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何以无“梅党”

2009-08-31 07:45陈云发
世纪 2009年4期
关键词:戏迷梅兰芳唱腔

陈云发

现在的京剧、昆剧和许多地方戏曲剧种,创作、演出都不太景气,观众也日渐减少。尽管近年来国家用重金奖励剧目及艺术家,也动用了报纸、广播、电视等公共资源媒体进行宣传炒作,但是,至今能称得上艺术精品的新创剧目却很少。这不能不说是当代艺术家的悲哀。

当年,京剧的“四大名旦”和袁雪芬等一批地方戏曲艺术家,他们并没有政府的强力支持,却创造了艺术上的辉煌,而今天的艺术家却不能,这实在不可思议。那么,老一代艺术大师为何能为戏曲发展开启一个时代呢?

以梅兰芳为例,我认为他的成功,除了个人的天赋和奋斗精神以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他周围,簇拥着一批“梅党”,这些人既不是演员,也不是他逢演必捧的“戏迷”(即现在的“粉丝”),而是为他个人创作服务的一个班子,这些人最早是从仰慕他的艺术开始,然后逐步来到梅兰芳身边,成为他创作上的“高参”、“指导”。这个班底的成员虽并不始终固定,但人数却不少,其中就有大家熟悉的齐如山、昊震修、黄秋岳、李释戡、赵叔雍、张彭春、徐兰沅、冯耿光、王少卿、王燮元等。这个群体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个人的古典文化功底深厚、艺术修养水平极高。出身世家的齐如山,祖、父两代为前清进士,17岁时入同文馆习外语,通晓德、法文,并曾出国游历,了解欧美演剧活动和剧场组织,1912年,他看了梅兰芳的演出,认为梅天赋太厚,“艺实平平”,于是便写信给梅兰芳,指出其艺术上的不足。而梅兰芳则虚心接受他的意见,并按齐如山的指点进行修正。这使齐如山大为感动。倾毕生之力参与梅兰芳的创作,当起了专职编剧,梅兰芳的许多剧目如《天女散花》、《一缕麻》、《霸王别姬》、《西施》、《洛神》、《凤还巢》、《宇宙锋》、《花木兰》等都出自齐如山之手(有的是改编)。另一“梅党”徐兰沅,精通曲牌,又曾演过戏,他后来专司操琴,1921年加入梅剧团,与梅兰芳合作长达20多年,对梅派唱腔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梅党”王少卿,也长期为梅兰芳操琴,他创制新唱腔,优美动人,富于新意,如《贵妃醉酒》中的[柳摇金]曲牌,京胡用多种把位作各种变奏,十分动人。

反观当今舞台上活跃着的一些当红名角,在他们的周围,除了围绕着一批忠实“戏迷”之外,高水平的文化人士几乎没有,有的人几排一出戏,就只听奉承话,发动一些没有耐心把戏看完的媒体记者进行炒作,听不进半句逆耳之言。有的则满足于身边聚一些“半瓶子醋”小文人,这样的班底来搞策划、写剧本、编唱腔,自然就出不了经得起反复咀嚼的好戏。现在大家都认为袁雪芬是大师级艺术家,她从事越剧改革成就巨大,而这也并不是袁雪芬一人之功,当年在她周围,可是先后汇聚了刘厚生(受周恩来派遣进雪声剧团)、韩义、南薇、吕仲、成容、陈鹏、刘如曾、幸熙、周宝财(琴师)、郑传鉴(技导)等大批高端艺术人才的,哪像现在有些越剧名角那样,身边只有“戏迷”和低水平编创人员簇拥着。看来,今天的艺术家要取得成功,身边有没有一个强势的“梅党”,实在是很重要的。

猜你喜欢
戏迷梅兰芳唱腔
张春华:为票友组建民间“戏迷之家”
一场别开生面的开放日
丁洋澜??《小戏迷》
梅兰芳以情打假
我演“七仙女”
关于秦腔须生的唱腔和舞台表演艺术
浅谈京胡在荆州花鼓戏唱腔音乐伴奏中的运用
梅兰芳以情打假
梅兰芳苦练基本功
越剧戏迷角,几代人的爱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