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中药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

2009-08-28 09:09韩继仁
中国医药导报 2009年20期
关键词:临床应用不良反应中药

韩继仁

[摘要] 本文主要概述了中药不良反应的现状,了解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分析了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类型,提出了预防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 中药;不良反应;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 R28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7(b)-084-02

中药不良反应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治疗人体的疾病、改善人体的生理功能,给予正常剂量的中药或制剂所出现的任何有害且非预期的反应。

1 中药不良反应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药及其制剂的广泛应用以及人们对不良反应的重视,中药不良反应报道逐年增多,这直接关系着中药安全性的评价。据已经披露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显示:抗生素、解热镇痛药、中药已成为引发药物不良反应的“三大祸首”。据统计[1],1915~1990年国内医学期刊中报告引起中药不良反应品种460种,发生病例共2 788例,占整个同期药物不良反应的39.48%(460/1 165)。1990~1994年则增至518种,引发药物不良反应2 748例。按时间划分,20世纪50年代及其以前仅26例;60年代147例;70年代398例;80年代2 217例。据报道1994年收集到中(草)药不良反应报告4 960例,1999年则增至8 986例[2]。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中药的不良反应问题往往被忽视,因此必须改变中药安全无毒的旧观念。如何正确应用中药﹑正确看待不良反应并有效控制其发生率,对中药的国际化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不能忽视中药的不良反应,有必要切实加强并广泛提倡合理地使用中药。

近来西方国家学者提出的所谓“中草药肾病”(Chinese herbs nephropathy,CHN)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应,已引起了国内医学界人士的广泛关注,1996年波兰报道47例老年妇女服用中草药发生肾衰;1997年日本媒体也报道服用中草药发生肾衰事件。而我国的不少医药专家对国外的这些“中草药肾病”报道进行了客观分析,认为这些不良事件的发生均是不恰当的大量或长时期使用中草药导致的。如在真正的中医药人员指导下合理、恰当的应用,应当不会出现这类药物不良事件。

从上可见,中药应用的安全性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而一些毒性比较大的中药及中成药(包括注射剂)将是我们今后研究和防治不良反应的重点。

2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

2.1 中药的品种与质量

中药品种复杂,存在同名异物,同物异名,造成中药滥用、混用而中毒。如木通科木通无毒性,而马兜铃科关木通毒性较大,如混用,后者极易产生肾损害;又如广防己误以粉防己使用,过量易产生肾损害。中药同西药相比,具有化学成分复杂的特点。中药饮片品种繁多,产地加工不同,且性味功能各有所异,成药的每个品种也有不同的厂家生产的不同品牌产品,而不同的品牌产品在质量疗效方面也时常参差不齐,甚至相差甚远。在一个疗程内尽量选用同一厂家同一批号的药品。

2.2 剂量和疗程

这是产生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剂量不同,功效各异,如番泻叶小剂量可引起缓下作用,大剂量则峻下[3]。药物的药性在一定条件下可由量变导致质变。此外,长期使用会使体内药物蓄积过多而中毒。又如牛黄解毒片是一种临床常用的中成药,长期服用,致成瘾性[4]。

2.3 药物相互作用

2.3.1 中西药联用近年来,中西药配伍在一起制成的中成药使用,中西药联用现象已较为普遍,而中西药间不良相互作用也愈加严重。一些含有机酸的中药如山楂、乌梅、生脉散、五味子丸、保和丸等药物不宜与磺胺类西药合用,因这些药物可酸化尿液,使磺胺类药的溶解度降低,致使尿中有结晶析出,临床表现为引起泌尿道损伤或出血;含钾的中药如夏枯草、白茅根与安体舒通、氨苯喋啶合用时,易产生高血钾。据报道清开灵注射液与丁胺卡那霉素及维生素B6配伍产生沉淀,用后局部组织发炎引起过敏,严重时对患者心、肝、肾造成损害[5]。

2.3.2 配伍不当辨证论治是中药的精髓,若医者对患者的病因、病机等不清,对中药性能不清,不能对证用药或选药谴方不合理,忽视用药禁忌而出现中药不良反应。

2.4 个体差异

不同的人对药物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有些超敏体质的人容易发生药物过敏;婴幼儿的肝功能、肾功能、中枢神经系统等发育尚未完善,因此对药物的处理功能不如成年人,容易产生不良反应;老年人肾功能下降,肾血流量减少,影响体内药物的排泄,而肝药酶活性降低,使血中药物浓度增高或消除延缓,再者老年人有多发疾病和营养欠佳倾向,用药品种较多导致不良反应率增高;对于孕期妇女,慎用中药,以防引起对胎儿的致畸或流产等不测;另外,乳母用药也要注意。 2.5 自我药疗

随着OTC事业的蓬勃发展,自我医疗的人群增多,中药一向被人们认为是安全的药物,OTC中成药更可以放心使用,但OTC中成药同样存在不良反应,只是相对较轻。如对牛黄解毒片的不良反应的临床进行统计,结果有尿血、成瘾、疱性药疹并肝功损害、急性胃黏膜病变、过敏性休克等不良反应发生。因此,消费者在自我药疗购买OTC中成药时,要详细阅读说明书,对药品进行全面的了解,做到正确用药,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2.6 改变给药途径

随着中药剂型的改进,中药注射剂日见增多,这对提高疗效,缩短起效时间,加速中药化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因一部分中药的有效物质并未完全清楚,对药物成分的各种性质,体内代谢过程,量效关系,产品质量,稳定性等研究工作的滞后,临床使用注射剂时难免有毒副作用或过敏反应发生。有报道[6],对355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前5位是双黄连粉针、清开灵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参麦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主要原因是中药注射剂中含有蛋白、淀粉、鞣质、色素、黏液、树脂、挥发油等成分,一旦入血,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组织,当再次接触抗体即发生过敏反应;中药注射液中加入助溶剂、增溶剂等添加剂,这些都是产生热源物质和致敏物质的重要因素。

3 中药不良反应的类型

3.1 过敏性反应

这是中药最常见的一种反应,最快出现在用药后20 s,最慢3周,以过敏反应出现最快。而过敏反应的发生与个体差异有关,不同个体由于遗传基因、体内代谢、免疫系统的差异对药物的反应也不同。

3.2 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是过敏反应中对机体危害最大的,一般3~4 min内出现。有报道[7]穿琥宁导致过敏性休克,严重者出现呼吸停止,抢救无效死亡[8]。

3.3 肝损害

用药后引起肝损害,转氨酶升高。有文献报道[8],中药致肝损害76例的,引起肝损害的主要中成药有壮骨关节丸、感冒通、雷公藤片、消银片等。

3.4肾损害

主要表现在对肾脏的损害。这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热点。1986~1996年,中药致肾损害达252例,死亡80例,如感冒通、雷公藤片、斑蝥引起肾损害等均有文献报道。1981~1999年国内期刊收集以感冒通所致不良反应752例,主要表现为血尿,且儿童占多数[9]。

3.5 其他

文献还报道对心脏、血液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

4 中药不良反应的预防

4.1 重视药材的质量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中药材的采集、加工炮制、储藏等方面均有明确规定与要求,对那些功能、主治尚不明确的中草药,特别是代用品应严格控制使用。

4.2 坚持辨证论治

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用于防病、治病的药物。组方应注意用量和配伍禁忌,特别是婴幼儿、老年人、孕妇以及原有脏器功能不良的患者,更应坚持因人而异、个体化原则,才能达到有益无害的目的。

4.3 加强中成药的药学研究

运用现代化技术,提高中药制剂水平,加强对中成药化学成分的研究,特别是对中药注射剂的研究,加速制定国家统一的生产规范,使中药注射剂有标可循,提高制剂的纯度,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4.4 加强中药毒性的研究

我国对中药毒性的认识是有限的。尤其是有些现代中药制剂制备不同于传统制剂,毒性大小也必然不同。如青蒿素历代文献均无妊娠禁忌的记载,但研究中发现,青蒿素对多种动物均能引起严重的生殖毒性。因此,我们不能拘泥于文献记载,而应对常用中药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加强中药毒理学基础的研究,为其安全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4.5 建立健全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制度

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只有建立完善的不良反应检测体系和逐级申报、管理的分析系统,加强对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和监护,才能有效解决。利用各种预防、诊断和分析手段,充分调动中医药人员和患者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识别和防卫能力。做到事前防卫、事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做决策分析,使中药的不良反应降到最低限度。

在中国医药学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独特的中医药理论体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精髓;辨证论治是临床的精华。如果能够科学地掌握这个精髓,合理地使用中药,是完全可以避免、减少、降低中药的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的。

[参考文献]

[1]杜东升.我国1915~1990年中药不良反应概括[J].中药杂志,1992,17(7):435-438.

[2]郭世民.试论中药不良反应的现状与预防[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6,17(5):58-60.

[3]李钟.几种常用补益中药的不良反应[J].湖南中医药导报,1997,3(1):47-48.

[4]刘金祥.牛黄解毒片成瘾一例[J].中国药学杂志,1991,11(11):516.

[5]高志瑞,韩冬.中药制剂注射剂的不良反应[J].中国新医药,2003,2(7):62-64.

[6] 李丽,刘日升. 355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中国药业,2004,13(3):61-62.

[7]张晓辉,郄增新,廖靖龙.清开灵注射液过敏致死亡2例[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1,21(5):319.

[8]郭丽珠.中成药致肝损害76例临床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6):88.

[9]冯克玉.中药不良反应概述[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3,16(5):315-319.

(收稿日期:2009-02-20)

猜你喜欢
临床应用不良反应中药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中药贴敷治疗足跟痛
综合护理干预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应用效果分析
浅析涌泉穴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紫杉醇脂质体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分析
渭南地区道地药材沙苑子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