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09-09-06 06:26朱志良
计算机教育 2009年22期
关键词:软件工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代 钰 张 斌 杨 雷 朱志良

摘要:本文结合东北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培养实用性软件人才的实践经验,提出了适应企业和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多元化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面向多种需求的知识结构体系,架构了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并且建立了校企合作、科研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为目前软件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成果和有益经验。

关键词:软件工程;人才培养;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软件产业是信息产业的灵魂,目前已成为国际科技与产业竞争的焦点和战略制高点。国家科学与技术部提出,“十一五”期间,将加强软件科技创新工作。其中之一就是加强软件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进人才战略。但是,目前我国计算机软件开发和应用开发人才队伍的规模、结构和水平还不能适应国家软件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求。适应需求的软件人才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正成为软件产业振兴和信息化建设的瓶颈。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各个层次的高等教育机构都加大了软件人才的培养力度。目前我国有500多所高等学校设有计算机以及软件工程专业,每年培养了数以十万计的毕业生。但是却存在这样一个现象:一方面,用人单位,尤其是从事软件开发的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软件人才;另一方面,很多计算机和软件工程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却找不到工作或很难找到工作。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高校培养的应届毕业生与需求方需要的软件人才在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创新性等方面存在较大鸿沟,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尤其是软件企业)的需求存在距离。企业需要有实际经验、动手能力强、不用培训或经过短期培训就能适应工作的软件人才。而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实践经验、实际动手能力、知识结构不能满足需要,到工作岗位后大都需要半年或更长时间的培训才能适应工作。

(2) 高校毕业生的科研能力与用人单位,尤其是科研院所的需求有差距。他们希望招聘的人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有独立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的本科毕业生在这方面普遍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

(3) 用人单位普遍希望高校毕业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和分析问题能力,而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创新能力普遍不足。

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我们的软件人才培养通常采用“通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的特点、软件产业发展需求、不同用人单位对学生要求的侧重关注不够,忽略了学生和用人单位个性化需求之间的差异和不匹配。为此,如何培养适应用人单位需求的软件人才,缩小高校培养的软件人才与用人单位需求的距离,缩小高校的培养模式与学生个性化需求之间的距离,实现无缝连接,是当前高等学校面临的迫切任务。

针对这些问题,在综合考虑学生和用人单位多种需求的基础上,我们对适应企业和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多元化软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适应企业和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多元化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从2002年开始,东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同东软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开始了适应企业和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多元化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在分析学生综合素质、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和职业规划等特点的基础上,在考虑不同类型的用人单位需求差异情况下,这种多元化软件人材培养模式将企业培训与学历教育相融合。同时,将基本能力培养和能力加强相结合,加强学生的科研能力;将科技活动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培训与学历教育相融合,缩小高校培养的软件人才与企业需求的距离。根据学生和企业需求,坚持因材施教、校企合作、教学与科研结合,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形成了适应企业和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多元化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相应的知识结构体系,研究了多元化软件人才培养的实施机制,建立了多元化软件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

2.1多元化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要解决来自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多种需求,使得在尽量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的前提下,适合某一类用人单位的需求。

首先,学生本身的综合素质、兴趣爱好、职业规划和价值取向都不尽相同。这决定了对他们的培养不能用同一种模式,反之应该考虑这些多样化的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对于基础好,逻辑思维能力强,喜欢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在完成计算机专业必须的能力培养和知识的传授之外,应该强化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加强对他们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对于喜欢软件开发和应用的学生,又喜欢某个定向企业(如东软集团)的学生,在培养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之外,需要培养他们熟练运用机器语言进行问题求解的能力,以及适应企业文化和沟通交际能力。

其次,不同性质的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人才的衡量考核指标也不同。从事科学研究的单位,希望学生在具有强的编程能力的前提下,还具有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较好的数学基础;从事软件开发的单位,可能需要学生不仅具有能够熟练地运用程序设计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求他们具有强的交流沟通能力。

总之,需要培养既能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才,又能够满足用人单位(如东软集团)需求的人才。

在综合考虑学生就业需求以及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情况下,以实现高等教育任务为目标,形成了如图1所示的多元化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所有学生都必须完成基本培养方案的学习。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爱好和职业规划分别选择技能强化和分模块的专业拓展。

(1) 对于技能强化型学生,主要强化程序设计语言运用和编程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的强化,他们到指定的企业进行实际项目的开发实践,毕业后直接留在企业工作。

(2) 选择专业拓展模块的学生,他们的实践活动主要是由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师指导。根据他们学习的专业模块、自身兴趣以及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让学生到研究室协助导师完成科研项目,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或者让学生到指定的实训企业进行软件开发实践,培养他们的综合开发能力。他们毕业后可以继续攻读硕士及博士学位,或者选择到企事业单位工作。

以上所有培养过程都是在高等教育基本要求的约束下,在专业培养标准和知识体系的约束下,以及在选择机制和评价体系控制下完成的。

2.2多元化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机制

根据适应多种需求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在学校教务处、(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以及东软集团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我们形成了多元化软件人才培养实施框架,如图2所示。

在学校教务处支持下,我们通过与东软集团的协商,制定了详细的培养适应东软集团需求的软件人才培养方案,并成立了东软就业定制班。在软件工程专业学生中选拔有意向到东软集团工作的优秀学生,为东软集团定向培养软件技术人才。定制班的课程学习结束后,他们将参加挂靠在东软集团公司的计算机软件国家工程中心的产品研发,或者参加集团公司的项目开发。通过东软就业定制班的形式,为东软集团输送一批理论基础好、动手能力强、能够快速上岗的软件开发人才。

在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的支持下,我们在大二和大三学生中,通过软件工程及相关专业教师的指导,申请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该项目以导师的科研项目为背景,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软件工程实践能力。申请该项目的学生是专业排名在前40%的学生且具有扎实的软件工程理论基础。通过该项目,学生可以提前参加科研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并主动学习项目研发中所需的知识和相关理论。同时,教务处以学分转换的方式给与相关课程的学分。在该项目结束后,学生可在大四的实训和毕业设计中或深入该项目的研发,或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其他项目。通过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使学生在高水平的科研项目中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其编程能力的同时还发挥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猜你喜欢
软件工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依托工作室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研究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质量建设研究 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关于如何创新和完善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的探讨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