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永顺
在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进行视、听、想等多种方式的形象化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感官方面的不足,使一些抽象、难懂的内容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取得了传统教学方法无法取得的效果。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结合小学数学学科和小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优化小学教学课堂教学。显示出了传统教学中不可比拟的优势。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讲为主,辅以卡片、黑板、模型、挂图、板书和实物等,以静态形象为主,学生在学习中会感到单调、枯燥。计算机走进课堂后,发挥出了现代教学的优势,它用生动的画面、直观的动态演示,极大地吸引了学生,把学生带进一个个崭新的情景境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条件。
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学生要先弄清直线、线段和射线这三个概念。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它们各自的特点、相互联系和区别,教师首先在屏幕上显示一条黑色直线并向两边延长,使学生认识“直线是无限长的,没有端点”;随着课件的播放,直线上出现两个红点,两点之间一段变为红色并移下,使学生认识“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叫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是有限长的”;接下来,屏幕再显示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一条射线,并显示手电筒和太阳发射光线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射线是无限长的,从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通过这样的演示,避免了教师枯燥乏味的讲解,以境生情、孕伏新知、分散难点。课件的演示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启动了学生的思维系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主观上产生了对新知识的追求动力。
适时运用,促进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因此,教学中的重点应放在围绕教学重点,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中只要注意利用多媒体教学,把握准时机,便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1.概念教学中: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的难点之一是关于概念定义的教学,学生对于数学中出现的抽象的概念、定义不能真正理解和学会应用,而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例如,教学“同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这一定义时,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只能让学生动手用尺子测量三角形的底和高的长度,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就能通过“平移”的教学手段来引起学生注意,把两个三角形的底完全重合,两条高也完全重合,使学生在观察、思考中自己得出“同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这一定义。学生借助具体事物的直观形象进行思维,从而理解和掌握数学的概念和定义。
2.空间观念的形成:小学几何图形的教学中,特别是立体几何图形的教学,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而空间观念的形成,极利于多媒体的使用。例如“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教材虽然提供了“割拼实验法”,但难以具体操作,并且很多学生对这一公式的推导持半信半疑的态度。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播放,可以将一个圆柱体沿着它的高切割成16等份的扇形,再把这些扇形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再将圆柱体切割成32等份的扇形,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随着等分份数的增加,把学生理解的难点——近似的长方体的长由曲线变成直线的过程呈现出来,从而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知材料,为大胆合理地想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3.导入的时机: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形象直观生动,但必须注意适时导入,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如果上课开始教师就直接把长方体表面积展开之后的平面图形展示在屏幕上,那么,这就让多媒体过早地介入课堂了,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充分感知、触摸、猜想、动手拆开长方体之后,再利用多媒体演示。这样,适时导入计算机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把多媒体用在掌握知识的刀刃上,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动态利用,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计算机的演示作用,变静为动,突破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和认识技能。如学习“角的认识”时,显示屏上先出现一个闪烁的亮点,然后再从这一点引出两条射线,通过演示让学生认识到: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变静为动,有效地解决了数学课堂教学的重点。又如,教学“圆锥体的高”,教师运用电脑动态演示圆锥体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直观、省时,再通过外移,有效地突出圆锥的高和母线。通过演示圆柱与圆锥中底面和高的动态重合,使学生轻松地掌握等底等高的概念,为圆锥体积的学习打下基础。
总之,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只是一种新的模式,它确实有传统教学手段所不可替代的优势,同时它也存在着局限性。只有把多媒体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使用,才能取长补短,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