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医疗保险现状及模式的探讨

2009-09-15 09:08林一青
就业与保障 2009年8期
关键词:经验借鉴发展模式现状

林一青

摘要:大学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保证,如何改革当今大学生医疗保险模式,为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强的后盾,是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险改革面临的巨大挑战。

关键词:大学生医疗保险 现状 经验借鉴 发展模式

我国对大学生实行公费医疗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1989年国家发布的《公费医疗管理办法》明确将公办普通高校本专科生和研究生纳入公费医疗体系,这一制度为保障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维护高校的稳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及我国国情的变化,现行公费医疗制度的缺陷日益显现,已不能适应形势需要,改革大学生医疗保险模式迫在眉睫。

一、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险现状

(一)大学生医疗保险的模式

目前,大多数高校采用的医疗保险模式是:现有的公费医疗+学生自愿参加的商业保险,即学生在享有原有的公费医疗待遇的同时,学校鼓励学生自愿自费投保商业保险,以一种再保险的方式作为对学生医疗保障的补充。

传统的公费医疗是指对于我国统招计划内的大学生实行公费医疗,经费由国家根据学生人数实行定额拨款,部属高校每人每年60元,省属高校每人每年40元。当学生生病或发生意外事故后,应先到本院校医疗机构就医,门诊基本用药由校医院提供,学生自付比例在10%左右。因病情需要,可由接诊医生开具转诊单,转到其他定点医疗机构就医。

学生自愿参加的商业保险一般为大学生平安保险和附加综合医疗保险(含住院医疗保险和急诊费用补贴),保险期限按学年计算,一般为一学年,保单可续保,续保时不需体检,为简化手续,可三年、四年或五年一次性缴费,在新生入学时一次缴清。学生因意外伤害或因病住院的医疗费用由保险公司按规定赔付。保险公司不赔付的医疗费再由学校补贴一定比例(一般从公费医疗费中支付),学生个人承担剩余部分。

(二) 现行保险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上述医疗保险模式较之前的传统公费医疗模式有了很大的改善,能基本满足大部分学生看病就医的需要,但是同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一、覆盖面较窄,传统的公费医疗仅争对公办普通高校计划内的高校本专科生和研究生,民办高校和非计划内学生都无法享受到公费医疗的保障。

第二、传统公费医疗已出现严重超支现象,许多学校已不堪重负。

第三、由于政府给予的公费医疗补助有限,院校医疗机构的医疗设备较差,医药用品种类少、质量差,同时医疗服务水平不高,工作人员服务态度较差,校医业务水平不高,有时影响学生的有效治疗,在校学生对校医院的满意度普遍较低。

第四、由于存在医疗费用的最高支付限额,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无法解决。

第五、保险理赔周期较长,理赔程序繁琐,保险金事后支付,常出现被保险人因支付不起保险费而影响治疗的情况。

另外,我国大学生还存在没有收入来源,参保意识薄弱等障碍。

二、大学生医疗保险地区经验及国际经验的借鉴

(一)大学生医疗保险地区经验的借鉴——上海

经过2007年完善之后的上海市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对于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上海市有关部门制定的《完善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医疗保障制度若干意见》规定,新的上海市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了上海市各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接受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本科学生、高职学生以及非在职研究生。至此,全市所有普通高等教育大学生将实现医保全覆盖,并将原来的保障方式由原来的学校保障转型为社会保障。

新规范统一规定了上海市大学生医疗保障待遇、就医政策、医疗费用结算、医疗保障资金筹措与管理等相关的细致规定,对于住院和门诊大病实行全市集中统筹管理,普通门诊沿用原公费医疗制度的学校管理方式,并实行本院校机构首诊制度。《意见》还要求各院校建立大学生医疗帮困互助金,或将医疗帮困纳入院校帮困助学的补助范围,对个人自负医疗费用困难的大学生给予帮助。同时,鼓励大学生自愿参加商业保险。

上海市新的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运行后,不论是在校生还是社会人士都对该制度的完善高度赞赏。作为一名上海市高校大学生,最直接、最亲身的体验就是本校医疗机构的服务层次较一年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其管理也得到了更好的规范,提高了高校大学生的基础保障水平。该制度充分体现了社会公平性,实现了高覆盖、高保障的标准,在宗旨、定位和框架结构上均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也是与本地区的经济水平相适应的。上海模式对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险模式的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大学生医疗保险国际经验的借鉴——德国

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十分成熟,纵观美国、德国、日本等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几乎都实行全民性医疗保险,大学生作为无收入的群体,其医疗保障基本上是由政府承担。

做为世界上第一个以社会立法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德国社会医疗保险的宗旨是“高收入帮助低收入、富人帮助穷人、团结互助、社会共济、体现公平”。所有在德国大学就读的本、外国学生,都必须参加医疗保险,注册入学时大学生必须提供医疗保险证明,否则不能注册。根据医疗保险的规定,大学生可以缴纳较低的保险费享受医务保险、护理保险以及意外保险这三重医疗保险,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病症和客观医疗条件,在允许的范围内自主选择医院和医生,保障范围极其广泛,学生保费和参保后享受的待遇是法定的。此外,医生服务质量的保证是建立在保险机构和医生协会缔结的协约的基础上,学生看病时在财务上不与医院直接发生关系,由保险公司与医院结算,这样医院就会及时治疗,医生也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治疗,避免了治疗效果差、医疗保障滞后的情况。

虽然外国在解决大学生医疗保险方面或多或少也存在一些问题,且与我国国情不一定相适应,但总体而言,它仍有许多地方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三、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险模式的探讨

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数年后,必将进入劳动力市场,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将直接影响人才的体质,间接影响人才素质的发展。建立一个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我国医疗服务水平相协调、以追求普遍保障为目标的全国统一的大学生医疗保险模式具有积极和深远的意义。

借鉴上海市和国外高校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的成功经验,充分结合我国国情,笔者对当今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险模式的改革提几点建议:

第一、坚持以社会保险为主、商业保险为辅、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险的原则。据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北京大学生医疗保障现状分析》课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绝大多数学生偏好具有福利性质的医疗保障模式,认为政府和学校应当是新制度的主要责任主体,但同样也意识到个人也是社会保障中的一个责任主体。在现有条件下,许多高校资金紧张,除了国家和政府扶持的高校,很多高校难以从政府那里得到资金支持,自然不会自掏腰包为学生开展医疗服务,政府应当加大对大学生医疗保险的重视,加大对大学生医疗保险的资金投入,同时鼓励大学生参加商业保险。可以借鉴上海模式,以省市为单位,各院校之间建立起大学生帮困互助基金,帮助解决大学生的重大疾病。此外,互助基金可以交由公益性的基金机构进行管理,拓宽其升值空间。通过构建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使我国每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都能得到良好的保证。

第二、加大政府投入,做到“广覆盖、高保障”,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当前情况下,政府对大学生医疗保险的投入是不足的,在政府开支中所占比例较其他发达国家也有很大差距,然而我们也应当理性地认识到仅靠政府的力量来办好大学生医疗保险也是不可能的,这需要靠政府、学校、学生和社会四方的共同努力。2008年底国务院决定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这样大学生的日常医疗和大病医疗都有了一定的保障。笔者认为,政府加大对大学生医疗保险的投入,应以广覆盖为宗旨,对所有大学生实行社会医疗保险,不能漏过任何一个大学生,同时还应做到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对没有条件参加商业保险的学生给予额外的医疗补助。此外,政府还应投入部分资金,帮助部分院校建设自己的医疗机构,或对不和标准的医疗机构进行改善。

第三、构建“学校看小病,社会保大病,重病靠互助”的保险模式。上海实行高校医疗机构首诊制度,对于住院和门诊大病实行全市集中统筹管理,这既可以有效地限制了投入的增加,又可以确保大学生在第一时间就近得到较良好的医疗保障。同时当大学生发生重病时,各院校提取构建的医疗帮困基金将发挥重大的作用,此时我们还可以充分发挥社会的力量,向需要帮助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帮忙渡过难关。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医疗保障还需要改革和完善,我们应当根据我国现实的情况,构建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医疗服务水平相协调的保险模式。

第四、坚持强制实行,提高大学生的医疗保险意识。纵观西方发达国家,几乎所有的国家对大学生医疗保险均实行强制保险制。由于大学生的医疗保险意识不强,加之一些客观情况的限制,若实行自愿保险的形式,将大大降低承保率,起不到风散风险的作用。在大学期间对学生进行医疗保险教育,对学生踏入社会后亦有很大的好处,他们会意识到保险的重要性,会为自己、为亲人做更多的考虑,从而更有效地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仇雨临.医疗保险.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10月

2. 陈洵.上海市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对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启示.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8(2):111-112

3. 张青枝.中国高校大学生医疗保险透视.中国青年研究,2008(01):36-38

4. 高雷,郭智慧,仪垂琳.德国大学生医疗保险对我国的启示.保险研究,2006(12):27

猜你喜欢
经验借鉴发展模式现状
国外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经验借鉴及启示
国外舞剧档案管理的经验借鉴分析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绿色税收体系构建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