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9-09-06 06:26
计算机教育 2009年22期
关键词:能力导向工程实践能力教学方式

向 毅 彭 军 吴 英

摘要:本文对目前我国普通高校软件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提出面向工业界的软件教育理念;以培养能力为导向、改革教学方式、建设师资队伍、注重实践环节、建立与业界接触的渠道等方面,具体阐述了利用面向业界的软件教育理念以及培养业界需求的、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工程应用人才的方法。

关键词:面向业界;软件人才培养;能力导向;教学方式;工程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近年来,普通高校的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计划虽然在不断地改进,但是与社会发展需求仍有较大的差距。目前的高校毕业生,尤其是计算机等通用专业的毕业生,普遍缺乏与职业对口的工程实践能力,在学校学习的知识难以用来解决实际的生产技术问题,以至于很难短时间融入到企业的开发团队中。一方面,许多需要人才的企业招不到人,另一方面,大量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这样的矛盾,足以说明目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存在较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

2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软件产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软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当前我国软件产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软件人才匮乏,供需矛盾突出,人才流动过于频繁,严重影响了创新团队的形成和创新技术及产品的研发,也直接影响了产业发展和市场的占有份额;二是知识、能力结构不尽合理。软件人才的培养偏重于学科型,而直接面向产业发展、适应企业需求且具有实际工程能力的人才缺乏,这造成学生进入企业需要有一个“转型”的过程,实际上造成了企业需要人才的“滞后”。目前社会上出现大量的继续教育机构,专门为企业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熟悉就业单位生产模式并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的专门人才,从中获得高额利益。这些机构的绝大部分生源来自于高校的高年级学生!一个从正规高等学校毕业的学生,竟然需要经过一个没有稳定师资和固定实验基地和场所的社会机构“再培养”才能被社会承认!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即目前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脱离了社会需求的实际,轻视了对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实习内容和方法等没有进行彻底的改革。

目前,高校培养的软件人才处于一个中间层次。这样的人才从事系统分析师及项目经理管理等工作还不能胜任,但如果只是一般的程序员又是一种浪费。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其明显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远远跟不上企业现实的需求,太多的基础教育往往窒息了人才的发展空间。

(2) 教材落后于IT技术发展的前沿,课程讲授脱离软件工程的实际,课程体系设计不是以职业化为导向,而是以专业学术发展和研究为导向。

(3) 培养层次不清,从清华、北大到普通市属高校,教材、教学大纲基本一致,缺乏梯次性、特色性与实用性。

(4) 培养出的学生脱离应用实际,学校过分地强调学习、掌握知识却忽视了实践。结果是培养出的软件人员懂得理论知识多,但实际动手能力不强;普遍不熟悉国际标准,不能用规范的方式编写程序,无法完成外包软件加工任务。

(5) 高校普遍缺乏具有工程实际能力的师资力量,造成上课“照本宣科而不懂业界正在使用的技术”,无法对学生进行能力方面的培养。

3解决的思路

3.1强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学校培养的软件人才“太软”,与企业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学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过分依赖于知识的传达,而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其中学生的动手能力恰是企业需求最急迫的。对从事软件教育的管理者和教师而言,最紧迫的是要更新软件教育的观念,将以往重视知识传授转向注重能力培养。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突出工程实践方面的要求,一定要明确培养具有显著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性软件人才这一目标,这也是软件行业对人才需求的显著特点。

事实上,我们认为,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学会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点对于计算机软件专业方向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学生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是将所学“知识”全部遗忘掉以后剩下东西,而这剩下的便是“能力”。能力为导向必须找到执行的载体。一方面,要从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中得以体现,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且丰富实践教学的形式。我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计划中,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占到了总学分的30%以上,实践教学环节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课程设计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以外,还根据课程性质和能力的需求,对相关课程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专题实验,综合实践、实训环节,企业项目开发管理流程实训等环节。通过这种方式,从内容上保证以能力为培养导向得以落实。表1是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计划的学分分配表。

3.2改变教学方式

由于传统和历史的原因,我国普通高校大都采用先理论再到实践的教学过程,但对计算机软件教育而言,有其独特的特点,即必须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特别是对于普通高校而言,更应该明确这一点。软件专业学生需要有实战演练的经历,否则就会造成毕业生“货不对路”的现象。

为了配合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目标,有必要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印度的软件教育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印度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与他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密不可分。在印度软件人才的培养模式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职业教育,而不是学历教育。在教学方面,采取的办法是让学生先从“做”开始,在做的过程中,如遇到问题,再以此问题为基点去学习专业理论,在“做中学”。这种所谓的“Learning by doing”教学方式,对老师提出较高要求,要求老师必须有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否则无法指导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同时为了适应这种教学方式,相应的教材必须彻底改变传统教材平铺直叙的理论描述方式,使用案例的方式将知识进行串联,通过案例教学生使用所学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

3.3建立和培养具有工业化背景和软件工程经验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教学质量的保障。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大多数来自学术第一线,热衷于学术研究,缺乏业界现场的工程经验,不够了解业界最先进的技术。我们应该大胆地从业界引入具有多年工程经验,或担任过公司高级职位的技术或管理人员,加入到软件教育的第一线。这些人员保持着与工业界的紧密联系,其丰富的工业界经验是学校的巨大财富,他们言传身教,使学生在学校即可直接接受面向工业界的教育。同时,学校与工业界所建立的紧密联系,也间接使工业界成了伸手可及的专家库。就像爱尔兰都柏林理工大学所自豪宣称的一样:“也许单个老师不能回答学生的某一个最新技术问题,但学生一定能从学院得到问题的答案,因为工业界专家库一定能够提供答案。”

师资培养方面,应加以高度重视,要求教师必须跟上技术的最新发展,学校必须提供资金和时间,鼓励教师去进修学习,参加工业界开设的短期培训,以及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等。最近三年来,我校计算机教研室的30多位任课老师,通过贯彻“师资振兴计划”完成了第一轮培训。我们主要选送一部分基础较好,有一定工程实践经验和经历的老师到大型IT企业(如HP,日本NTT等)进行为期半年至一年的顶岗学习,让老师通过深入企业的项目开发管理具体工作,学习IT业界的先进管理和主流前沿的开发技术。另外,我们还选派基础较好,但没有实际项目开发经验的老师到一流IT培训企业里进行兼职学习,从另一个侧面学习企业级的开发技术和项目管理流程,为进入大型IT企业的顶岗学习奠定基础。除此以外,我们也兼顾其他很多学习方式,如选派老师出国考察学习,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参加知名IT企业的新产品发布会,了解IT界最新、最前沿的技术和趋势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聘请IT企业的一线开发工程师、项目经理等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给学生授课,同时邀请他们参加教学研讨活动,与老师一起交流技术问题。到目前为止,我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已逐步转化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双师型教师,为贯彻以能力为培养导向奠定了师资基础。

3.4提供学生尽早与工业界接触的渠道,建立业界现场的实习基地

提供学生尽早与工业界接触的机会是加快毕业生融入公司的手段。学校应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加强学生与工业界的直接联系,定期地请业界的相关人员做技术、管理前沿的讲座,组织学生直接与业界的精英会谈交流,从而使学生从思想上与校外业界的发展保持一致,了解最新的技术发展动态。我们坚持聘请工业界的专家做兼职授课老师,定期讲授最新的技术课程,并积极利用业界专家这一渠道与企业建立友好而密切的关系,在业界现场建立实习基地,安排学生进入公司实习。鼓励学生选择适当的工业界专家指导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提前进入到工业界的现场,使学生获得真实的经验,确定发展和学习方向,更好地准备将来的就业。

近年来,随着HP、微软、IBM、日本NTT等跨国大型IT企业进驻重庆,我校抓住历史性机遇,利用在“师资振兴计划”与企业建立联系,并通过学校层面,与这些IT企业建立了学生的校外实训基地,并把他们的实际子项目引入到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在毕业前就能接受IT企业文化的熏陶,提前进入IT业界的现场,了解企业项目开发的实际流程,掌握这些企业开发的主流技术,使学生所学与企业要求紧密结合,缩短甚至消除了学生毕业后与企业要求之间的鸿沟,学生能以最短的时间融入到企业的开发、管理工作中。学生的能力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认可。

4总结

教学方式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大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师资的培养、教学场所的升级、企业联合以及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小到作业布置、教学进程、考核方式、成绩评定等都需要深入地研究,只有各个环节都具体落实,相互间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作为一个系统有序运转和实施才能达到预期目标。由于篇幅和能力所限,希望本文能够抛砖引玉,与同行交流经验,供广大软件教育工作者参考。

参考文献:

[1] 曾碧卿,邓会敏. 培养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优化[J]. 计算机教育,2007(6):62-64.

[2] 黄陈蓉,黄坚,袁宗福.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5(6):28-30.

[3] 丁宇辰,屠产忠,于雷. 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4):46-50.

[4] 郑仕远,宋仲容.“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构架下的化学实验课程体系探索[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7(1):79-86.

猜你喜欢
能力导向工程实践能力教学方式
“真”学习: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改进
浅谈新型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困境及解决策略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校青年教师在职实践能力提高体系构建
高等工科院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及对策
如何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能力导向
基于CDIO的服务外包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小学习作教学目标体系构建及实施策略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计算机专业Java课程群建设研究
以能力为导向的政治课深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