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边塞诗的成就与大西北开发

2009-08-31 06:46朱业华
文教资料 2009年19期
关键词:繁荣

朱业华

摘要:本文作者对唐代边塞诗的成就与唐代大西北开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述论,认为唐代边塞诗的繁荣,是唐代开发大西北成果的反映,边塞诗坚定了中原地区有志之士到大西北建功立业的决心与信心。

关键词:唐代边塞诗 繁荣 开发大西北

以军旅、征战等边塞生活为题材的边塞诗,最早出现于先秦时代的《诗经》。到了唐朝,边塞生活成为诗歌创作的普遍题材。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至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这50余年间的边塞诗,以刚健的笔触,描写了寥廓壮丽的边塞风光,豪迈慷慨的军戍生活,以及幽怨悲凉的征夫之恨、思妇之悲,题材多样,意境雄浑,成为历代边塞诗之冠。

将唐诗放在唐代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中进行研究,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唐诗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学者们围绕唐诗,从政治制度、军事制度、地域山川、园林别业、交通驿站、佛道宗教、艺术民俗等角度进行了全方位的文史考证和探索,还原了唐诗创作、流传、品评的生动情景和历史文化环境。本文从唐代边塞诗与大西北开发这个角度展开述论,指出唐代边塞诗的繁荣是唐代开发大西北成果的反映,边塞诗坚定了中原地区有志之士到大西北建功立业的决心与信心。

一、唐代边塞诗的繁荣是唐代开发大西北的成果之一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封建王朝之一。贞观年间。唐朝的社会经济全面恢复,有了很大发展,其时“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图固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备。又颇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人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卷194·太宗贞观七年)。到了玄宗时代。唐朝的经济更是达到了最高峰,就如杜甫《忆昔》诗中写的那样:“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诚如斯言。

在国家民族观念方面,唐王朝的统治者表现了海纳百川式的天下情怀和世界眼光。《资治通鉴》(卷193)“太宗贞观四年”记载了唐太宗一段的话:“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联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联如父母。”在这种观念和政策的指导下,唐朝统治者对大西北进行了空前的开发和建设。唐朝在关内道的灵(治今宁夏灵武西南)、庆(治今甘肃庆阳)、银(治今陕西横山东北)、夏(治今陕西靖边白城子)四州境内,共设置侨州府一百零二个,用来安置内迁的突厥、铁勒、党项、吐谷浑、粟特(昭武九姓)等族。对河陇地区的农业而言,河西走廊、湟水流域自然条件最好。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灌溉条件较好,唐朝廷在这里兴置了大量的屯田、营田,农业生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正所谓“甘州诸屯,皆因水利,浊河灌溉,良沃不待天时,四十余屯并为奥壤”。口

贞观四年(630年),唐军在西域地区平东突厥。贞观十四年(640年),李靖、侯君集率军灭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境内)。不久,在哈密地区设置伊州,在交河城设置安西都护府并留兵镇之。又在天山以南的高昌故地和天山以北的西突厥可汗浮图城故地(今新疆吉木萨尔境内)相继设置西州和庭州。三州之置,和内地完全相同。各州有州刺史及办公机构,下辖若干县。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安西都护府升级为大都护府,迁龟兹。安西都护府节制四军镇。史称“安西四镇”。安西四镇作为安西都护府的派出机构,在治理体制上仍执行前朝军政合一的形式。在治理方式上仍实行唐初以来镇抚结合的策略,设军镇驻兵防守,遣官员安辑宣抚,稳定西域社会,抚慰各族百姓。在治理力量的配置上实行汉蕃结合,四镇守军为汉蕃杂处,统兵将官亦为汉着搭配。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又于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升级为北庭大都护府,与安西大都护府分治西域南北。

经过对大西北100多年的大开发,《资治通鉴》(卷216)“唐玄宗天宝十一载”记载:“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间阎相望,桑麻翳野。”

唐代诗人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格局中看到了一个发展迅速的大西北。令人震撼的大漠冰川美景,气势磅礴的军事行动。异彩纷呈的民俗艺术,三州四镇两都护的统治格局,这一切都作为诗歌的一种创作资源呈现在诗人面前。唐代边塞诗尤其是盛唐边塞诗的雄豪风貌,正是以强大帝国蒸蒸日上的国势及其所展示的“盛唐气象”为现实依凭的。

唐代边塞诗多以实写面目出现,主要是因为许多诗人亲历了大西北的风霜雨雪,如骆宾王在《晚度天山有怀京邑》《夕次蒲类津》中写到了天山和蒲类津,如来济在《出玉关》中写到了玉门关和流沙。据学者统计,其他还有郭元振、张宣明、李白、岑参、殷济、萧沼、张谓、武涉、玄奘、慧超、卜天寿等人和佚名从军者、佚名客游者、佚名陷蕃者,留下相关诗篇102题109首。口]可以说,唐代边塞诗的繁荣正是唐代开发大西北的成果之一。

二、唐代边塞诗创作对开发大西北的贡献

唐代是一个充满了希望和进取的时代,是一个人们普遍渴求建功立业的时代。士大夫们多有为国出力、青史留名的抱负,希望有所作为,由士风而及民风,这一昂扬向上的精神成为盛唐的时代气象和社会风气。而边塞诗创作的繁荣,又对这种积极的社会心理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它不仅鼓舞了驰骋疆场的边关将士忘身报国、拼搏奋斗,而且吸引了更多的尚未走上成功之路的热血男儿跃跃欲试,心驰神往。于是,“功名只向马上取”,出塞作为一条看来简单易行而又直接痛快的人口途径,很快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正如王翰的《饮马长城窟行》所云:“长安少年无远图,一生惟羡执金吾。麒麟前殿拜天子,走马为君西击胡。胡沙猎猎扑人面,汉虏相逢不相见。遥闻攀鼓动地来,传道单于夜犹战。此时顾恩宁顾身,为君义行摧万人。壮士挥戈回白日,单于溅血染朱轮。”

又如王维《老将行》云:“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射杀中山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羡黎。”

随着民族关系的日趋和缓,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加深,汉族群众在边疆地区与少数民族一起从事生产劳动,共同开发建设边疆,边疆少数民族的酋长与汉族官员长期共事,关系十分融洽。如岑参《奉陪封大人宴》云:“幕下人无事,军中政已成。座中殊俗语,乐杂异方声。醉里东楼月,遍能照列卿。”这首诗写安西北庭节度使封长青在北庭大宴各族将帅酋长。他们虽然语言不同,习俗各异,但在美妙的乐曲声中,同饮美酒,共享明月,相互尊重,平等相处。

在民族和睦的基础上,唐王朝大力支援帮助各兄弟民族发展生产,朝廷官吏也积极鼓励边塞少数民族开发边疆,发展边疆的农业,创造富足兴旺的生活。如岑参《敦煌太守后庭歌》云:“太守到来山出泉,黄沙碛里人种田。敦煌耆旧鬓皓然,愿留太守更五年。”

在昔日的荒凉之地,太守领导各族人民开山引泉,变沙漠为绿洲,发展农业生产。经过边疆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昔日的古凉州呈现出了土沃物繁的兴旺局面,人民过上了安宁和乐的幸福生活。

总而言之,唐代边塞诗豪迈雄浑的气势格调基是以唐朝开疆拓宇、经营大西北的现实为基础的,那些现实中的伟大人物和正在进行的宏大事件又强化了诗人心中的英雄主义理想。边塞诗创作的繁荣,对渴求建功立业的人们的心理起到了促动的作用,也推动了唐代大西北的开发。

参考文献:

[1][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2]耿世民.维吾尔族古代文化和文献概论[M]坞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22.

[3]海滨.唐诗与西域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44.

猜你喜欢
繁荣
“孤岛”电影初探
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的生命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