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关键是找到“入口”

2009-09-05 07:22陈慧敏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安塞腰鼓入口

陈慧敏

在不少语文课堂中,浮浅的对话、豪华的包装、惰性的思维充斥其中,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空空洞洞。如提升课堂的有效性,成为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问题。因而,“文本细读”从文学批评中一引进来,立刻引起语文教师的关注,并在教学中迅即流行起来。

课程语境下的文本细读,其着眼点不在于“语义深读”。不在于“文学批评”,而在于发掘课文的核心价值,让学生的心智参与进去,培养细读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文本细读强调直面文本,做到“以文解文”,联系上下文,就在文章里把课文读懂,没有必要作过多的注解分析和引证发挥;“以心契心”,以自己的心灵为触角去探索另一个心灵世界;“以言传言”,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读、说、写把内化的情感表现出来。

文本细读的关键是找到“入口”。就像没有胚芽种子不能萌发一样,它也需要一个“生长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找到进入文本的“入口”,一小步一小步轻轻迈进,尽情游赏语言的风景地。

怎样寻求文本细读的人口呢?我们似乎都能说出一些技巧,如关注教材优美的词句,从“亮点”处人手;关注教材看似矛盾的地方,从“争论点”推动;关注教材的“冰山一角”,从教材的“缝隙处”发掘等等。然而在实际运用上就难多了,寻找文本细读的“人口”需要能力、眼光和智慧,需要经验、直觉和灵感,需要知识、创造和艺术。

例一,《天鹅的故事》

我们一般把人口放在“天鹅”上,“天鹅的哪些举动让你感动?把关键的词句找出来”。学生围绕写天鹅破冰的段落团团转,重点词句也抓了,可就是进入不了文章的“召唤结构”。

一位老师则从“故事”人口:(1)同学们读过、听过很多故事,你认为什么样的故事是好的故事?(2)朗读、复述,讨论:“天鹅的故事”是个怎样的故事呢?(3)细读天鹅的故事,哪些地方能让你的心为之一颤、对天鹅肃然起敬?重点敲打描写贝加尔湖环境和天鹅破冰的语句。(4)这个故事是谁讲的?我们被天鹅故事打动了,作为在现场的斯捷潘老人更是深深地被打动了,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重点推敲最后一段的两个“挂”字。(5)斯捷潘老人目睹天鹅的故事后激动不已,他用这个“挂”字来表现这种感动;“我”听了这个故事心动不已,他用这篇文章来表现内心的感动。今天我们读了这个故事心动不已,你又想用什么方式表现自己的感动呢?

这样以“故事”建构教学主线,既感悟故事内容本身,又感悟言语形式,在两者交汇处沉入文本。天鹅为了求生而闪现出来的生命的美也就自然出来了。

这位教师把文本细读的人口放在“叙事结构”上。文本细读决不是“文本碎读”,不能读什么文章都盲目地去找关键词句,而要思考它何以是关键词句,必须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突出“这一个”文本最突出、最独特的叙事结构和表达特点去设计。当然,一篇文章独特的表达特点并不是唯一的,只是我们在面对一个教学文本的时候,要有这样的意识,而具体的选择可能见仁见智。

例二,《伊索寓言》

这篇课文有三个故事:《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学生对这三个故事并不陌生,阅读时往往硬撑着进人文本,思维处在疲沓的状态。这就要为细读注入“催化剂”,从已知中揭示未知,将已知转化为未知。

把这三篇课文放在一起发现,主题都与一个“谎”字有关。“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狐狸自欺欺人;“狼来了,狼来了!”——牧童恶作剧;“您的歌声多么美妙,您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谎话的背后有个陷阱。教学这篇课文,如果从人物的话切人,将三个故事整合在一起,主题聚焦在“谎”字上,自然就有了矛盾:“那两只狐狸、还有那个放羊的孩子为什么要撒谎呢?”之后探究这三个故事还有什么相似的地方,自主建构伊索寓言的特征,这就将“不难”的寓言引导到“难”的困惑中,为文本细读搭好一个架子。

这位教师把文本细读的人口放在“文本主题”上。文本细读切忌重复“一望而知”的地方,而应该聚焦在“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认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处。这就需要“去蔽”,打破惰性的思维,揭示矛盾进入分析,让学生经历发现与惊喜。这样不仅把“对教材的理解”教给了学生,而且把“对课文细读的方式”也教给了学生。

例三。《安塞腰鼓》

教学这一课,一般总是从排比、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着手细读,感悟安塞腰鼓的壮美。这是停留在对语言表层现象的描述上,不能展现它内在的夺人魂魄的言语美质。

刘成章回忆写作《安塞腰鼓》,1977年他偶遇农民后生打腰鼓,“无意瞟了那么一眼,但这一瞟就放不下了”。就被“深深震撼了”,“觉得那些农民后生简直神透了,他们舞臂啸风,踢腿喷火,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扑打着我,点燃着我”,被这“农民骨头里生出的艺术”“彻底征服了”。强烈的原初感受,“陌生化”的表达方法,是这个文本的特点。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文章开头,没有惯常的时间、地点等的介绍,只用短语成句,显得非常奇异突兀,就像是从内心深处直接冲口而出。

“一擂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冲口而出的短句,程度一个比一个激烈。真的带有“生命新鲜的汁液”。

“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充满野性的比喻,“人”——“石头”——“狂舞”。现实世界不会有这样的“陌生化”组合,完全是出自内心的独特而奇妙的感受!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从多方面用倒装的比喻、排比,强调的正是腰鼓擂起时给作者的“第一次”的原初感受,产生了那种“全方位”的、难以言表的痛快淋漓、酣畅激昂的审美感受。

这一课文本细读的入口应放在高端——作者的“创作冲动”上。可以先放安塞腰鼓的录像,让学生说自己的感觉,感受安塞腰鼓的野气、奔放、夺人魂魄。之后细化学生的“感觉”——“同学们的感觉和作者的感觉一致。据作者刘成章回忆,当初对安塞腰鼓,只是路过时‘无意瞟了那么一眼,但这一瞟就放不下了,‘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扑打着我,点燃着我,我被安塞腰鼓彻底征服了。大家再读课文,看看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最能传递这种感觉?为什么用这样的句子表现呢”这样就沉入文本的细处,让学生也“内心震撼”起来,感受文本的文字、气势和意蕴。这样切入在学习心理上“蓄势”,形成了一种心理张力,与作者的内心张力、与文本的内在张力实现了对接。

文本细读的入口可以在言语内容上,也可以在言语形式上;可以在作者的言语动机上,也可以在学生对文本的反应上。无论在哪儿,这个“人口点”必须具有良好的发展和生长趋势,应能使整堂课的教学形成一条在内容上贯穿全文、在活动上贯穿教学始终、各个环节有机联系的动态发展的主线。寻找这样的“入口”需要一双慧眼,这双慧眼应该在教学实践中自觉练就。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安塞腰鼓入口
唐代的腰鼓这样演奏
安塞腰鼓的体育文化价值与传承发展探究
在黄土地上飞扬的安塞腰鼓
安塞区开展“我们的中国梦”义写春联活动
你好,腰鼓
第九道 灵化阁入口保卫战
智者之路等
找准入口,打开思路的闸门
激发兴趣,简化腰鼓教学
drum dance in ansai 安塞腰肢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