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2009-09-08 06:32齐艳丽
学周刊·中旬刊 2009年9期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齐艳丽

摘要:新时期课程改革的方向,是创新教育。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创造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在知识日新月异的21世纪,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如何掌握知识以及如何应用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成为新时期课程改革的方向之一。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研究和解决好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问题。做为一名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创新教育。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的起点在于问题,问题是人们开展创新活动的前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直接关系着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创新水平,所以从增强创新能力的角度来看,必须养成学生质疑的良好习惯,强化他们的问题意识,学会善于发现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室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例如,学习“盐类水解”时,首先提出酸溶液的pH<7,碱溶液的pH>7,那么NaCl、NH4Cl、CH3COONa水溶液的pH是多少呢?也许学生马上会回答出PH=7。教师不要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亲自做实验,但实验后,学生感到很诧异,为什么结论与自己猜测的不一样,为什么这些盐溶液会呈不同的酸碱性?于是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如AlCl3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和NaOH溶液滴入AlCl3溶液中的现象是否相同?学生往往按常规的思维考虑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存在一个过量的问题,产生的现象是完全不一样的。再如Na投入CuSO4溶液中,是否有红色的铜生成?他们忽略了Na是非常活泼的金属,它首先与水反应,所以得不到金属铜,而是生成Cu(OH)2蓝色沉淀。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具有发散性特点的思维。所谓发散性,就是指人们从多方面、多侧面、多层次、多角度去进行的思维。在化学教学中,采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题:在一个6L的密闭容器中,放入3LX(气)和2LY(气体),在一条件下发生下列反应:

4X(气)+3Y(气)←→2Q(气)+ nR(气)达到平衡后,容器内温度不变,混合气体的压强比原来增加5%,X的浓度减小1/3,则该反应方程式的n值是( )

A 、3B 、4 C、 5 D、6

这道题,是在学习了化学平衡的时候出现的,除了用化学平衡的常规解题方法三段式法求解,我还鼓励学生用别的方法来解,学生积极思考,有的学生抓住“混合气体的压强比原来增加5%”,选用差量法求解,有的学生抓住“混合气体的压强比原来增加5% ”得出反应由X+Y开始时,平衡必定先向右移,生成了Q和R之后,压强增大,说明正反应肯定是体积增大的反应,则反应方程式中X和Y的系数之和必定小于Q和R的系数之和,所以 4+3 <2+n,求得n=6。

创造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习题教学是化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一题多解,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寻找中必然要进行类比,于是相互交流、讨论中体会了合作的重要性。

三、创新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例如,在讲“氨气的喷泉实验”时,教师先演示书本中的实验,当看到美丽的喷泉从烧杯涌向烧瓶时,学生好奇、惊羡,极大地调动了学习兴趣,从而唤起了探求新知识的欲望。我立刻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①为什么水能从烧杯涌到烧瓶?②你能想出哪些方法使烧瓶内外压强不等?请设计实验。③从这个实验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带着好奇心展开了讨论,知道氨气喷泉实验是一个典型的能够说明氨易溶于水的实验。其原理是,挤压胶头滴管,胶头滴管的水,进入烧瓶,氨气溶于水,是烧瓶内的气体压强减小,小于外界气压,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从烧杯进入烧瓶。推而广之任何能够溶于水或者能够与某种溶液发生反应的气体,使瓶内外压强不相等,就可以形成喷泉。分析喷泉实验的原理,在此基础上能不能延伸、设计出更新的实验?试一试,一定会有收获。以下选取的是学生设计的代表性实验。

1.先在一60ml集气瓶中收集满CO2气体,然后将玻片稍稍移开,向瓶中迅速注入10ml浓NaOH溶液,并立即剥去外壳的熟鸡蛋堵在集气瓶口。过一会儿,鸡蛋就会被“吸”入瓶中。

2.先在锥型瓶内注入酒精,按课本的装置连接仪器,然后酒精通过热水加热,酒精挥发,使锥型瓶内的压强增大进而引发 喷泉。

3.先用一支大试管收集满一试管HCl气体,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然后将其倒放在一盛水的水槽中,在水面下放开拇指。过一会儿,可以观察到试管内水面上升。

学生完成后,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对于这些创新的实验设计,给予表扬和鼓励,充分调动了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通过对课本演示实验的改进,学生能更深地理解了喷泉实验的原理,而且敢于对课本的实验进行置疑,培养了创新能力。

总之,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要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各个方面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思维发展能受益终身。同时让教师的劳动闪现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这是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努力实践的。

参考文献

1.汪馥郁,杨建光.《成为富有创新能力的教师》.

2.《名师伴你行》.光明日报出版社,高二化学(上).

3.《中学化学教育参考》.2007年9月.

猜你喜欢
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