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 寒
【摘 要】 英语课程改革在我区全面铺开已多年,但我区部分县市的部分教师作为这一次教学改革的“排头兵”还在坐井观天,口头说积极参与研究课程改革,却“穿新鞋,走老路”,造成后来者居上的落后局面。本论文分析了当前部分县市农村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期待能提高我们的英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 英语 课改 问题
英语新课程改革在我区部分县市全面铺开已三年多,部分县市作为这一次教学改革的“排头兵”实行课改也已近六年。在这次课程改革的浪潮中,部分县市的教师在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学习评价方面上的探究,虽取得不菲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教学效果与后来才进行课改的市、县相比大有“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感觉。而且这些问题在部分县市的农村中学里更为突出,现在我把平时所见所闻的“问题”罗列如下,借以说明我们离课改还有多远。
当前部分县市农村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教师的教学观还没有或没有完全转变
新课程改革提出: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但部分县市农村英语教师还没有或没有完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角色没有发生变化。笔者在与部分教师访谈中发现,有近一半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是“课本本位”,而非“学生本位”,课堂教学主要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应试。听课时发现,几乎所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有2/3的时间是在讲解知识点,教师过度侧重对单词用法的讲解而忽视词汇在语言中的实际运用,课堂上学生运用语言交际的时间很少,教师常用机械的“大合唱式”操练取代学生的真实交际。即使给时间让学生操练对话,大多数老师开展的pair work和group work(如A组问B组回答,男生问女生回答)都不具备交际意义,而仅是一种变相的机械操练,这样是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的。
那么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我认为:1.认真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标准,领会其中的玄机。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外国语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信息、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外语是门“基础学科”,它的基础性体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规则体系里。而语言是具有交际性的,脱离了交际,它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同时语言交际是以语言知识为依托的,没有扎实的语言知识基础就谈不上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训练和语言运用能力培养。而语言知识也只有通过技能训练和言语交流活动才能被理解、吸收和消化,并不断丰富和运用于交流活动中。因而,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基础知识的培养。2.教师、学校、家长与学生应从注重短期目的,即关注考试成绩,转移到以学生终身发展为培养目标上来。
二、教学手段单一,方法陈旧、呆板,满堂灌、填鸭式
新课改形势下,部分农村教师教学手段主要还是“chalk+blackboard”的形式,录音机都很少使用,更不用提用多媒体来教学。笔者做过一个调查笔录,在所调查的农村中学教师中,有90%左右的教师从未接触过多媒体。还有部分教师习惯于采用旧的教学模式,忽视课堂气氛的作用。而学生也习惯于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单向教学模式,很少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因此课堂氛围难以活跃。由于教师教学手段、方法过于机械,课堂上学生或朗读,或做题,或回答问题,或机械地操练,有些学生逐渐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在课堂上各干各的,有的发呆,甚至闲聊,导致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怎样才能改变这种局面呢?我认为:1.作为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学习用教学资源与学科整合,学会运用多媒体课件上课。2.转变师生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达到这一目标要求我们牢记:(1)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是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主人。(2)主体性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指导、辅导和点拨。(3)学校、教师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发扬教学民主。创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忽视英语听、说教学,造成大面积“哑巴”英语
笔者调研结果发现:农村中学大部分教师很少运用课堂口语教学。有的开始教学时虽用,但由于学生听不懂,影响教师的教学进度,久而久之,教师不耐烦而转用中文来教学。有的在课堂教学中虽然也进行一些口语的训练,但做得不够,学生参与不全面,教师缺乏有效组织学生全面参与的手段,学生口语水平提高缓慢。部分学生甚至连一句简单的口语都不会说。同样,听的教学也被忽视,部分教师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课堂上连听的最基本的语音语调教学都忽略,造成学生听的障碍,即使新课改的课本里有听的训练,但教师训练只是走过场,体现在听前没有对听的材料作必要的解说引导,没有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听,没有告诉学生如何捕捉有用的信息等。这是我们作为一线教师的过失。因而,我们应该深刻领会课标要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耐心地教好英语的基础知识,即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等,大面积提高学生听、说的能力。
四、教师只注重教法的研究,而忽视学生学法的研究
部分县市农村教师经过几年的课改培训与实践,对理论上的“参与式”、“任务式”、“兴趣式”等教学方式,教师能道出个子丑寅卯。但叫他们说出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没几个能说出个一二来。多年来,我们的教师只注重教法的研究,而忽视对学生学法的研究。怎样才能做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呢?我认为教师应做到:1.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制定阶段性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2.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或询问等方法进行学习;3.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促进学习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4.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功能;5.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6.大部分学生认为单词难记,我们应教会学生有效的词汇学习策略如:通过学习26个英文字母及它们相应的国际音标来学会拼读单词;在语境中学习单词,学会猜测单词词义;运用英语去思考和理解英语单词,直接在大脑中建立实物的链接;适当进行英汉词汇特点的对比,了解英汉表达的差异;掌握有效扩大英语词汇量的方法(如:利用英语构词知识),经常把已学词汇进行归类,建立自己的英语词汇系统;利用一切自己认为有效学习词汇的渠道,来提高词汇学习的效率。
五、忽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在部分县市农村中学,多数教师采取翻译法、听说法和程序化的技能训练来进行教学,其教学目标是讲授语言知识,分析语法结构,培养阅读能力。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技能有所提高,但在具体语境中却难以表达自己,跟别人沟通。更有甚者用中文式的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都是由于长期忽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的结果。我们认为,教师应多渠道努力,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外国文化,特别是英语国家文化,帮助他们提高理解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不断拓展文化视野,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做到:1.重视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语言文化素质。在农村中学一线教师的我们,平时的教学活动只是围绕考试这根“指挥棒”,忽略了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而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正是培养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2.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因为课堂教学是跨文化意识培养的主要途径,教师要通过课堂讲解渗透英语国家文化,并创造机会使学生在模拟或创设的情境中感受异国文化。3.丰富课外活动,多渠道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文化教育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课外活动是跨文化教育的很好补充。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具体的语言实践。如:关注身边的英语,让学生收集英语广告或者物品的说明书,让学生通过生活这一纽带学习英语;读一些报刊上原汁原味的文章;组织英语表演、竞赛和英语角等活动,扩大学生对中外文化的了解。
六、学生学习评价上的偏见
长期以来,大部分农村中学的教师在学生学习评价上存在着偏见,他们用“有色眼镜”来看待学生,他们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把分数的高低作为评定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怎样才能公平、公正地评价学生学习呢?我们应做到:1.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2.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3.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4.评价方式的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总之,只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有利于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就是好的英语教学法。走在课改前面的我们,虽然在课程改革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课改的要求还相差甚远,我们应该争取站在课改的浪尖上看课改,只有这样,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更好地把握课改的主旋律。
(责编 黄 晓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