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2009-09-01 09:03叶成香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1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内容课文

叶成香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而阅读能力是学生对阅读的内容进行梳理、取舍,综合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的能力。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在整个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几乎花去教师多半的精力,可学生的阅读能力却往往不尽如人意。怎样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根据我二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形成学生的阅读能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表明学生在学习中,兴趣起着积极的重要作用。当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时,就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去大量地阅读,从而培养并形成了他们的阅读能力。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首先要结合中学课文教学,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扩张。一方面由课本向课外读本延伸:学生先阅读课本中所确定的内容,然后阅读与此相关内容的课外读物,如学过了19世纪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写的《皇帝的新装》之后,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海的女儿》、《夜莺》等;学习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之后,可以向学生推荐《狂人日记》、《阿Q正传》、《故乡》等作品。另一方面由课本向社会延伸:在阅读课本及其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社会调查,以丰富阅读的内容。这种延伸性的阅读,不仅巩固了课内知识,而且扩大了知识面,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其次是因材施读,有针对性地推荐课外读物。由于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而读物的选择是个性的表现。学生只有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才能深入地理解读物的内容,受到读物的感染。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性格爱好和心理特点以及阅读兴趣等方面的差异,教师推荐课外读物时因人而异:喜爱文学的可多推荐一些中外名著;对理科知识感兴趣的可多推荐《十万个为什么》等科普读物;对政治、历史有兴趣的则建议他们多读一些名人传记;喜欢文学期刊的学生就推荐一些《青少年文学》、《青年文摘》、《读者》、《青少年日记》、《散文诗》、《语文报》、《小小说选刊》等等。这样学生既乐于接受,又培养了兴趣,为发挥个人的潜能打下坚实的基础,使阅读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另外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一定要恰当,要循序渐进。这样学生才能读得了,读得好,而且兴趣倍增。如果一次性向学生推荐的读物太多,就会让学生望而生畏,其结果可想而知。最后,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过程中,针对中学生年龄较小的特点,围绕读书活动经常开展以“中学生应该读什么样的书”、“给你介绍一本好书”、“我看的课外阅读”等为题的演讲表演,还有故事会、板报、专刊、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不断刺激学生阅读兴趣,使他们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的良性读书习惯得以巩固和提高。

二、加强阅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大家都知道阅读的方法很多,有朗读、默读、略读、精读、浏览等。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应及时教给学生阅读方法。首先,应让学生掌握“速读”与“精读”这两种方法,并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以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为例,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第一步,初读课文,即通读浏览:(1)先看题目,从题目中初步了解课文,特别注意“打”字。(2)通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查阅工具书。(3)谈谈初步得到的印象——课文讲的是什么,基本思想是什么。第二步,精读课文:(1)分清每一句话,并一句一句地读,读懂每一个词、句的意思,注意有些词必须放在句子中才能理解清楚,有些句必须联系上下文才能理解。(2)读完一个自然段或一层就停下来想一想,这些话概括起来是什么意思。(3)照上述方法一步一步地读下去,一层一层地想下去。(4)读完后,回过头来再想一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如鲁提辖为何拳打镇关西,镇关西做了哪些事等。“精读”时,对生字新词应圈点、勾画,关键的词句、精美的词语要摘抄,疑难之处,心有所感的地方要批注,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当然精读的部分可为重点段或精彩段,集中精力用心分析、揣摩、体验、顿悟。如该文鲁提辖人格美的表现在于他的极强的同情心,救人要救到底的责任心和细心上,而对他拳打镇西关的残暴行为应是我们坚决制止的。第三步,把握课文:

(1)据课文所讲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在段末用“‖”表示。(2)概括各段大意。(3)将各段大意串起来,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对于课外阅读也是如此,当你拿到一本书后,先浏览序言、目录、后记,然后通篇略读,确定“精读”的部分。读完之后,把整篇或一本书的内容串起来融会贯通即可。在我们这个信息时代一定要掌握“速读”和“精读”这两种阅读方法,前者可增加阅读的广度,后者则增加阅读的深度,理解前人的思想精髓。

其次,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以“导读”为主。教师首先是一个“学者”,做到“熟能通其窍,精能尽其妙”,把握正确“导”向,紧扣重难点,启迪思维,诱发联想,给方法、传技巧,鼓励学生多问,多讨论,多交流,多争论。有时,学生对文章深奥些的地方,隐含在字底的含义,他们就未必能领会,教师必须及时给学生恰当指点,切忌目标不明,字词句篇,一股脑儿往学生脑里灌,其结果是“南辕北辙”。

三、坚持正确的阅读“导”向,克服不良的阅读习惯

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对学生中出现的不良习惯和错误倾向应及时予以纠正,坚持正确的“导”向。

首先是坚持阅读无错的原则,克服急功近利的不良阅读习惯。现在有些学生作文不理想,为了考试取得好成绩,囫囵吞枣,死记硬背,参考一大堆作文选刊、大全、指导等书中的篇章和一些阅读考题类型,其结果是作文能力没提高多少,阅读兴趣却弄没了。因此,老师要鼓励学生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材料和篇章。

其次是保证阅读自由的原则,克服懒汉式的不良阅读习惯。保证学生的阅读自由,给予学生享有选择合理的时间、恰当的书籍、可行的阅读方式和自己表达阅读感受的自由,使学生在自由的阅读过程中慢慢体悟、鉴赏阅读乐趣,收获阅读的果实,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境界:“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和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而有些学生恰恰相反,总是带着休闲的心态去读书,走马观花,一目十行,既不动笔,也不动脑,过眼烟云,看完就了。这种阅读自由,天长日久,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消磨了意志。这种懒汉式的阅读习惯必须改正。

再次是坚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原则,克服偏离航向的不良阅读习惯。有些学生似乎阅读兴趣特别浓,整天埋头伏案,废寝忘食,结果学习成绩却江河日下。究其原因是偏离了阅读的正确航向,没有根据具体的文体特点阅读、体味、鉴赏。例如:阅读文学作品不去探究文学作品是怎样刻画人物,表达思想,不去欣赏作品的精美语言和新奇构思,而是一头钻进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被迷得如痴如醉,非一口气读完不成。有的学生甚至沉迷于品味极低的通俗读物,对文学作品中的精品却不感兴趣。对于这些学生,教师要及时加以指导,阅读武侠、侦破、战争、科幻、爱情等题材的作品要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使自己有正确的阅读“导”向。

最后是坚持阅读多样化的原则,克服蛮横的规定阅读任务的不良习惯。坚持阅读材料的选择、观点、表达形式等多样化,允许学生在阅读内容和方法上有较大选择的余地,不要盲目地规定阅读任务,使学生厌读,感觉到无聊。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教师经常注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挖掘学生的阅读潜力,使学生在正确的阅读航向和方法的指导下,及时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养成爱阅读、乐阅读、会阅读的良好习惯,阅读能力就一定能更上一层楼,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编 雷 艳)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内容课文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