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企业人力资源会计

2009-09-04 03:58周春玲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8期
关键词:人力资源会计人力资源

周春玲 徐 中

摘要:人力资源会计,是鉴别和计量人力资源数据的一种会计程序和方法,其目标是将企业人力资源变化的信息,提供给企业和外界有关人士使用。因此,企业应积极促进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推行,对于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和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人力资源会计;人力资源;人力资产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12-0016-02

人力资源会计,是会计学科中一个正在发展的新分支,它主要研究组织人力资源的成本与价值的计量和报告问题,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信息。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从经营技术、经营资本发展到目前的经营各种资源,如信息资源、人力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力资源部门不仅应成为一个利润中心,而且必将成为一个肩负更大责任的投资中心。

一、人力资源会计的含义

人力资源会计是指企业或其他组织所拥有或能使用的各种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员,是将企业中人的因素资产化处理,被视为企业的一项最重要的资源。企业人力资源会计是从企业的角度对人力资源所进行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和管理。企业人力资源会计又有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之分。前者主要对企业为取得、开发、保全人力资产使用价值所耗费的投资成本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分摊和报告,后者主要是对人力资源的经济价值进行确认、预测、计量、记录和报告。由于计量手段和方法上的原因,会计上对人力资源的经济价值进行确认、预测与计量,目前依然困难重重,因此,结合我国的会计研究现状和会计所处的环境,应该以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作为研究的重点。

二、人力资源会计的建立

人力资源会计的建立总体可以划分为两种前提,即一般前提和特殊前提两个组成部分。

一般前提,是指人力资源会计作为财务会计的范畴,仍然具有建立财务会计所必须的前提条件,即财务会计的四个基本假设。

1.会计主体。人力资源会计体系只反映本企业内部对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的计量与管理,而不涉及业主本人和其他企业的人力资源的计量、报告问题。

2.持续经营。在可预见的未来,人力资源发挥的效益和作用将无限期地、稳定地进行下去。尽管人力资源的流动性比企业其他任何资产的流动性都快,但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保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力资源。

3.会计分期。企业管理者在注重本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外,外部投资者和债权人往往也十分关注其投资对象的人力资源情况,他们不但要了解企业的经营规模、技术力量,更要了解企业的职工人数、人员素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有关比例及高级职称的人员数量等等。为此,企业必须定期地将这些人力资源信息以会计报告的形式,提供给外部投资者和债权人。

4.货币计量。会计的目的是将通常货币计量而得出的会计信息提供给其使用者。如果人力资源能够用货币计价,自然会使会计人员将其信息很容易地反映给投资者。

5.特殊前提。人力资源会计尽管作为财务会计学的一个分支,有着财务会计的共同的一般前提,但作为一种以货币形式反映并控制经济组织中的人的成本和价值的管理活动,它还具备一些特殊的前提条件。

三、人力资源会计在应用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一)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

首先,人力资源以人为载体,通过生产活动可以体现其价值,人力资源可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提供未来收益。

其次,人力资源能够用货币进行计量。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经济资源,就需要企业进行取得、开发与使用,而取得与开发需发生相应的成本支出,使用要形成资源耗费,这种成本支出与资源耗费都是能以货币计量的。

最后,人力资源也是企业可以实际控制的。人力资源的所有权属于劳动者个人,劳动者具有流动性,但是,一旦劳动者被聘用为企业员工,企业即取得了对职工受聘期间的劳动能力资源的使用权,企业也并不需要拥有对劳动者人身的所有权。所以,人力资源是可以为企业所拥有和控制的。

(二)人力资源的计量问题

人力资源的计量方法有成本法和价值法。成本法计量的依据是职工的取得、开发及替代成本,其优点是可靠性较强;而价值法的计量依据是人力资源剩余工作年限内的未来可创造价值,它考虑了人力资源的产出价值,能在较大程度上反映职工的创利能力,从而相关性较强。但以这两者计量的人力资产和人力资本,均难以反映人力资源的即期创利能力,无法作为利润分配的基础。因此,笔者认为,必须兼顾可靠性和相关性要求,以标准工作年限工薪资本化法对人力资产和人力资本进行计量。

标准工作年限工薪资本化法的计量依据是标准工作年限内以工薪报酬反映的职工即期创利能力。即将职工在标准工作年限内按当前工薪水平计算的工薪报酬资本化,并以之计量人力资产和人力资本。其前提是企业必须制定一个标准工作年限(如20年),以适应于所有的职工。为了便于理解,以下几点需要说明:

1.工薪报酬能够反映职工的创利能力。一个开放、健全的市场具有自动的资源配置功能,在市场经济中,通过人才的自由流动和双向选择,人力资源的配置可以达到平衡,从而使职工的工薪报酬与其创利能力相关。

2.应以职工的标准工作年限而不是剩余工作年限的工薪报酬的资本化数额计量人力资产和人力资本。只有以统一的标准工作年限进行计量,才能保证人力资产和人力资本反映职工的即期创利能力,并可将其作为利润分配的基础。

3.人力资产和人力资本按当前工薪水平计量,应逐期调整。按当前工薪水平计量是为了保证信息的可靠性,而为了保证信息的相关性,又必须对人力资产和人力资本逐期进行调整。因为随着工作经验、劳动熟练程度的提高以及物价的上涨,薪水必然提高,所以需要按期对人力资产和人力资本进行调整。

4.人力资产不需要摊销或计提折旧。由于一定年限内职工的劳动能力一般不会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而且,人力资产不像非流动实物资产那样需要在其报废时付出货币资金进行重置,人力资产退出企业时只须冲销人力资本即可。

从管理角度讲,适度的人员流动可以促进职工之间的竞争,增强企业活力。但流动率过高对企业也有消极的影响。人力资源会计可以从两个方面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帮助:(1)人员流动的经济损失披露;(2)说明该索取多大数额的赔偿才能避免或减少人员变动所带来的损失。

(三)人力资源的核算问题

1.人力资源的投入。人力资源的投入一方面使企业获得了人力资源的使用权,增加了人力资产,另一方面也使职工成为权益人,增加了人力资本,两者数额相等。会计分录为:借记“人力资产”科目,贷记“人力资本”科目。而人力资源的取得和开发成本则以“人力资源投资”账户反映,并在一定期间内将其摊入费用。

2.人力资源的退出。人力资源的退出与其投入恰好相反,应借记“人力资本”科目,贷记“人力资产”科目。如果退出时还有未摊完的“人力资源投资”,则列作损失。

3.工薪报酬的支付。支付的工薪应视作职工预支的利润,以“利润分配——工薪报酬”账户来反映。借记“利润分配——工薪报酬”科目,贷记“现金”等科目。

4.期末利润分配。由于将工薪报酬视作职工预支的利润,所以应首先将本年工薪报酬加上年终净利算出本年的实际净利,然后按相同的比例,在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之间进行分配,并以“利润分配——未分配职工利润”账户反映尚未支付给职工的利润。对人力资本进行分配时,应借记“本年利润”科目,贷记“利润分配——未分配职工利润”科目。

5.期末调整。人力资产和人力资本应根据每期期末的工薪水平进行调整,如果职工的工薪水平上升,则应根据上升差额与标准工作年限的乘积,借记“人力资产”科目,贷记“人力资本”科目;否则,作相反分录。

(四)人力资源的披露问题

1.人力资产信息的披露。应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单列“人力资产”项目,以反映企业人力资源的即期创利能力。其流动性类似于固定资产,由于强调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和主观能动性,所以应将其列于“长期投资”与“固定资产”项目之间;为了反映企业用于职工的历史成本以利于进行用人决策,应将“人力资源投资”项目列于“人力资产”项目之前;为了反映人力资源的消耗程度,还应在“人力资产”项目下,列示其中所含的按当前工薪水平计算的职工剩余工作年限工薪资本化数额。

2.人力资源信息的披露。人力资源至少包括人力资本和未分配职工利润两部分。(1)人力资本的披露。应在资产负债表的“实收资本”或“股本”项目下设立“人力资本”明细项目,以反映企业拥有的劳动力投资,而传统会计报表中的“实收资本”或“股本”项目,应改为以“实收资本”或“股本”项目下的“物力资本”明细项目进行反映。(2)未分配职工利润的披露。应在资产负债表的“未分配利润”项目下设立“未分配职工利润”明细项目,以反映尚未支付给职工的利润,而传统会计报表中的“未分配利润”项目,应改为以“未分配利润”项目下的“未分配利润——投资者利润”明细项目进行反映。

至于“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未分配职工利润”与“未分配物力投资者利润”的排列顺序,应分别将“人力资本”和“未分配职工利润”列于“物力资本”和“未分配物力投资者利润”之前,这样不但能促使管理者以及其他部门重视人力资源的利用,而且也符合现行会计制度中要求企业破产时应优先偿付职工工资的规定。在企业破产清算时,人力资本应比物力资本有优先偿付权。

参考文献

[1]刘仲文.人力资源会计[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张文贤.人力资源会计制度设计[M].立信会计出版社.

[3]赵曙明.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徐纪良.现代人力资源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5]叶向峰,等.员工考核与薪酬管理[M].企业管理出版社,1999.

[6]翟文莹.试论人力资源会计的几个基本问题[J].现代财经,1999.3.

[7]张磊,陈伟.略谈人力资源会计的几个问题[J].财会月刊,1999.8.

作者简介:周春玲(1971- ),女,江苏省连云港市东辛农场财务科会计师;徐中(1966- ),男,江苏省连云港市东辛农场社会保障科高级农业经济师。

猜你喜欢
人力资源会计人力资源
让人力资源会计成为企业的“新名片”
论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基础
人力资源会计核算模式的分析比较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我国人力资源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对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的发展思考
寻找人力资源开发新路
寻找医院人力资源开发新路
人力资源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