的积累,从形而上的角度说,有哲学思想、文学艺术两大源流,每条源流的支脉又蕴含丰富,至今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感情、价值观念、审美意识,在时间和空间上,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创意文化只有立足于民族特色,扎根于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中,才能称之为中国的创意文化。相反,缺失了传统文化根基的创意,模糊了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则很难具备可以称之为文化的丰厚内涵和独特魅力。第29届北京奥运会文化创意的魅力,就在于整个创意体现了极强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从舞动的中国印、吉祥物,到开幕式北京奥运主题的演绎,都带有特定的中国历史文化信息,传达给世界北京的特色风貌。

第二,传统文化能提升人们对创意文化的认同感。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母语,是我们承袭的文化基因,是我们创新的文化密码。传统文化传递着一个民族独一无二的遗传性信息,能够为民族寻找到“根”的意识,唤起群体归属感,增强民族认同感。近年来的一些成功的创意,都注重了一些传统元素的应用,像马艳红在国际服装展示会上的服饰有故宫、颐和园等常见的琉璃顶式设计,张艺谋的《图兰朵》选择以北京太庙为背景。这些传统的文化元素,以其特定的历史符号,鲜明的民族面孔,启发创意文化玄古幽思,以传统文化的心理认同、厚重底蕴提升创意文化的价值,调和创意文化的浮躁气息,强化了鲜明的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情。

第三,创意文化能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革新中扬长避短,产生出新的文化形态。“传统”体现了文化的固态形式,意味着文化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已定型,它使文化坚守于过去,缺乏对当前的审视力。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保持发展的连续性和竞争力,必须规避传统文化的劣势。创意文化能勇敢的解构传统,从当下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时尚理念出发,再生出勃勃生机的新文化,产生出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和吸引力。比如,“旗袍”曾经是满

族贵族妇女专用的宽大的服饰,经过不断的改造创新,成为最能体现东方女性神韵的民族符号,在《花样年华》的电影语言及当下的话语里,成为时尚、风情、小资的代名词。

第四,传统文化与创意文化共处于相同的地域空间,为一个民族所创造,是文化的血缘关系的延续。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其承前启后的发展性和延续性,创意文化要遵守这一发展规律,拓展可持续发展的创意空间。从历史的发展来说,传统文化产生之初也是一种创意文化,它承袭了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资源,契合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的需求,具有独创性,被认同与传承,成为传统;而优秀的创意文化在经历了大浪淘沙之后,也会成为新的传统。在共同的地域空间和延续的历史空间里,传统文化与创意文化互补性的阐释民族的文化内涵。创意文化如果割裂了传统,从时空关系看,就是抛弃了延续发展的空间,是没有生命力的。

三、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传统文化的创新之途

传统文化的创新将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担当重要角色,但是传统文化如何创新一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总结文化发展理论,综观世界各国的成功案例,我们认为传统文化的创新应着眼于以下方面。

其一,重拾对传统文化的信心。在农耕文明时代,中华文明曾经走在世界前列,汉文化圈曾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周边的国家,但伴随着中国社会近现代的落后被动,从五四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我们对传统文化是持否定态度的。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理念与当前的社会意识是十分契合的,如儒家文化的和谐理念、责任意识、群体取向、公平正义等与西方文化中的工具理性、自由、权利意识等观念一样,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理念。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预言,儒家文明是未来文明冲突中最重要的文明类型之一。这说明,对传统文化的内核与价值我们要重新审视,发掘其合理的内涵、独特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为当今所用。在推行“文化立国”的国策中,韩国最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挖掘儒家文化的精髓,把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中,闯出了一条具有韩国特色的“韩流”之路。其实,韩剧的模式,就是日本式的故事结构+中国的儒家文化底蕴+俊男美女+先进的技术手段。韩剧的情节之所以让人产生共鸣,其灵魂所在便是儒家的八德核心:忠、孝、诚、信、礼、义、廉、耻,而“孝”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虽然韩国影视剧着意于开拓国际市场,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然是其基本立足点。

其二,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自觉。文化的自觉是指对文化现状的一种反恩,是对文化发展的理性思考。文化不仅仅是过去成果的积累,而且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主动的过程,它体现为人类追求创造、创新和发展的价值向度。中国正经历从传统的集权政治、小农经济和封闭性的文化形态到民主的市场经济下的开放的文化形态。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对传统文化进行梳理,并且从当代的文化潮流出发,提出未来文化的发展方向。在发展文化产业的今天。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为介质、由消费意识引导大众、以时尚化为运作方式的大众文化对传统文化形成了一种挑战。大众文化以大量的、广泛的、现代化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效能,引导和帮助人们消除闭锁意识,增强市场意识;弱化传统意识,提升现代意识;摒弃农耕意识,树立现代工业文明意识和现代商品意识,同时大众文化也具有功利性、世俗化等特征,不能真正的改变和提高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传统文化意识与大众文化应形成良性互动,一方面,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中,提升开放宽容意识,与当代物质生活水平、精神生活需要和消费方式相联系,将传统意识变为生动、活跃的国际“现代时”;另一方面,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尽可能多的赋予大众文化精神价值、文化品味和思想蕴含。

其三,文化原创力的激发。所谓原创力即是不断的超越现有的范式,拓展非凡的维度,寻找和发现新思路。原创力的来源是对传统理解的基础上不断发掘和获取资源,同时也来源于对现当代文化价值、多元文化的吸纳和消化能力。中国是文化大国但不是文化强国,是资源大国却是产业小国,其关键问题在于我们对文化原创力的激发远远不够。拿动漫产业来说,日本漫画作家上田宏的《武神戏曲》用读图时代最流行的方式,诠释了地道的中国韵味的文化,从精致华美的人物舞台造型,到虎虎生风的武打动作,仿佛让人回到京剧在中国的辉煌时代,而京剧作为国粹,却是中国原创动漫未涉及的领域。迪斯尼取材于中国《木兰辞》改编的《花木兰》,加入了“迪斯尼”式的动物角色,并赋予花木兰追求个性自由的美国意识,在欧美市场得到广泛认同。与国外艺术家对中国传统题材热衷的态度相比,国内影视人还沉迷在“戏说”版的宫廷戏、模式化的“警匪剧”中。面对传统题材,中国比较墨守过去的传统,不会把一些时代的元素加进去,使之产生时代的生机感,而且固守中国式的文化理念,过分强调意识形态的作用,所以中国的动漫形象可能很可敬,但未必可爱,而像韩国的流氓兔,日本的kitty猫,美国的米老鼠、史努比等都很可爱,带着童稚的顽皮。

其四,重视文化发展的全球化语境。文化传播史经历了第一代的语音文化传播、第二代的文字文化传播、第三代的信息文化传播三种模式,第三代的信息文化是海洋型的,它浩浩荡荡,没有边界,没有中心,它唤起广泛的全球意识和共同的价值观。不可否认,人类走向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想方式日益趋向国际化,文化创新也要看到世界的总趋势。国外传媒与国内的相比,具有娱乐信息的刺激性、文化的时尚性、精神价值的世俗性,冲击着我们的文化发展。这种冲击不应是消极的,它对推进不同的文化层次和审美情趣的融合,形成具有时代和民族特色、顺应社会潮流、引领时尚的文化样式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云南模式已经得到认同,在丽江,传统的纳西古乐和东巴宫与另类的酒吧文化演绎着灿烂的交锋与互动;在华坪,火把节粗犷的民族舞《打跳》敲打出变换的现代节奏。传统的与现代的、本土的与外来的共同构成一种融合共生、和而不同的文化景观。

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从总体上讲,文化内容创意相对不足,在对待“创意文化”、“传统文化”的观念上存在一些误区,而且也缺少健康有效的批评机制,这些都不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良性发展。在全球文化创意产业的背景下,我们的创意内核应因优良传统文化资源的加入而别具魅力;借着创意产业的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让中国文化参与世界文化对话,增强中国的影响力。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创新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