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怡
在课堂上,预设和生成是一对永恒的矛盾体,预设的一厢情愿和生成的千变万化,总在课堂上演绎着一幕幕智慧交响曲。这就要求教师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将课堂上出现的“意外”当作一种课程资源,采取相应的措施,能动地改变原教学计划,调控教学过程,从而灵活有效地达到教育教学目的。在语文教学中,我也曾碰到过“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窘境,但随着一次次的语塞,一次次的失误,我的课堂偶尔也能呈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人局面。
一、顺水推舟,抛砖引玉
[案例]
一次语文课,我教学生写“背”字,刚写完范字,就有学生举手发问:“老师,为什么‘背字是月字底呢?跟月亮有什么关系啊?”是呀,在以前的生字教学中,为了让孩子们更快、更有效地掌握生字,我特别强调形声字的构字特点,他们都知道 “形旁表义,声旁表音”。这个“背”字的“月”字底让学生联想到了“月亮”,所以这个问题一提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是不是鸟儿把月亮背上了天?”有的说:“是不是古人爱背书,背到月亮都升起来了?”还有的说:“古人的背包(包袱)弯弯的,很像月亮。”……我没有否定学生的猜想,在佩服他们丰富想象力的同时,把“一块砖”抛给了他们,我对他们说:“这儿的‘月字究竟代表什么呢?这样吧,我门再来找找‘月字旁的其它字吧!”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道:肥、胖、肚、腰、肩、胳膊、腿……说到这,孩子们恍然大悟:“哦,这些字跟月亮没什么关系。”“原来这些字都跟身体有关。”看到孩子们已经参悟到其中奥秘,我笑着告诉他们:其实,“‘月字旁是由‘肉字简化而来的。你们瞧,中国的汉字是多么的博大精深啊!如果你细细探究,一定还能发现更多的奥秘。”接下来的学习,孩子们热情高涨,这节课的生字学得特别顺利。
[反思]
在这节课中,我抓住了孩子提出的这一生成性问题,顺水推舟,由问生疑,由疑而导,再由导生成新知。在这个过程中,我追随着孩子的思维,关注他们的内心体验,尊重他们的真实反应,然后提出一个设问引导,孩子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究,去发现,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我只充当了引领者的角色。
二、适时引导,彰显主旨
[案例]
这是在教学《麻雀》一课结课时的一幕:
“孩子们,当你读到老麻雀不顾危险,飞身而下保护小麻雀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
“我想老麻雀一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猎狗吃掉。”
“我想老麻雀这时心里一定不顾自己的生死。”
“我想到老麻雀母爱的伟大。”
“我想是母爱让老麻雀有了勇气。”
……
大家说得差不多了,正在这时,一个小男孩缓缓地举起了手,我示意他回答。
他说:“谁说一定是母爱,课文从头到尾都没说麻雀是母的,说不定它是公的呢!”
我一听,心里一震!是呀,文章确实没有说这是一只母麻雀,这么说,难道我之前的铺垫全都白费了?我努力地使自己平静下来,并想挽回之前备课中的疏忽大意。我转念一想:不管这只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它舍身为幼的崇高精神不正是自然界最淳朴的感情吗?于是,教学继续延续……
我对那个孩子说:“首先要感谢你把课文了解得这么透彻,给了我们这么重要的信息。”
随即我对全班同学说:“孩子们,你们看,这就是伟大的亲子之爱!它是人类最质朴、自然的感情。动物尚且如此,何况我们人类。这种爱与生命同在,是至死而终的。父母的爱和其他的爱不同,是根植于心灵的无私之情,是渗透于血肉之中的!我们应该拿什么去回报我们的父母呀?”
我看到有些孩子陷入了沉思,有些孩子甚至在偷偷地抹眼泪,也许此时,他们脑海里充满了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
[反思]
这一刻,我想感动他们的已不仅仅是文中的老麻雀,他们已经在体悟父母对他们的给予和奉献了。
“学生是最善于给老师挑刺的。”这节课上,学生成功地替老师挑了一根“好刺”,但如果老师不善于敏锐地捕捉,也许会成为课堂的一大遗憾。我在教学中很好地利用了这个意外的资源,并加以深化,彰显了文本想要体现的主旨,更引领学生体验了超越文本的更深层次的情感,在“疏忽”中创造出了“精彩”。
三、捕捉瞬间,道德体验
[案例]
教学童话故事《从现在开始》这课,当袋鼠、猫头鹰、小猴子轮流当“万兽之王”后,狮子大王有这样一段话:“从现在开始,不用再往下轮了。我郑重宣布,从现在开始,小猴子就是‘万兽之王了。”狮子大王的这段话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明白,在生活中我们要懂得尊重别人,为别人着想。然而,“意外”再一次发生了。
正当我为孩子们的准确领悟而沾沾自喜时,一个孩子“腾”地站起来说:“不公平,一点也不公平!”
我很诧异,追问之下,他说:“为什么不往下轮了?不是说好每个动物轮流当吗?说话不算话!如果后面的动物也和小猴子的做法一样呢?”
“好小子,把矛头对准了狮子大王。”我心里暗暗想到。但是,学生说错了吗?没有。确实,作为森林里的首领,怎么能出尔反尔呢?
想到这,我夸奖了这个同学:“你真是个细致、守信用的孩子,有当首领的潜质!”
随即我又引导学生:“孩子们,‘万兽之王可不是人人都能当的呀,连狮子大王也有犯错的时候,对于新接任的小猴子来说,可说是困难重重啊,你还有什么要忠告他的吗?”
孩子们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有的说:“要说话算话。”有的说:“对小动物们要尊重。”有的说:“要虚心听取小动物们的意见。”还有的说:“要给小动物们做好榜样。”……
[反思]
我为孩子制造的“意外”感到高兴,为他们的回答感到骄傲,更为自己的处理方式感到得意。孩子们在道德认识上已经超越了“尊重”, 获得了超越文本的更多的道德体验,学生很自然地能由课文延伸到自己的生活,想到和别人的相处。文本,只是孩子通往外部世界的一条通道,我们要善于捕捉学生一个个小小体验和感受的瞬间,引导他们用个性化的方式去提升认识。
课堂上的意外不可避免,作为教师,我们要学着做一个魔术师,运用我们的思辨力、判断力、应变力,化“意外”为“生成”,于不露痕迹之中,引导孩子走向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彼岸,做到真正的教学相长。
(作者单位:浙江余姚市马渚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王红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