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辉
教师的语言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作为音乐课中的歌唱教学,其教学过程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在重视语言艺术的同时,非语言艺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也逐渐显示出它在歌唱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递给学生的非语言艺术,有时胜过语言艺术的表达,歌唱教学有其特有的属性,语言教学与非语言教学同等重要,两者缺一不可。
一、歌唱教学中要巧妙运用语言艺术
音乐课中的歌唱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它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一门课程。所谓体力劳动是指教师与学生都有其各自肢体上的活动,而这里的脑力劳动是指在肢体运动的同时还要通过耳朵的聆听将肢体的活动变为大脑的思考。因此,这就决定了在歌唱教学过程中,教师语言艺术的运用具有其特殊性和多元性。笔者认为,这里所指的歌唱教学语言的运用广义上来讲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即通过音乐旋律手段展示给学生的语言艺术的运用和口语化的非音乐旋律语言艺术的运用。在此,两者的巧妙运用都有其独特的功能特点。
1音乐旋律语言教学
这里笔者认为,音乐旋律语言主要是指教师在范唱过程中让学生所接受、获得的节奏感与歌唱性语言。狭义上来讲其应具有高度的准确性、丰富的音乐性和强烈的运动性等特点。高度的准确性是指教师在运用音乐旋律语言(范唱和朗读歌词)当中,无论是对歌唱的咬字、吐字,还是对旋律、节奏、音调的把握以及歌词的朗读都要准确到位,要充分把握歌唱中依字行腔的规律,娴熟地掌握音乐旋律音调色彩中的高低、顿挫、连贯。音乐旋律语言丰富性的运用主要是指教师在范唱和朗读过程中应加入情感审美效果,将音乐旋律中的语气,语势的创造、处理渗入到音乐情感的表达中,使音乐旋律语言打上更多的情感烙印,从而能触动学生的理智,使其入境,使他们在感情行为上具有微妙的变化,激发他们对旋律的审美情感。因此,教师通过教学中音乐旋律语言艺术的运用能够挖掘学生内心对音乐的情感因素、激发情感共振,从而启发和锻炼学生对音乐进入较高层次的审美状态。
2非音乐旋律语言教学
歌唱教学中非音乐旋律语言的运用主要是指旋律语言之外的口语化的教学语言艺术。笔者认为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语言艺术的运用应是形象与具体相结合
我们知道,歌唱教学当中语言的形象性是由歌唱教学的特殊性决定的,这里所述的特殊性是指歌唱教学中学生对歌唱技巧的学习包含了许多抽象性的理论,同时它又具有一定的实践性。这些都决定了教师在实际指导学生掌握演唱技巧时,其语言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给教师语言的表达增加了较高的难度。因此,教师语言的运用应做到如何将这些抽象的理论用形象比喻恰当的语言,使之具体化和具有确定性,以便让学生和教师双方都能接受。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运用其亲身感受的具体、简洁的语言使歌唱更加生活化。
(2)指令性语言与引导性语言相结合
歌唱教学中指令性语言艺术与引导性语言艺术相结合正是体现了歌唱教学过程中语言艺术运用的灵活性、综合性。语言艺术的指令性,笔者认为它主要是指语言要具有规范性和科学性,只有这样才能符合歌唱教学过程中演唱技巧教学语言运用的专业性。语言的规范性是指声乐教学语言要有专业性的语言穿插其中,语言要言简意赅。规范的教学语言的重复能够使学生明确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强调的教学重点,如:旋律连贯、打开喉咙等这些规范性用语,能帮助学生缕清思路,使之在课后也能保持良好的歌唱感觉,加深学生的感受和记忆。语言的科学性是指教师的语言要有逻辑,它的正确运用可帮助学生建立符合逻辑的思维方式。引导性语言的运用却体现了歌唱教学中语言艺术运用的灵活性与启发性,从而在某些方面更能体现歌唱教学中所提倡的重点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众所周知,音乐是聆听的艺术,音乐教学中的歌唱教学也是如此,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聆听教师的演唱并从教师的语言当中理解歌唱的原理和歌曲的内涵。歌唱教学语言的规范有时并不都能将教学信息传到与反馈给每个学生。因此,语言艺术的引导性显得尤为重要。如教师用歌唱时像“打哈欠”、“哭泣”等非规范性教学语言,在某种程度上能使乐感较差、理解速度较慢的学生对歌唱中的技能有较快的理解与掌握。此外,音乐语言艺术的引导性同时还体现在教师语言的幽默性运用上。这些幽默的、艺术化的语言,使学生能在轻松的环境下歌唱,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歌唱的教学语言应礼貌与婉转相结合
文明同样应用于歌唱教学当中,教师应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用文明、礼貌的语言贯穿于整个歌唱教学当中,这也体现了当今社会提倡的和谐校园、和谐课堂的建设理念。此外,礼貌婉转的语言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有益于彼此间的交流,尤其是当学生就某一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更要运用礼貌婉转的语言艺术,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启发学生去积极思考,使之对教师语言具有可接受性,而不是直接、简单、生硬、盲目地回答他们。
二、歌唱教学中非语言艺术的运用
歌唱教学中的非语言艺术,笔者认为,广义上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使用不属于语言的方式与手段来传授知识、传达情感、传递信息沟通的艺术。这里所说的非语言艺术的运用,狭义上来讲,主要是指教学中教师在不同心理状态下所产生动作态势,那么,情感因素是产生这些态势的直接原因。学生、教师的喜、怒、哀、乐等这些情绪直接影响到各自的歌唱状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体现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歌唱中的紧张、焦虑程度、智力的活跃程度以及对教学过程的参与程度。因此,要实现歌唱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其由情感因素产生的态势等非语言艺术对学生产生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对歌唱始终保持具有积极、良好的情绪反应。在此,笔者认为非语言艺术的运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面部表情的恰当运用
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如口述讲解、歌唱示范)往往有时在具有一定抽象性的歌唱教学过程中显得无能为力,但是,此时非语言艺术因素之一的面部表情(目光、微笑)等的运用,却能大放光彩,从而也在声乐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伴随着教学活动流露出的期待的目光、疑问的目光、深邃的目光、严肃的目光等,学生都可以从中读懂教师对自己演唱的肯定与否定,从而能进一步影响其学习行为。同样,教师显露出来的甜蜜的微笑、温和的微笑、满意的微笑、苦涩的笑等都会对学生的歌唱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
2手势的运用
手势的运用在歌唱教学中可以说是最有说服力的,它可以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把非直观的理论直观化,它的恰当运用对学生的演唱具有极强的表情达意功能,它同有声语言一样丰富多彩。教师运用手势可以加强教学力度、渲染歌唱气氛,可以将抽象的声音感觉和看不到的歌唱器官的心态等通过手势直观、生动、形象表现出来。歌唱教学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的歌唱具有连贯性和持续性,因此,教师手势这种非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歌唱教学的效率。总之,我们不妨把平淡和生动这两个词作一比较:同样的歌唱教学,单纯用口语进行教学与辅之与以手势进行生动的描述与暗示,两者的效果显然是不同的。
3身体态势的表现
身体态势也是歌唱教学中非语言艺术中的一方面。它主要是指教师通过其身体不同姿势的变化来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有意或无意地使用着态势语言。歌唱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教师时而范唱,时而讲解,时而又充当伴奏,教师总是有意无意地通过各种身体态势的不断变化向学生发出信息,提醒学生如何去歌唱。因此,我们说歌唱教学蕴含着更多的教师“身教”的内容,教师是身教教育的直接贯彻者。
歌唱教学的特殊性使得歌唱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和非语言艺术的运用在歌唱教学中同等重要。如何提高歌唱教学的效果,除了以上笔者所陈述的语言与非语言因素之外,如何使两者在歌唱教学中有机地结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两者互相依存、达到平衡,达到一种辩证统一,也是多数教师在不断探讨的教学方法。此外,歌唱教学语言与非语言艺术的恰当运用它所产生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效果上,它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搭起了一种无形的桥梁——无论是感情上的还是知识上的,它所产生的影响是长久和深远的,同时,它对于当今从事歌唱教学的音乐教师来讲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身的语言艺术,不断提高自身“说话”的艺术性和科学性。此外,还要不断提高和掌握教学上的非语言沟通艺术,达到声乐教学中的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远为近的最佳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