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元
摘要:王艮儒学思想具有平民化视野的前瞻性和独创性,在明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一席。本文从其平民生存观背景、传道对象、传道方式、政治愿景等方面剖析其传道中的平民视野。
关键词:王艮 儒学思想 传道 平民视野
王艮,号心斋,字汝止,是明代心学大师王守仁的得意门生,泰州一派开山鼻祖。王艮一直生活在社会底层,始终是劳苦群众的代言人,他站在平民视野的角度提出了著名的“百姓日用之学”,而为了使平民百姓能“与知能行”,达到致良知的境界,他把他的儒学传道主体定为了平民。王艮曾作《鳅鳝赋》。把自己比喻成鳅,把下层劳动群众比喻成鳝:
“其鳝因鳅得以转身通气,而有生意。是转鳝之身,通鳝之气,存鳝之生者,皆鳅之功也。虽然,亦鳅之乐也,非专为悯此鳝而然,亦非为望此鳝之报而然。自率其性而已耳。于是道人有感,喟然叹日:‘吾与同类并育于天地之间,得非若鳅鳝之同育于此缸乎?吾闻大丈夫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几不在兹乎?遂思整车束装,慨然有周流四方之志。”
这篇文章的主题包含了王艮为启民智、致良知、以平民为主体行道的决心和愿望。王艮儒学思想是以平民为行道主体的,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看:
1他来自于平民
王艮乃“粗野布衣”,出身盐场工人,曾因家贫而失学,并且曾代父亲服劳役。王艮的家庭和他本人都曾深受统治者的剥削压迫,这给他的思想烙上了平民要求反抗的烙印,打下了一个不可磨灭的阶级基础。
2他卫道于平民
王艮治学的特点是“发明自得,不泥传注”。王艮治学往往背反传统,能不拘守师说而重于创造。加之王艮7岁上私塾,11岁因家贫断然辍学,学识有限,后来主要靠自学,故其思想渊源并非主要来自圣经贤传,而是来自灶丁、农民、小商等下层劳动群众。王艮用其“发明自得”的“百姓日用之学”与封建主义的圣经贤传抗衡,倡导人的自然主体性,重视人的社会价值,表达了平民在沉重的封建剥削和压迫下,争取物质和精神上生存权利的强烈愿望,这也成了他平民儒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3他“如伤”平民
王艮曾说:“文王‘望道而未之见。道。如‘鲁一变至于道之道,‘视民如伤,故望天下于道也。见,如‘岂若于吾身亲见之见。当纣之乱,故卒未之见也。”意思是说,想治理好天下,就要能够“视民如伤”,即把封建统治下受苦受难的人民看成伤病员一样,不可惊扰他们。这体现了王艮具有的一种体察民情、感同身受的朴素平民情感。
4他歌颂平民
与封建统治阶级把劳动人民视为“下人”、“践人”相背,王艮与劳动人民休戚与共,深切体察到了他们之伟大,认为他们值得千歌万颂,这在王艮《咏下》这首诗中反映得比较充分:
“世人不肯居斯下,谁知下里乾坤大。万派俱从海下来,天大还包在地下。”
“下里乾坤大”是说只有社会“下”层才是最广阔生动的世界,反言之,封建社会“上”层则是狭隘、憋萎的地方,这是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蔑视。“万派具从海下来”,清楚表明世界上的一切财富都是“下”层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他以其社会实践经验,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天大还包在地下”,王艮大胆向封建伦理挑战,把“地”(劳动人民)与“天”(封建统治者)的关系颠倒过来,不是“天”大,而是“地”大,只有人民才是社会历史的真正主人。
5他乐教平民
把王艮称为近古史上的平民教育家,并无过誉之嫌。王艮不以科举文字做进身阶梯,淡然无仕之心,几次拒绝推荐,终生不入仕场,但他大多时间奔走于市井和农舍躬行讲学,以启发百姓民智,其教学活动,盛况空前。据史料记载,王艮的学生至五传弟子有名可查的有400多人,就其成分来说,主要是平民,其中有农民、樵夫、陶匠、商贩、佣工等,而这也是他平民儒学传道内容广为流传的群众基础。
王艮讲学贴近平民实际思想和社会生活,立论的出发点是为劳苦大众。《年谱》记载:“及各场官民遇难处事。皆就质于先生,先生为之经划,不爽毫发。”而王艮之所以被民众所信任,根本上还在于他的儒学传道立足于博大的平民视野上。
1传道对象的平民大众化
明中叶以来,随着商人社会伦理地位的目渐提高,儒家营垒中的有识之士亦在转变传统的伦理价值观,以顺应这种时代进步。王艮认同和继承了先秦儒家“有教无类”的平民传统,提出了两个著名教育的论点:一是“容得天下人,然后能教得天下人”;二是“人之天分有不同,论学则不必论天分一。所以,王艮教人传道“不以老幼贵贱贤愚,有志愿学者,传之”。
事实上,王艮门下占多数的是来自社会底层的农夫、樵者、陶匠、商贩等普通劳动群众。
黄宗羲在《泰州学案》中也生动地记叙了樵夫朱恕从学王艮的一段轶事:“朱恕字光信,泰州草偃场人。樵薪养母。一日过心斋讲堂,歌曰:‘离山十里,薪在家里,离山一里,薪在山里。心斋闻之,谓门弟子日:‘小子听之,道病不求耳,求则不难,不求无易。樵听心斋语,浸浸有味。於是每樵必造阶下听之。”
“愚夫俗子,不识一字之人,皆知自性自灵,自完自足,不假闻见,不烦口耳,而二千年不传之消息,一朝复明”。在这里,王艮族弟王栋想表达的意思是,孔子开创的儒学本是士农工商共同共明之学,但自秦汉以后,此学为少数经生文士所垄断,孔子儒学的平民传统反而被泯灭了。所幸王艮将其恢复过来,这是对王艮平民儒学思想意义的集中概括。
2传道内容的简易通俗化
王艮的传道对象是普通大众,在他看来,宣讲圣学,惟其简易,平民百姓才乐于接受。因此,他提出:“此至简至易之道,视天下如家常事,随时有处无歇手地,故孔子为独盛也。”力求将儒学经典通俗化,圣人之道平民化。王艮进一步说:“圣人经世只是家常事。”这就把经生文士、帝王官吏独占的“圣人之道”平民化了,这不仅能引起一些士大夫的兴趣,更在平民百姓中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王艮以平民为本位的立场是他将经典儒学改造成平民儒学的立论依据。
王艮治学也提倡“即事是学,即事是道”的简易传道,讲学多随事指点。他认为为学关键在于体道悟道,而不在于拘守经典,执着先儒之言。为此,他传道授业总是通过身边小事点拨,笃信“言教不如身教之易从也”@的传道解惑方式。王艮一生力图将经生文士的章句儒学转化为普通百姓的日用之学,激发人们对"SE道”社会的追求,这在中国儒学史乃至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不失为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变革和创新。
3为民谋祉的政治愿景
王艮曾经当了八年制盐的灶丁,自幼经历和百姓疾苦,在他心中萌发了关怀众生的信念。这使王艮一生信奉并宣扬“百姓日用即道”。其学说出发点就是“大丈夫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他出世为民的具体做法之一就是提出一系列的为民政治主张,从而缩小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缓解百姓的苦难。
王艮的第一个为民政治主张是:重视教化。省刑于民。王艮认为如果没有教化群众,而直接采取暴政苛律来镇压是残忍的,正所谓“刑所以弼教者也,故不教而杀谓之虐”。王艮在《王道论》中说:“盖刑因恶而用,恶因无教养而生。苟养之有道,教之有方,则衣食足而礼养兴,民自无恶矣。刑将安施乎?”认为民有本自然无恶,有了生活依靠才能减少恶和刑罚。
第二个为民政治主张是:务本节用,关注民生。民生是国之根本,如果民生不养,则教化无施,“然养之之道,不外乎务本节用而已”。所谓“务本”,就是要使“众皆归农”,发展生产;所谓“节用”,就是要求封建统冶阶级节省开支。只有让劳动人民安息有养,统治阶级杜绝奢靡滥费。才能缓和阶级矛盾及其他各种社会矛盾。
第三个为民政治主张是:均田均地,使民乐业。王艮早年在自己的家中均分过财产,认为“家人离,起于财产不均”,企图用均平思想解决家庭问题。在他晚年,“时安丰场灶产不均,贫者多失业,奏请摊平,几十年不决。会运佐王公、州守陈公共理其事,乃造先生谋,先生竭心经划。二公喜得策,一均之而事定,民至今乐业。他认为这种“摊平”的均分办法能满足失业贫者的要求,符合王者缔造大同社会的精神。
第四个为民政治主张是:“先德行而后文艺”。他鄙视重功名富贵者,认为“以文艺取士”的八股科举造成了很坏的社会风气,世人“皆文艺之是贵,而莫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学矣一。他认为只有那种“有德行才艺者。必见于人伦日用之间,而一乡之人无不信之者”才能真正取信于民、造福于民。这种举以德行优者为士的思想,反映了平民阶层参与政治的需求。在王艮的政治愿景中,整个社会既以道德仁义为美,又以道德仁义为教,人的精神与物质需要能和谐交汇,人与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达到了平民希望的理想状态。
王艮立足于人的自然性和本体价值,致力于在平民阶层的布道传说启蒙,代表着进步平民阶层的思想,这使他摆脱了传统儒学的束缚,在自己的理论上建立起人人都能修得儒学精髓的通道,把自古以来统治、特权文化阶层的学问播洒到了平民百姓之中,拓宽了中国儒学的世界化发展之路。同时他和他带领的泰州学派所开创的平民化的儒学丰富了儒学的内涵,更是儒学创立到历经千年后复位民本的开端。一股平民儒学思想势力在晚明之际开始崛起,其理论学说引发了后来影响深远的人文主义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