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曼云
朱永新说:“阅读是教育中最本质的一个活动,那些伟大的教育思想家毫无例外地都推崇阅读。”一零一中学语文学科组致力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建立系统长效的阅读机制,提出了“阅读与写作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与能力提升”的教育理念。
一、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的浮躁,影像文化的冲击,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沉浸在网络阅读与快餐文化的快感中,渐渐远离图书文化和经典文化,他们中大多或养成了“浅”阅读的习惯,或形成了纸质阅读的障碍。
2.传统观念下的理科“挣分、实用”的论调冲击着人文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业余时间被越来越多的课外辅导班或数理化习题占据了,所以阅读行为或成了消遣,或成了“奢侈品”。
3.即便有一部分学生重视读书,喜欢读书,但尚处于读而不得法,因而少有收获的状态。
4.有些学生读书虽然不少,但仍处于“知道”的阶段,思想认识不见深刻,语言表达不见提高,人文情怀普遍缺失。
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有些教师对以上的问题或无知无觉,或知觉而没能进一步思考。
2.有些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试图改变以上的状况,但或因人单力薄而中途作罢,或因问题复杂而被迫放弃。操作起来不容易,坚持下来更困难。
三、阅读与写作重点解决问题
1.建立长效阅读机制,引导学生“爱读书会读书”。
2.通过思考把阅读材料有效地转化为写作材料。
3.让阅读、写作活动与学生的精神人格共同成长。
四、教学实践方针
1.提出十六字教学方针“大量阅读,自由写作,学会思考,尝试研究”。一零一中学语文学科提出了以上高中语文学习的十六字方针,并把这种高层次的要求整理成文章《怎样学好高中语文》印发给学生,带领学生共同学习,并提供给学生由特级教师严寅贤撰写的论文《唯有重视,才能提高》,指出语文学习的态度和意义。
2.制定十二字成长计划:阅读,思考,表达;积累,感悟,内化,即阅读促进思考,思考深化阅读,写作固化阅读和思考的成果;阅读即是积累,积累形成感悟,感悟深化积累,内化促成语文能力和精神人格的提升。
五、读写结合的有效尝试
(一)共享式读写模式
1.倡导“我和家长一起读”。利用新学期开学的家长会,教师发给家长们一张“学生阅读推荐书目”,讲清楚阅读对孩子心灵成长和语文能力提高的重要意义,并建议家长和学生共读同一本书。高三(1)班的一位家长曾经非常激动给语文老师写了一封信,看到孩子由原来的不爱读书到现在如饥似渴地阅读后,家长出于好奇慢慢地也喜欢上了读书。读书让他们父子之间有了交流的话题,父子关系也因此改善了。
2.倡导“我和同学一起想”。在读书上不能放任自流,许多学生因为读书不得法而无收获,渐渐远离了读书。教师首先把自己的阅读体会同学生分享,同时介绍一些名家的读书方法。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与同伴合作、交流、思考。每学期除教师指定的必读书目外,学生自选三本书“结伴”阅读,共同探讨交流读书心得,完成读书报告。之后,以班为单位评选出优秀读后感,全年级共享优秀的读书成果。
3.提倡“老师和我一起写”。语文教师固然是爱读书勤读书的人,但很难做到爱好写作、能够写作。学科组要求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尽量和学生一起写作文。高二(1、2)班在高一时写记作叙文,语文老师发现学生的记叙文内容空洞,情感“泛滥”,于是以这些学生的初中语文老师为对象,写了一篇同题作文《我眼中的……》,学生看到老师的“下水文”后非常激动和惊讶,高中老师对他们初中的语文老师这样欣赏和尊敬,使他们受到了人格上的教育,同时很快领悟了作文的方法。我们发现,写下水文较多的教师所带的班级,学生写作兴趣普遍高,能力较为突出。
4.倡导“试与大师比高低”。将学生周记随笔(写作)进行赏析讲评,将其优点夸至“极致”,将优秀作品复印出来,让学生带回家与父母同赏,借机推荐同类型的名家名作(阅读),把他们的作品与大师作品对比,寻找个性与不足(再写作)。王力鹏老师有激情,会“煽风”,他的《挑动学生写作的情思》集中阐释了这项活动的成果。
(二)教学课堂中的读写结合
新课程改革后,顾振彪先生在写作教材设计思路时谈到,“作文教学注重与阅读的密切联系,把阅读作为写作的基础,让学生从范文中自主探究写法”。鲁迅先生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都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关于这一点,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不要把指导阅读和指导作文看成是两回事”,“把课文讲好,使学生学习每篇文章的思路是怎样发展的,语言是怎样运用的,这就是很好的作文指导。”
人教社高中语文“必修1”对写作的设计是学写记叙文。第三单元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后接触到的第一个写人记事的单元文章,老师们抓住这一契机,设计了“阅读如何为写作服务”的先期性、示范性学案:
如何在记叙文学习中学会写作借鉴与写作反思
写作借鉴:
明确课文学习的目的:就写作而言,我们学习一篇篇课文,到底学什么。
1.学习写作技巧:如何叙事,如何写人;如何抒情,如何议论;如何布局谋篇。
2.品味精美语言,深化语言储备与积淀。
3.联系自己的写作实际,反思自己的写作缺憾。
经典记叙文,叙事各有千秋,抒情各有浓淡,议论各有角度,但它们的结构模式有着高度的同一性——生动叙事+真挚抒情+深刻议论=经典记叙文
写作反思:
我们作文的叙事是否生动、具体、典型,叙事之后是否有油然而生的抒情,叙事之后是否有情不自禁的议论。
叙事,让作文走向生动,彰显你的才气;抒情,让作文走向感动,彰显你的人文;议论,让作文走向深刻,彰显你的思想。
课文,决不可迷迷糊糊地学。作文,断不能随随便便地写。
学,要有明确目标;写,要追求质量。
(三)延伸阅读中的读写结合
为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养成读书看报、定期积累的习惯,我们开展了读报活动。开始时由教师定期提供《美文读写周报》,要求他们作眉批写观感,后来逐渐过渡到学生自己搜集整理阅读资料,以小组为单位汇总为《语文小报》,在此基础上由几名学生轮流负责提炼成“班级杂志”,最后集成全年级的精华版阅读材料。同时,定期品评展览学生阅读的成果。我们发现,整理、提炼、表达阅读成果,带动的是学生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和思维的深入发展。由阅读到写作,由输入到输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科学有效的训练。
在读报活动中,我们对学生提出如下要求。
或作批语:读完之后,对文章的内容、结构、语言、思想等某方面或多方面作较为深入的分析,写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或写心得:读了之后,把自己体会最深刻、最有意义的部分写成心得。不拘泥于固定形式,有感而发。
或引发联想:读了之后,从这篇文章的内容联想开去,写出与之相关的文章来。
总之,读时可划出重点词语和句子以供积累,可在重要的句子旁边写上评语,最好能坚持写读后感。“学生的头脑是需要点燃的火把”,阅读时不可能对所读的内容无动于衷,喜欢与不喜欢,好与不好,都是有感受的,把内心的感受及时写出来,就是所读内容对读者灵感的触发。我们往往可能就是在浏览别人的文章时,发现了自己要写的题目。因此,这种“读写结合”的形式对学生来讲非常重要,常此以往,不仅为作文积累大量的素材,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鉴赏力和认识的深刻性。
栏目编辑 王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