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 玲
一、引言
在我国英语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教师和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大量的金钱购买英语教学辅导材料,仿真模拟试题等等,围绕过级考试进行教学,结果是实现了短期教学目标——通过了考试,然而英语的学习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却依然低下,其结果就是所谓的“高分低能”。造成这种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教与学的两个方面:就教师而言,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期望值偏低。就学生而言,由于传统的对于英语学习目的的理解的偏差和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自我要求不高,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因此,无论是教授者还是学习者都对学习效果的期望值没有一个较为科学的定位,究其原因还是没有认识到科学的教学效果期望值对教学效果的积极影响。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科学的提高教授者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期望值;而学习者也应该根据个体的学习现状和学习能力设立较为合理的自我期望值。较高的期望值会引发一系列教学观念、要求、手段和效果上的积极的变化。
二、理论基础
美国学者S.D.Crashen(1985)提出了“输入假说”。该理论认为:如果输入的形式已经为学习者所掌握,那么这种输入只能练习已经掌握的语法规则,不能提高学习者的能力。因此,可理解的输入应该稍微高于学习者的现有水平,并且要反复出现。如学习者的现有水平为Ri.I代表自然顺序下一次应该学习的语言形式,那么教学中应该提供的输入为Ri+I。只有这样,第二语言的习得才有可能。
同时Crashen(1985)还提出了“情感过滤假说”。有了合适的大量的输入,并不等于就可以有效地掌握第二语言,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考虑学习者的内部心理因素,如学习动机、对第二语言的态度、学习者的自信心和情绪等。该假说认为:如果学习者的学习欲望强烈,自信心很强,对第二语言的态度是肯定而积极的,学习情绪始终稳定,那么对语言输入刺激的过滤作用就少,因而获得的输入就多,反之,过滤作用就大,获得的输入就少。当然,情感因素只能影响语言反应的速度,并不能影响语言发展的道路。
我们可以借用弗鲁姆(1964)的效价—期望理论做一些分析。弗鲁姆认为:一个人采取某种行动的动机是某个人行动的预期价值乘以这个人可能达到该目标的概率所得的积。用弗鲁姆自己的术语将其理论表述如下:动力=效价×期望值(M=∑V~E)。
在上面的等式中,效价是他某一成果的偏好程度,亦可理解为态度;而期望值则是因采取某个行动可能导致的实现所求目的的概率。其中M为英文字母Motination,v为Valence,E为Expectancy。在语言学习中,v可以理解为学习者所具有的学好语言的愿望的大小,E可以理解为学习者实现愿望的概率。由此可见,对于学习者,学习语言必须有很高的效价,如果他同时觉得学好语言得到可能性也很大(即期望值概率很高),那么就能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在语言学习中,学习者的态度受到学习环境的影响很大。Schumann(1999)等学者提出了文化适应模式,指出:第二语言的习得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Schumann认为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因为他们能影响学习者接触第二语言的多少和吸收输入的多少。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比较小时,学习者接受的第二语言的输入就多,反之亦然。根据Schumann的理论,语言教学中应该极力塑造一种语言环境,使学习者较为容易地融入语言环境中,缩小心理距离。
期望率是个人对某项目标能够实现的概率的估计,也可理解为被激励对象对明白能够实现的可能性大小的估计。期望值也叫期望概率,对某个目标,如果个体估计能够完全实现,这时概率为最大(P=1);反之,如果他估计完全不能实现,那么概率为最小(P=0)。
三、期望值在英语教学中的研究
1交际教学法的运用
教育心理学表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其因付出得到的奖励来得愈及时,其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愈大。因此,进行交际法教学应该是教学者在课堂中所极力提倡的。交际教学法中采用启发、引导和交流的方式,能够使学习者较为容易地融入课堂教学,并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频繁地感受到奖励的刺激。交际教学法能够增强学习者的信心,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者实现学习目标的期望率。例如在实际交际活动中,随时都会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这就要求参与者迅速反应,即时表示赞同或反对,即时提问或表述自己的意见等。但学生常常只能背诵事先准备的话语,当对方所讲内容和自己的预料不相符或中途改变时,就不知所措,难以即时做出反应,甚至感到无话可说。为克服这种情况,可把常用句抽出来,让学生做即景反应训练。经常进行这种即景反应训练,学生自然会在交际中反应迅速,既“有话说”也“说得出”。语句中的错误会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自然减少。这样有助于学生心情轻松愉快,勇于实践,对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更有信心。教学实践证明,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是行之有效的。
除此之外,在交际教学中,教授者对学习者的期望值定位都要高一些,是在学习者拥有了基本的L2进行交流的前提下进行的(刘润青,1999)。融入型的教学应该是首选。为了使学习者对英语学习感兴趣,教授者应采取一些能够激发学习者能动性的手段,使他们有愿望融入课堂教学。
2传诵法在英语听力中的运用
基于S.D.Kranshen(1985)的“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在英语教学中,对学习者所接受的学习内容的定位要给适当地提高,也就是说教授者在教学时不能从低层次的学习着眼,不能只仅仅满足于使学生通过考试,而要考虑如何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Pierson(1999)等学者做出了总结:动机和态度是决定不同学习者取得不同程度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动机和态度的作用与能力的作用是不同的。最成功的学习者是既有才华又有高度的学习动机(刘润青,1999)。在教学过程中,输入的内容要稍微高于学习者现有的水平,并且要反复出现。为此,在语言学习中我们在听力教学中采用了传诵法教学。
具体的做法是老师在进行听力教学的时候,让学生A将自己听到的信息对英语的形式反馈给学生B,再让学生B将听到的信息以英语的形式反馈给学生c。在整个转述过程中,让全班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老师也可以对学生转述的内容进行补充与修正。通过老师的补充和修正,可以使学生们获得对整个听力材料的正确理解,既活跃了学生的学习气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参与给他们自己也提供了练习口语的机会。通过测试学生课前对教材中生词的准备数据说明,在教师高期望值的驱动下实验组的学生对自身的要求提高,参与课堂的主动性明显增加,而测试学生课文注释方式的数据也说明传诵听力教学法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用英文表达的欲望,学生上课的思想变集中了,课堂效果显著。且学生的互动性得到加强,互助性和竞争意识也增加了,同学之间互帮互学的意识也明显提高了。
同时,学习者必须具备较强的学习动机;在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中,建议教授者积极使用效价—期望理论,并且让学习者尝试使用该理论给自己制定出适合个体现有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期望值。态度和期望率可以通过实施交际教学法来实现。这一切都是基于提高对学习者的期望值来实现的。
四、结语
为了有效地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在实施英语教学时必须确定较高的学习效果期望值。只有在高期望值的驱使下,教授者和学习者才能以较高的标准来看待英语学习,并且有效地采取相应的手段。但是,在采取较高的期望值时,教授者要注意期望值的灵活性,注重教学手段的灵活性和适用性。有的学习者会在较高期望值的驱使下产生更大的动力;而有的则可能因为期望值和实际水平之间的较大落差而丧失信心。因此,在期望值的制订和教学方式的选择上,教授者要依据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和真实的英语水平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Krashen S.D.Principles and practice,m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New York:Pergamon Press Ltd,1982
[2]Krashen S,D,The input hvpethesis:issuesand implications,London:Longman,1985
[3]Schumann J,H,A neurobiologieal perspective0naffect andmethodologyinsecond languagelearning,In Arnold,Jane(Ed,),Affect,m LanguageLearning,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责任编辑
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