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新德
在基础教育阶段,班级授课制是当前全世界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授课方式。它可以让一位教师在同一时间范围内将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现代工业化国家对人才的大规模培养的要求。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方法和方式都固化了班级授课制,在新型人才的培养上日益暴露出其固有的局限性,从而造成人们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有效性提出质疑。为此,如何克服班级授课制有效性的时代局限,使其既能充分发挥“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又能培养符合在当代条件下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要,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课题。
一、班级授课制有效性的时代局限性
1重视知识和技能的有“效率”的传授,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效率的重视,是现代工业社会的普遍追求。根植于现代工业社会的现代教育必然被烙上工业社会的最基本特征。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其教育也必然摆脱不了时代特征。对效率的追求,仍然是中国现代基础教育重要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而对马克思主义提倡的人的全面发展目标则未能引起足够重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总体上保持着旺盛的势头。作为人才培养金字塔底层的基础教育,必须承担着为社会和更高层次学校输送足够数量的基础人才和生源的重任。因此,提高教学的效率,就成为中小学的首要目标。由夸美纽斯首倡的班级授课制,正是学校提高教学效率的最佳途径。在中小学,教师们普遍认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是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关注的中心往往是知识、技能等的传授,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却不能有效培养,课堂变成了记忆书本知识的课堂。
2加强了教师的课堂控制作用,却抑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班级授课制的显著特点就在于其对学生的控制。这种控制常常源于主客观两个因素。从客观因素上来说,在课堂上,由于学生数量大,年龄小,自制力不强,教学秩序管理难度大,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授课教师往往会采取严格控制性措施来保证所谓正常的教学秩序,学生必须完全按照教师的安排来听课和学习。在课堂上,学生不得随意向教师提问,不得随意对书本上的知识和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或理论提出质疑。这种控制性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对课本知识进行质疑的自由。从主观因素来说,控制性教学则产生于教师落后的教学理念。教师通常认为,在纷繁复杂的人类文化面前,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内掌握其中的基础概念和原理,因而必须完全依靠教师的言语意义传授方式,才能完成教学的任务和目标,由此造成接受学习成为中小学课堂的主导教学方式。这种通过教师的机械输出、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行为,正是一种在事实上把学生视为客体,知识单向流动的控制性教学方式。有学者认为,“控制性教学是对学生的身体和理智思维的强制,是成人有意识或下意识的对学生的灌装式教学”。
3重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领会和接受,忽视学生的批判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批判精神与创新能力是构成个性品质的核心要素,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人的抱负和未来所能取得的成就。然而,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考核和授课方式却束缚了学生的批判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的考核方式大都统一单调,绝大部分的课程,特别是主干课程的考核方式基本上都是千篇一律的闭卷考试。因此,让学生考高分是教师最大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学生只能顺从地被教师牵引着鼻子最大限度地领会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记下教科书和黑板上所书写的每一个知识点。然而,科学发展史表明,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有限度的。在自然科学中,那些看似真理的概念和原理远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它还需要人们不断地摸索和探究,从而在摸索和探究中发现和创新知识。再者,在社会科学当中,有很多知识都隐含着或暗或明的价值因素,需要人们以批判的精神来阅读和学习,才能不被其隐藏的价值因素所迷惑。但是,我国中小学大部分师生都将书本知识当成唯一正确的科学知识去传授和学习,而从不对其进行任何的质疑,这就将未来人才理应具备的批判和创新精神埋没了。
二、班级授课制有效性的时代局限的突破途径
1树立新的“有效教学观”,重建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不仅包含教师“教”的成分,更强调学生“学”的意涵。我们认为,判断一种教学方式是否为有效教学,不是强调教师教得如何好、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和技能,而是强调通过教学活动,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潜能的发展。因此,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管理人员及教师都应该转变其教学观念,正确认识“有效教学”的时代内涵,重建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为此,我们必须从思想上认识到,“有效教学”并不是有效率地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代名词。这是因为,学校课堂教学并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活动,教学还是一种知识的“探险”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形成的实践活动。因此,对有效教学的考察,不能仅停留在单向度的信息传递上,还应该考察学生在多大程度上掌握了独立开展学习活动的方法和能力,在多大程度上培养了与他人合作克服困难,共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在多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自我修养能力,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了学生以批判、创新精神为核心的个性品质。
2重新定位师生之间的角色,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
长期以来,在课堂教学上,我国中小学教师都习惯扮演“领导者”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上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力。由他们确定教学的进度、选择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规定所有教学的规范,学生则作为教师所调控的对象,被动接受教师的课堂安排、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和技能的灌输、被动地回答一些事实性的或记忆性的问题。教师的这种绝对的领导者的课堂角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将来应对未来就业市场对具有合作精神、创造精神人才的需要。为此,作为课堂教学的教师,应积极探索适应未来就业市场对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要,从课堂的绝对“领导者”向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或“辅助者”的身份转变,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在班级授课制为主导的教学组织形式中引进“小组学习”、“合作学习”以及以问题或课题为导向的“研究性学习”等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中,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展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改变传统教学的规训观,重视学生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现代教学借鉴了现代工业的标准化生产的模式。他们把教室当成车间,把学生当成原材料,按照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模式培养整齐划一的标准化人才。这种教学方式适应了大工业时代的要求,因而也促进了当时社会的发展。然而,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的占有程度和知识的生产能力及应用水平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重要程度的标准。信息社会的显著特征就是各种各样的信息如迷雾一般包围在人们的周围,其中有健康向上的好信息,也有容易把人带入歧途的不良信息。作为社会一份子的个人,必须具备一定的鉴别能力来区分各种信息,从而能够趋利避害。而就课程知识来说,并非所有的知识都是客观真实的,对任何人都是具有同样的“价值”。美国著名学者阿普尔就坚持“课程是法定知识,它代表的自然是统治集团的利益”,从而提出“谁的知识最有价值”的诘问。因此,如果我们不加分析地全盘接受来自身边的任何信息和所谓的“知识”,我们非但不能成为“自己”,反而成为社会的附庸。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唯有人类社会自身不断发展和创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应仅仅关注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让学生记住多少个概念,学会多少专业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开创未来的勇气和能力。
总之,现代教育的目标就是促进人的发展。对于我国中小学当前最为普遍的教学组织形式的班级教学制,我们不应仅从技术上、经济上来评价其存在的价值,而应更多地从人存在的价值、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来突破其日益呈现出来的时代局限性,从而达到让班级授课制重新焕发新的生命力,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在体力、智力、道德品质及个性的充分、自由、和谐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程良宏,苏勤,控制性教学批判与超越,全球教育展望,2008(4):16-20
[2]辛治洋,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追问中的问题与教育启示,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21—125
(责任编辑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