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笑颖 等
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重要的数学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的确,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反思,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学习过程。这过程是学生发现新知识的源泉,是训练学生思维、优化思维品质的好方法。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但对某些知识能知其然,而后更知其所以然。前不久我作为参赛者参加了“全国第十届小学数学优质课竞赛”。在预备会上有幸聆听了名师刘清姝的数学示范课,颇受启发。刘老师在课堂上“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反思,促使学生真正成为自觉投入且积极建构的学习活动中的主体”。
[片段]
师:同学们这么快就能记住12个月的天数,真不简单。为了奖励你们,老师带你们玩个游戏好不好?
生:好。(异口同声)
师:这个游戏叫“我要站起来”。由刘老师来说月份数,是大月的男同学站起来,是小月的小姑娘们站起来。
师:二月。
(有一小部分女生站起来,还有一部分女同学犹豫不决。)
师:你为什么站起来?(采访一名站起来的女生)
生二月是小月。
师:小月有多少天?
生:30天。
师:那你还站吗?
(同学们无语,女生一个一个坐下了。)
生,老师,二月它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因为大月里没有2月,小月里也没有2月,所以我就坐下了。
在追问中引导学生反思,让学生暴露真实思维。
[赏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教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然而。在我们的课堂中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面对一些难题,教师急不可耐,等不得学生思考马上抢过话题进行解释:当学生说出错误的答案后,教师不置可否……而在刘老师的课堂上,面对学生的错误之处,他及时把握“课堂生成”的资源,把学生的“错误”当做宝贵的教学资源,恰当处理,灵活应对,甚至老师故意把学生往“错误”上引,老师连续抛出几个问题:“你为什么站起来?那你还站吗……”老师正是通过这样的频额追问,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阐述自己的想法,而且。表述的过程也必然会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反省。通过追问,更好地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数学思维活动,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潜能。
责任编辑:包韬略
公开课应少些华丽和空泛
鲍晓红
现在的公开课教学大多追求形式,教师往往使出浑身解数创设情境、实践操作、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得兴味盎然,学生的参与热情被调动得淋漓尽致,这似乎说明数学课程标准理念已经落到实处了。但形式的背后露出浮华,折射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华丽情境少一些,实质问题应多一些
在数学教学中,好的问题情境能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发求知欲,唤起好奇心,使看似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富有吸引力,让数学课堂充满诗意。因此,情境创设已经成为当前数学教师煞费苦心的一件事,他们往往为了突出“新、奇、趣”,挖空心思创设华丽的情境,然而结果却引发了不少问题。以“倒数的认识”教学为例:
师:(出示汉字吞、呆)你知道这些汉字的部首调换位置后各是什么字?
生1:“吞”字上下部首调换应是“吴”字。
生2:“呆”字调换部首是“杏”字。
师:下面老师可要出一些比较难的题目,你们敢挑战吗?请把我说的句子倒过来念。
师:“客上天然居”!
生:“居然天上客”!
师:在我们的数学中也有这种有趣的现象,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倒数。
对于这个情境导入我想可以用“华丽”来形容,教师挖掘语文中的教学资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知倒数这一概念。但这是否就是一个好的情境?它蕴涵了多少数学问题,激发了学生多少数学思考?在听这环节时我听到边上同桌在窃窃私语:那么“6”的倒数可写成“9”,“3.27”的倒数可写成“7.23。”我听到这里无语了,在笔记上写上:创设的情境有趣,但这样的情境是“华而不实”的。
二、空泛提问少一些,思维交流应多一些
“思维从问题开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设置科学的问题可使师生思想认识产生共鸣,更重要的是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堂提问不能成为公开课的一种装饰。下面是我记录的“1亿有多大”教学片段: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亿”,你们能想象出1亿有多大吗?
生1:我猜想1亿栋楼房摞起来可以冲到月球上去。
师:你的想法真奇特!但是1亿栋楼房能摞起来吗?
生2:我猜想1亿张纸摞起来大约有姚明那么高吧!
师:比姚明要高多了!
生2:我想我指甲里约有1亿个细菌吧?
师:同学们,你们的猜测很大胆,到底谁猜得比较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1亿有多大”。
听到这里,我在听课记录上写下这样一段话:这位教师提的问题过于空泛。我们看到的是学生瞎猜,而没有数学思考。提问用去的时间花得太多,更严重的是造成一些原本善于思考的学生受其影响也随口说说、不着边际,实不可取。
责任编辑:包韬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