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月
《语文新课程标准》7—9年级阅读部分对于文言文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对于古诗文阅读的评价要求是:“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课程标准和新实验教材以及考试对文言文策略的一些变化,本身就体现了社会对文言文基础教学的关注。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古诗文的教学。笔者在平时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知识的积累。
一、积累语言素材
教材中的古诗文,堪称精品,大多布局严谨、行文简洁、气韵生动、文采斐然。多读这样的作品,确实会使人受益匪浅,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十分有利。
初读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读出句中的停顿,句子的节奏要把握好。反复朗读,培养语感;通过熟读、背诵、记忆,积累语言;同时引导学生鉴赏体验古诗文所描写的意境,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受到艺术的感染和熏陶。
古诗文积累,不单纯是为了中考,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民族精神的延续。通过“诵读、记忆”的方法,让学生背诵古典名篇,引领他们把无意识记忆转变为有意识文化储备,使他们腹有诗书,在传统文化滋养中成长。
二、积累词语
有学者研究发现,古汉语常用字绝大多数仍然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而且还保持着相当强大的生命力。另外现代汉语要发展,就需要继续从古代汉语中去提取养料,吸纳其中仍然鲜活的因子。所以在古诗文教学中,“词汇”的积累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我们学习、理解文言文必须跨越的门槛。
1.一词多义:单音多义是古汉语实词的特点。如“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顾”指拜访,“顾野有麦场”的“顾”,本义是“回头看”,但这里指“往旁边看”。一个多义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的意思是不同的。理解、掌握多义词的繁多义项,可通过归纳整理、分析义项间的内在联系来进行。
2.古今异义: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其中包括: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名称说法的演变等。对于初中的学生,没有必要告诉他们这些概念性的东西,只要求他们学习文言文时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如《唐雎不辱使命》中“长跪而谢之”,句中的“谢”解作“道歉” 与现代汉语“感谢”“凋落” 完全不同;《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解作“妻子和儿女”,现代汉语“妻子”的意思是指男人的配偶;《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短浅;而现在则是个地道的贬义词,用来形容人的行为品质恶劣……引导学生积累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通假字:“通”是通用,“假”就是借用。字的通假就是两个字的通用,或者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的意思。本字和借字必须是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通假字一定要按本字的意义去理解,按本字的读音去读。如“便要还家”的“要”通“邀”,“被坚执锐”的“被”通“披”,“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的“阙”通“缺”。注意积累学习通假字,有助于我们很好地理解文言文。
4.成语、警句:成语在古今汉语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文言文中的一些词语现在作为成语在现代汉语中被广泛应用,注意积累这些词语更有利于丰富我们的语文素养。例如:《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中的“明察秋毫”。《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孙权劝学》中“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题破山寺后禅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曲径通幽”等,这些现在都还有很广泛的应用。
三、积累语言现象
《新课程标准》虽然不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在反复诵读,理解记忆的基础上对文中简单重点语句的翻译也是有必要的。这就需要了解文言文中一些常见的语言现象。如:文言文简洁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所以对于省略句要补出省略的成分;文言中无量词,如《口技》中:一桌、一椅、一扇要译出量词;文言文中多是单音节词,用加字法把单音节词译成双音节词;古诗文中一些句子的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同,译时要做适当调整,如:《西江月》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这些语言现象进行积累。
文言文记载了中华古国几千年灿烂的文明。文言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得以传承下来,文言文功不可没。弘扬传统文化是时代的需要,我们没有理由抛弃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中学时期学习文言文,正是许多中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起点,这将为他们以后进一步认识了解并热爱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其一生的文化素养的形成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学语文教学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起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使命,我们初中语文教师要在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兴趣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积累文言知识,以便更好地从文言文中汲取养分,真正做到“古为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