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2009-09-08 06:32
学周刊·中旬刊 2009年10期
关键词:品评诵读语感

高 坤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近些年来,语感教学开始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新课标中也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虽然具有不可捉摸性,但也绝非不可知,在进行语感教学时,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比较品评、潜心涵咏、切己体察、展开想象五个环节实现语感的促发、领悟、感受、内化与深化。

关键词:语感;诵读;品评;想象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提及:“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充分体现了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的重要性。培养语感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它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为语文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它与真正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语言文字训练的质量有着更直接的关系,是语言文字训练的最高境界;它是提高语文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就如何进行语感训练开展了一些探索。

一、反复诵读,促发语感

培养语感,必须让学生反复接触语言、感受语言。反复诵读则是学生接触和感受课文语言的最经常、最重要的方式,要求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强调对语言文字的直接整体的领悟,这与语感的直接感悟是完全一致的。阅读教学中朗读的形式很多,有齐读、轮流读、指名读、分角色读、引读等。无论哪种朗读都不仅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帮助学生培养语感,理解课文内涵,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揣摩作者蕴涵的情趣和意旨,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趣等,使课文内容立体化、形象化,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的感受,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从而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言的感受能力,培养了语感。中国古代文人非常重视吟诵之功,道理就在此。宋代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背于吾之心。继以精思,使其意若出于吾心,然后可以有的尔。”清代作家姚鼐说:“大抵文字须熟练乃妙,熟则利病自明。”由此可见,朗读不仅能规范学生的口语,更有利于学生增强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即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二、比较品评,领悟语感

比较品评,是课堂语感教学的有效策略。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只有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当中,才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品评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从而培养语感。对课文中一些精妙的语句作适当的调整,然后引导学生将调整后的语句与原型进行比较朗读。教师不作多讲,只让学生在朗读中意会,在比较中感受,通过比较朗读,训练和培养学生语感。如《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将“小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改成“小鱼,把尾巴借给我。”虽然它们表达的意思一样,但通过朗读比较,学生便很快明白它们表达的感情不一样,第一句比较有礼貌。学生通过比较朗读可以很容易揣摩出课文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当,从而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

三、潜心涵咏,感受语感

潜心涵咏,是一种在熟读基础上潜心专注的研读策略。面对语言文字,揣摩、推敲、咀嚼,“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鉴赏玩味,掂量比较,获得审美感、情味感、意蕴感。在朗读教学中,我们要抓住关键性的词句,引导学生品评分析,帮助学生把握语言的感觉。如《荷花》一文中写到:“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中冒出来。”其中,“挨挨挤挤”可以看出池里碧绿碧绿的一张张荷叶,你靠着我,我挤着你,连成一片,几乎没有任何空隙,显得生气勃勃;“冒”字写出了荷花顶开荷叶向外钻、向上升,突出地显露在人们眼前,这些词语十分逼真的描绘了荷花的美。让学生抓住这些重点词进行反复朗读,对课文形象生动的语言作细细品味,使学生的脑海里不仅出现荷花的动态美,而且也能体会荷花的那种千姿百态、洁白无暇、清丽脱俗。另外,还要指导好对话。对话朗读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角色朗读,抓住学生爱读、爱表现的心理特点,鼓励学生反复读,推敲咀嚼,在角色体验中朗读,从语言中揣摩当时人物的心理活动、内心感受,根据自己的思维,找出重点词句来朗读,学生不仅有浓厚的“读”的兴趣,而且读得绘声绘色。通过读让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使他们丰富了语言库存,陶冶了情操,训练了语感。

四、切己体察,内化语感

切己体察,就是把眼前所读的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积淀相沟通,通过文字的桥梁,触摸作者的心灵。语感问题,说到底是对生活真味的一种体味,要真正培养语感,还必须随时留心周围丰富的生活。如果说,教师的语感教学是一个语言学习的范例的话,那么学习语言、培养语感的最广阔的课堂应该是生活。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宽广。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内容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五、展开想象,深化语感

语言文字符号本身没有直接的可感性,必须借助联想和想象,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还可通过重组表象,创造出新的情境和意境,这样获得的语感才是丰富深切的。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想象可以使人对言语的感受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鲜活的形象、生动的景物、丰富的情感、深刻的哲理…… 如:《丰碑》中有这样一段话:“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丰碑”是什么?为何说雪覆盖下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里的“丰碑”是指什么?通过想象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感悟到军需处长的伟大。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充分感知和领略课文,促进了对语言文字由表及里的消化吸收。想象、联想是直觉思维的翅膀,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与奇特的想象,让学生在能动自主的学习探究中创造性地获得语感。

总之,“语感教学”是语文学科人文性质的最好体现,它的提出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从事语文教学的广大教师只要在“语感培养”的领域里潜心思考,不断探求,就一定会为语文教学开辟出新的天地。

猜你喜欢
品评诵读语感
谈国画品评中的“神品”“逸品”之别
纯牛奶中感官品评研究进展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色相、心相与舞台造型——民国京剧批评中的“扮相”品评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