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羿
摘要:河北民歌是我国民族歌曲里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是一种音乐现象,还反映了河北省各个时代、各个地区或民族在政治、经济、自然环境、生活习惯、民风民俗以及美学思想各方面,它是音乐文化历史发展的积淀,在这一层面上说保存了河北民歌,就等于保存了河北的历史。
关键字:河北民歌;作用;认识
民歌并非纯艺术形态意义上的音乐,许多中外音乐学家对此都有着精辟的论述。匈牙利音乐家柯达伊认为:“民族传统有机的继承,唯有从我们的民间音乐歌曲中才能找到。” 也就是说,作为文化的民族歌曲具有继承和发展的价值。河北民歌作为我国民族歌曲里的一颗璀璨明珠亦是如此,它的性质决定了它不仅是一种音乐现象,也反映了它同我省各个时代、各个地区或民族在政治、经济、自然环境、生活习惯、民风民俗以及美学思想等方面的必然联系。因此要真正研究河北民歌就不能把它当成一种孤立静止的音乐现象来看待,而应该把它作为一种音乐文化放置于我省的人文环境中,结合我省的文化背景加以认识和思考。那么,河北民歌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其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传播民俗文化
河北民歌风格的差异性实质是地域民俗文化的差异,正是由于地域民俗文化的差异才构成了河北民歌的丰富性,河北民歌是河北地域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深刻地揭示出文化的地域性差异,这种文化的地域性差异主冯 羿 (河北艺术职业学院 050000)要受当地的经济生活、社会结构、民族心理、宗教信仰、民间风俗以及语言等因素的影响。河北民歌的音乐风格存在的巨大差异性,是因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生活影响而造成的。民歌,就其外部特征而言,无疑是人类文化中的一种艺术现象。但它绝不是一种孤立的艺术现象,当我们把它放进人类文化的大背景中去综合考察时就会发现,无论是民歌音乐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还是音乐作品的创作与传承,都与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既表现于民歌对社会内容的反映,也反映社会对民歌音乐形态的影响,其中人的行为方式对民歌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人的因素对民歌的创作、传承和存在方式起着决定作用。音乐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存在,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音乐类型特点。正因为如此,中国传统音乐通常划分为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四种音乐文化类型。而民歌正反映了民俗文化这一人文特征。民歌是民俗文化的艺术表达载体,民俗文化通过民歌的表演实现文化的传承。“民俗是一种长期稳定的,在社会变迁中变化的、主要由中下层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本土文化”。 它既是一种具体可感的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人类的一种高度概括的文化现象。在我省,河北民歌体现民俗文化主要表现在某些民俗活动本身包含着音乐事象,或者说音乐是某些民俗事象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类现象的存在极为广泛,无论是民众迎神赛社的仪式,还是民间婚丧嫁娶的礼俗,民歌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比如我省衡水地区流行在新郎新娘的洞房墙上贴着《麒麟送子图》,图上健壮的男童骑着麒麟一手持莲,一手抱着芦笙,寓“连生贵子”之意。新郎新娘坐在床上后,要由儿女双全的有福之人一边唱着吉祥的祝福歌谣,一边把瓜子、花生、枣、李子等杂果撒在床周围。这些仪式活动的目的,可能与民歌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如果缺少了民歌的演唱,将会失去仪式特有的气氛。民歌对民俗的配合,已经成为民俗的一种特定模式。在很多情况下,民歌本身就是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民歌是民俗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只要大量地认真研阅河北民歌,我们就可以挖掘出河北民歌中所蕴含的丰富而又广泛的河北民俗,这些民俗又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河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节日民俗的民歌有《过年歌》、《十二节令歌》、《冬日九九歌》等;反映婚丧嫁娶的有《结婚喜歌》、《拜天地歌》、《新媳妇下厨房》等;反映农事习俗的民歌有《夯歌》、《打场歌》、《铡草歌》等;反映日常生活民俗的有《保锁歌》、《驱小儿夜哭歌》等。另一个方面,河北民歌中包含着很多民俗文化的信息,它以音乐艺术的形式反映着民俗中所蕴含的精神文化。因此,有什么样的民俗心理和民俗行为,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民间歌曲。河北民歌的产生,正是为了歌唱当地人民的民俗习惯,所以人们的行为习惯和行为爱好都是民歌所要表达的内容。古人有“观其音而知其俗”的说法,也就是这个道理。
二、记载地方文化
内容浩瀚丰富、类型异彩多样的河北民歌,在它的产生、流传和演变过程中,吸纳、消融和积淀了丰厚的河北地方文化。可以说,河北民歌既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文化象征。对于河北人来说,河北民歌就是老祖先留下来的一份珍贵的传家宝,它既表现出一种精美的艺术欣赏价值,同时也蕴含着多元的文化认同价值。首先河北民歌记录了河北的语言文化。流传久远影响广泛的河北民歌,长期以来积淀了大量的古老而又原始的、地域广泛的、原汁原味的河北方言。比如:张家口二人台的唱词“正在犯愁怅”中的“犯愁怅”,“烧开滚水来打扮”中的“滚水”等,河北民歌中的地方语言可以说是俯拾皆是,星罗棋布。河北民歌对河北方言的自如运用和广吸博纳,极大地丰富了河北方言的表现形式,从而为研究河北地方语言提供了许多活生生的第一手材料,这就是河北民歌中的语言文化价值。其次河北民歌记录了河北历史文化。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历史的产物,同时它又是一种对历史的反映。产生于河北、流传于河北、发展于河北的河北民歌,自然也会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记录河北民间的人、情、物、事。这其中最为集中的是河北民歌对河北革命历史的全方位展示。比如《回关南》、《趁早加入义团》、《周总理来到隆尧县》、《总任务传万家》、《歌唱新宪法》等民歌从不同的方面记录了河北农村革命斗争、抗粮抗捐怒潮、妇女解放运动、土地革命和大生产运动等河北革命时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活动。
三、反映我省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
由于民歌的产生、发展、变异是在特定的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那么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其音乐的变异和更新便不同程度地存留有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的积淀。人们在民歌的欣赏和表演中可以寻觅到过去历史时代的文化风采。民歌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当人们聆听民间音乐的演唱和演奏,依然可以从民歌的音调中感悟到浓浓的时代精神和文化气息。河北省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五十六个兄弟民族都有自己优秀的、独特的音乐文化传统,在河北丰富的民间音乐中,河北民歌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的口头创作,是人民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的最直接、最真挚的流露。民歌是人民的心声,是一个社会历史、文化的缩影。民歌中蕴含着大量的历史和社会生活等文化信息。《小白菜》是一首在河北和我国北方流传极广,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优秀传统儿歌。它以非常经济的音乐素材和洗炼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天真的农村贫苦幼女的形象,她引起更多小朋友的同情之泪。这些小朋友家里也很穷,也有自己的痛苦,他们就把自己的痛苦倾泻在这首《小白菜》里,含着泪水,把它当作自己的歌来唱。他们按照自己的感情、自己的理解来加工、改造《小白菜》,使它不断完美,更带有普遍性。就这样,这首歌在华北大地上代代相传,越传越远。这位小女孩和后来传唱的许多小朋友,就是这首《小白菜》的作曲者。他们都不是什么闻名的作曲家,我们至今无从知道他们的姓名。他们不识谱,连字也不识,但他们的作品却是难得的音乐艺术的珍品。因为它传达出了劳动人民孩子内心里的苦衷,在艺术上也经过了不断磨炼而放出光彩。因此,许多有成就的作曲家都热心地学习它,闻名的作曲家马可等在创作歌剧《白毛女》时,就用《小白菜》作为素材,进行改编加工,创作出今天大家喜爱的《北风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