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中职电子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

2009-08-28 09:09谢伍斯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表扬成功激发

谢伍斯

【摘 要】 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使之具有一技之长。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好,普遍存在厌学现象。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决定因素。这就要求中职电子专业的教师要利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具体的方法有很多,如:应用好表扬的艺术,不断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设置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利用幽默的语言,注重实验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技能等等。

【关键词】 兴趣 激发 表扬 成功 实验 情境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和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趋近或认识的倾向,是推动学习的最有效的内部动力。学生对某一知识是否乐学,是否学得好,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对该知识产生兴趣。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在整个认知活动中保持兴奋,促使学生寻求知识、学习知识、钻研问题、探索奥秘。古今中外的很多名人都十分重视兴趣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中产生的”。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这句话可看出,孔子十分重视学习兴趣,认为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习兴趣与学习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当学生对某门学科或某项技能产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力求掌握该学科知识的需要,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自觉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采取积极主动的行动,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而学习效率的提高又会加深对该学科的兴趣。

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升学考试中属于成绩偏差的群体,他们是经过多道关口筛选下来最后才进入中职校园,由于以前学业上的反复失败,和早期的很多不成功的学习经历,再加上家庭以至整个社会对中职学校的认识不够准确,致使很多中职学校的学生内心深处存在着深深的自卑感,学习缺乏信心,学习上消极应付,不求上进。有的上课不专心,身在课堂心在外,甚至有的趴在课桌上睡觉,有的即使能坐在课堂上学习,但由于基础较差,跟不上进度,学习中的问题也越积越多,成功的体验也越来越少,学习兴趣逐渐减弱。让这样的学生去学习高深的电子理论、概念,会产生枯燥、乏味感,专业对他们失去吸引力,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技能教学中愉快学习,够掌握一技之长,这一直困扰着中职学校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本文从下面几点来谈谈中职电子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适时表扬、体验成功

著名的特级教师王兰说:“不是聪明的孩子常受表扬,而是表扬会使孩子更聪明。”虽然中职学生的学习成绩相对不好,但应充分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价值,他们是个性化的主体,作为教师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个性特点,扬其所长,补其所短,努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运用好表扬的艺术。当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时,教师要给予积极的评价,进行适当的表扬,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很好的满足,同时再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调动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所学的内容,激发其学习兴趣。

教学中,教师对传授的知识应精心准备,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传授的内容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提出的要求,有一定的难度,但这个难度又不是不可逾越的,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经过努力,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电工技能训练》课中的“导线的连接”是比较基础的,学生只要乐意动手就一定能完成好。教师在教学中可先讲解、示范,接着让学生按规范进行操作,要求学生把完成的“作品”交给老师检查。当学生上交后,教师要注意适时表扬。如:“嗯,第一次做就完成得不错,挺漂亮的。”,“不错不错,完成得不错。”教师的肯定可使学生产生更大的动力,表扬后教师还要及时指出其不足之处,让他们再改进,鼓励他们说,“你的下一个作品在你的进一步努力下一定会完成得更好,老师相信你”。学生的第二个“作品”上交后,教师要有肯定的评价,肯定他完成得比前一个好,让学生再一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再根据其不足之处提出整改意见,鼓励学生接着努力,按规范操作。这样学生每完成一个“作品”就受到一次鼓励,就体验到一次成功的喜悦。他们不断地体验成功,又不断得到表扬,当然他们的兴致就非常高,学习的兴趣也就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二、重视实验的作用

技能培养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熟练的技术操作者,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中职学校的学生虽然文化基础较差,但他们在技能操作上却不愿落后,从学生反映来看,他们更希望动手,不喜欢理论。他们学习基本知识时,常觉得枯燥乏味的,但是让他们自己动手的话,兴趣就大多了。我们知道学习电子方面的知识关键在于多动手,许多理论上不懂的东西,在动手过程中都会慢慢被理解、消化。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实验。”电子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实验教学为基础,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掌握技能,把电子基础理论教学溶入趣味性实验中。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参的安排,由学生自己动手,发挥其主动性,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器材、设计实验,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和独立地思考,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实验否定错误的假设或修正不完善的猜想,从而使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信心。这样上课,让教师和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人人动手实验、人人在实验中提高、人人在实验中获得成功、人人在成功中得到创新。

教学时,教师可采用“课堂演示——现象观察——学生研讨——归纳结论”的教学方式,教学中通过加强演示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地开动脑筋,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的知识和结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例如:《电工基础》课在“自感现象”一节中,自感是比较抽象的、不好理解的。教师可先安排两个演示实验,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往往由实验现象而产生一系列的疑惑,针对学生的疑惑,教师适时引入话题:为什么电路闭合时,和电感串联的白炽灯只能慢慢地亮亮起来而不是迅速亮呢?而电路断开后白炽灯是先突然发出很强的亮光后才逐渐熄灭呢?学生所看到的现象是有趣的,且这一现象和自己所知道的有很大的出入,学生为了知道原因就会不自觉地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地融入你所创设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从而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效率比单纯讲高得多,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所掌握来的知识也不容易遗忘。

三、创设情境,新颖教学

课堂心理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构建良好的心理环境对学生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它能有效地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知识真正的构建者。有了良好的心理环境,才能形成一个活跃、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使学生心理得到健康发展。知识学习中总有一些枯燥无味,很难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在传授这些知识时,教师应用新颖的方法、幽默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地把枯燥乏味的东西变为津津有味的东西。把这些困难的问题通过教师富有艺术的讲授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乐学好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创造教学情景,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工夫。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疑就是有问题,而问题和兴趣从来就是相辅相成的,兴趣引导发现问题,问题可以激发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抓住教学重点,提出新颖且具有吸引力的问题,创设诱人的学习情境,学生定会产生急于求解的心情,从而激发其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教师提的问题或所设置的情境要着眼“发展”,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新鲜好奇上,应全面提出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在重视实验的基础上,层层深入,灵活地设置问题情境和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如:《电工基础》中“电磁感应现象”一节,开始教师设疑:既然电能产生磁场,那么磁能生电吗?接着进行实验演示,指导学生观察。教师一环扣一环地提出问题:

(1)实验观察到灵敏电流计G指针偏转,表明了什么?

(2)磁铁插入线圈内,线圈中存在什么特殊物质?

(3)磁铁插入线圈中不动,线圈中也有磁通量,为什么不产生电流?

(4)线圈回路中产生电流的原因究竟是磁铁和线圈的相对运动,还是线圈内磁通量的变化呢?

教师将有关材料分成若干个有机组成部分,灵活地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授课时把整体性较强的内容分割成几个并列的或递进的小问题来提问。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范围太大,学生不容易完整回答,教师可以采用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分割式提问,把一个个小问题解决了,整个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教学中注意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专业实训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只有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使学生具有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从而较轻松地学得一技之长。除了以上所提到的几种方法外,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利用多媒体、动画、挂图等教学手段;可组织学生下企业参观、进行社会调查等。

参考文献:

1.周绍敏 主编 《电工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

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电工技能训练》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3.赵国忠 主编 《教师最需要什么》 江苏人民出版社

4.周小山 主编 《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 北京大学出版社

(责编 易志毅 )

猜你喜欢
表扬成功激发
谈中学生的人生成功
材料作文模拟题集锦(三)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妙用“表扬”和“忽视”
告诉孩子并非“成功”才是幸福
激发中职学校旅游酒店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探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
培养想象力,让语文课堂“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