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波 孙宝林
摘要:本文针对经济院校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存在的专业定位不准、课程体系建设不完整等问题,结合我院实际情况,阐述了如何充分利用经济类院校的资源和学科优势,借助经济和管理类学科的支撑,通过合理确定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方案,将计算机科学与经济管理实务结合在一起,创出了自己的特色。
关键词:经济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应用已逐渐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计算机科学已发展成为一门重要学科。许多经济类院校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及自身需求纷纷开设计算机类专业,但是经济类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与综合类、理工类高校有何不同?其办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如何体现经济类院校的特色?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结构的不断变化,如何使专业定位、课程设置适应社会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安排教学内容实现这些特色?上述问题是经济类院校计算机专业在办学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
湖北经济学院属于二类本科院校,计算机学院目前开设有三个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网络工程专业。但是由于办学历史短、基础薄、理工科气氛不浓,再加上该专业学生调剂居多,专业思想不稳定,因此,如何结合经济院校特点和学生特点,搞好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管理和人才培养,增强毕业生的适应性和竞争能力,已成为摆在本专业建设者面前需要认真研究并亟待解决的难题。
近几年来,我们对计算机学院专业培养计划进行修改和制订,使我们的人才培养体系紧密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并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采取一定措施以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2专业发展现状
经济类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同综合类、理工类院校大同小异,课程设置基本依据 CCC2002 制定的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开设,与其他类型高等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如出一辙。而经济类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一般开设时间较短,不是优势专业,其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专业底蕴、生源等都无法同综合类院校相比,这就使得经济类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与其他院校同类学科相比,缺乏竞争优势。经济类院校计算机专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培养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一切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确定主要取决于国家、地区、社会的需要和发展状况,学校及专业的性质和条件,人才的发展需求,本学科领域知识发展的趋势。不同的专业应根据服务的对象、自身的条件确定自身的层次,定位专业。但是多年来许多高校的计算机专业较多地注意了规模的扩张,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定位不准确,没有特色,找不准服务的领域。经济类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同国内各类高等学校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划基本相似,人才培养模式基本相同,没有体现出“经济”的特色。
(2) 课程设置单一,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面过窄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在国家企事业单位、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等单位从事计算机应用工作,或在计算机软件、硬件开发单位从事技术工作的人才。事实上,因为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之间的业务不同,他们的计算机应用工作各有特点,如果不了解相应行业或单位的业务流程,很难做好这
些单位的计算机应用工作。加强计算机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可以使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经济类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与经济相关的工作,而现行课程体系中很少考虑到这一点,与此相关的课程较少,使得毕业生缺乏竞争力。
(3) 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实验教学落后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理工结合、软硬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实践教学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环节,实践环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影响学生的就业。经济类院校的学科优势往往集中在经济领域,而对理工类专业实践教学缺乏足够的经验,难以达到专业的要求和预期的效果。
3人才培养目标
湖北经济学院有较强的经济管理类学科,如果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人才优势,发挥特长,突出交叉性学科的特色,使学生在本科阶段既能受到良好的计算机专业教育,又能掌握经济领域的相关知识,就可以培养出具有经济专业的基本技能,掌握计算机科学技术等知识结构,能够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进行综合经济分析、预测和解决经济问题,适应社会发展多元化需求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
我们制定了“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富创新、有个性的,既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科学基本理论、方法、技能,又具有金融、会计、税务知识的高级计算机科学技术应用人才”这一专业培养目标。
3.1具有经济背景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
专业方向性目标是高校区别于其他层次学校甚至同类学校的一个很显著的标志,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是高等教育特色化,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的成名及其所提出的威斯康星思想,给予了人们深刻的思考和启迪,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创出特色。具有经济背景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可以包括:(1)社会科学知识;(2)工科基础理论知识;(3)计算机学科基础知识;(4)结合经济类学科的具体专业方向知识。
3.2具有经济背景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
(1) 专业能力培养
作为工科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包括分析、设计、开发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能力。学生通过学习如“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开发”、“软件工程”、“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嵌入式系统”等课程以及参加相应的实践环节保证专业能力的培养。
(2) 专业特色方向能力
鼓励学生选修相关经济学科课程如“金融会计实务”、“会计实务”、“经济数据分析方法”、“计量经济学方法”、“经济决策方法”、“供应链管理与ERP”、“电子商务系统建设与管理”等,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应用其中,形成自己特色的专业方向。
(3) 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通过相关的大作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在各自独特的专业方向上灵活、熟练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经济领域中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锻炼。
(4) 团队协作能力
团队合作学习。在教学和训练中组成学习小组或项目小组,使学生客观上组成一个“团队”。在考核和评价时不仅评价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还要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学习效果,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同时,充分利用学校教学和社会实践这两种育人环境的协调结合,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创新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从教育体制和结构、内容和方法上全面改革,构建一个院校教育和企业教育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现代高校思想教育体系。
4课程建设改革
在明确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后,应该在课程体系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大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上下功夫,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4.1调整课程体系,精心设计课程内容
过去的主干课程主要是立足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理论体系设计的,内容多、难度大、理论性强、教学效果差。调整主干课程应在课程体系上下功夫,注重课程体系的优化,界定各课程间教学内容的范围,避免课程间的重复与脱节。湖北经济学院具有其他类型高等院校难以比拟的经济、管理类学科优势,我们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从当前和未来的社会需求出发,合理进行了课程体系的调整,如表1所示。
4.2加强实习和实践教学环节
为了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从事计算机软硬件开发与应用,我们建议在实践环节课程的设置上,可以做以下有意义的尝试:
(1) 增加自主设计和创新实验的比例,减少验证性实践环节的课时,甚至可以把验证性实践环节通过作业的形式放到课外进行。
(2) 建立开放式实验环境。在进行实验教学改革的同时,计算机实验室在管理方式上应实行开放式管理,方便学生走进实验室,充分利用实验设备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取更多的计算机知识,以增强自身的应用操作能力,使学习从“知识积累”向“能力生成”转化。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3) 重视创新实验室或创新基地的建设,可以在创新基地开设一些创新性的课题,作为学生必选的题目,纳入课程设置之中。
(4) 举办各类培训班科技竞赛科研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等级考试、认证考试和技能考试,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5)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强学生毕业设计的组织,提高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水平,充分挖掘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4.3深化“导师制”教育模式,加强学生技能培训
“导师制”教育模式是我院于2005年开始创建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即由一名老师联系5~6名学生,针对学生个性特点从学习、生活等多方面进行个别指导,全力用“心贴心交流”去弥补“面对面教学”的不足。导师制
激励了学院所有本科生导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热情。学院自实行导师制改革以来,有科研项目的本科生导师都不同程度地把所带学生纳入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来,通过参加科研项目,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培养,学习的主动性也大为提高。导师制改革带来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的巨大改观,该模式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济类院校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借助经济和管理类学科的支撑,将计算机专业与经济管理实务结合在一起,通过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形成自己特色鲜明的计算机专业,以培养出更多的满足社会需要的,具有经济行业背景的实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杜献峰,郑秋生,杜俊俐,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浅析[J]. 计算机教育,2009(1):56-58.
[2] 申炳昕,余绍黔. 商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讨[J]. 福建电脑,2006(11):194-195.
[3] 蒋宗礼,王志英,李晓明,等. 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课程[J]. 中国大学教学,2007(11):45-47.
[4]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