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格作文的理论基础

2009-08-27 07:06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09年8期
关键词:对象化整体要素

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无用的,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至少可能会走好多的弯路。作文是一种在大脑这个“黑匣子”里运作的行为,与心理学、生理学、思维学、脑科学等诸多的科学有天然的联系,研究作文,研究作文教学,如果没有这些学科理论的参与,而孤军奋战,一定走不出一条宽敞的大路。汲取诸学科的营养来滋养作文这棵树苗,是作文教学走出困局,走向辉煌的必然之举。

(文晋)

写作是人的复杂的主观和客观交融的言语实践活动,一种科学的实践必须有科学的理论支撑,“仿格作文”教学理论涉及心理学、文艺美学、语言学、语文教学的许多方面,因为要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又和系统论等创新理论相联系。

一、“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形理论”研究成果对写作教学的启示

心理学中,感觉、知觉和思维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心理过程,我们可以用来解说写作过程。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我们可以解释成对个别的写作技巧的认识;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反映,我们可以解释成对文章写作的整体情境的把握;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我们可以解释为写作者对写作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写作积淀,可以不通过对具体事物写作技巧或模仿文章的感知,直接在大脑中进行文章创作;直觉是一种人们没有意识到的对信息的加工活动,是在潜意识中酝酿问题然后与显意识突然沟通,于是一下子得到了问题的答案,我们可以解释为写作者对于突然出现在面前的关于写作的事物、现象、问题及其关系的一种迅速识别、敏锐而深入洞察,直接的本质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直接呈现出语言作品的过程。

在格式塔心理学家看来,知觉到的东西要大于眼睛见到的东西(感觉的东西,笔者注);任何一种经验的现象,其中的每一成分都牵连到其他成分,每一成分之所以有其特性,是因为它与其他部分具有关系。由此构成的整体,并不决定于其个别的元素,而局部过程却取决于整体的内在特性。完整的现象具有它本身的完整特性,它既不能分解为简单的元素,它的特性又不包含于元素之内。在这里,“写作文”的能力是人的思维达到知觉层次(对事物整体的认识)的能力(有的写作高手达到了直觉的层次),而我们的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大多数处在“感觉层次”(对事物个别部分的认识)上。写作教学必须给学生提供训练语言知觉能力的平台,“仿格作文”提供的一篇篇、一个个专题的文章就能搭建这个平台。这里说的“构成的整体”、“整体的内在特性”,就是我们的课题中的“格”,即蕴含着审美意蕴和哲思才情的文章,也就是为写作提供的模仿的蓝本,教师的写作教学必须在学生的“知觉层次”上做文章。阿恩海姆告诉我们:“创造性思维在任何一个认识领域都是知觉思维。”孤立的写作技巧只是一个个“感觉层次”的东西,是“经验的现象”,是“简单的元素”。写作教学最需要的是达到“知觉层次”的“格”,进而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而不是一个个孤零零的写作技巧。写作思维的形成才是写作能力形成的标志。

格式塔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著名实验:将香蕉挂在房顶上,猴子是无法找到梯子去摘香蕉的。猴子只有在梯子、香蕉都在视野内的情境中,才能做出判断,用梯子爬上去取香蕉。孙建军教授在著作《写作思维导论》中说:“语言文字形式成为完形思维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在完形思维过程中,思维由原来的‘万涂竟萌状态渐趋统一,实现序化,语言文字形式就是实现统一序化的工具。语言文字形式具有无限组合能力,在写作完形思维阶段,语言形式组合方式不同,就形成了不同风格的作品。”

我认为:构成的“整体情境”和“语言文字形式”就是“仿格作文”的“格”,即蕴含着审美意蕴和哲思才情的文章,“香蕉、梯子”的单个的要素就是一个个写作技巧,而教师的写作教学只有为学生呈现各个写作要素融汇的“整体情境”,学生才能在写作中整合各种写作要素顺利而快速地作文,这个“整体情境”只能由“仿格作文”中的“格”来提供。

二、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和斯多葛派语言哲学对写作教学的启示

波普尔将物理世界称为世界1,将精神世界状态称为世界2,将人类精神产物的世界称为世界3。语言属于世界3,而且是世界3唯一特有的。斯多葛派语言哲学也说:人类语言属于所有这三个世界。就语言由物理世界和物理符号组成这一点来说,它属于第一世界(外界事物,作文的素材,笔者注);就它表现一种主观或心理状态而言,它属于第二世界(写作者的主观想法和创作冲动,笔者注);就语言包括信息而言,就其陈述或描写事情或者传达别人可以接受的任何具有意义的口信,或者同意或反对别人的意见而言,它又属于第三世界(成形的语言作品,笔者注)。以上理论我们可以看到,“语言作品”(仿写作文之“格”)是属于三个世界的东西,是学生写作最好的参照物。从实践的角度讲,人类有三种实践方式。第一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象化成果是工具,它造就了人的“工具智慧”,这是工具实践;第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对象化成果是社会,它造就了人的精神智慧,心理学表现为情意,因此叫“情意智慧”;第三种是人和语言之间的关系,是“符号实践”,形成人的“语言智慧”。文章是言语作品,是人进行言语实践活动的书面积累,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语言智慧,或者说,写作需要的语言、题材、技巧、文体等因素都包含在一篇篇内涵丰富的作品之中。阅读优秀的语言作品,既可以获得写作素材,又可以启发人的写作情思,更重要的是可以获得文章的语言形式和格式。这就是“仿格作文”所“仿”之“格”的优势所在。

三、马克思关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理论和实践理论对写作教学的启示

海德格尔把语言看作“存在的家”;同样,马克思也把语言看作“思维本身的要素”和“思想的生命表现的要素”这种要素就是“感性的自然界”。语言是人,是一种对象化的存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作品,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成果的浓缩和结晶。人的生命成果都表现在语言上,也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存在。

马克思还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章美是文章作者按照美的规律、美的理想、美的标准而进行的自由创造,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体现。好的文章,不论内容形式,还是语言技巧,必然体现了人类的审美规律。写作者只有具备了审美意蕴以及对文章美的把握能力,才能写出蕴含着文章美的好文章。这个“美的对象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和美的文章作品模仿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只有长期阅读研磨大量蕴含文章美的文章,才能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也只有具有了审美能力,才能将这种能力转化为美的语言作品。激发和提高学生文章审美能力的因素只有蕴含“文章美”的文章作品。那些认为语言作品之外的美的形式如音乐、舞蹈、美景,都可以促使学生写出优秀文章的说法是错误的,这些美的东西可以让人感动,但写出美的文章必须经过“语言智慧”这个关口,必须用美的“语言形式”盛装这些“美的内容”和“美的感动”,而处于写作初级阶段的中学生的最大写作难题就是如何“写”。“仿格作文”的“格”就是蕴含着“文章美”的语言作品,通过对“格”的模仿,就可以写出蕴含“文章美”的作品。

另外,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一种主体人的“感性活动”、“客观活动”、“现实活动”。这就是说,实践活动是凭借感官可以真实感觉得到客观过程。列宁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毛泽东也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李海林在《言语教学论》中说:“符号实践课,主要是语文课,主要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而“仿格作文”就是将写作教学放在大量的言语实践的基础上,可以这样说,“仿格作文”没有一步离开过实实在在的言语实践。

四、皮亚杰和“维列鲁学派”的建构主义理论

皮亚杰认为个体之所以能对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就在于个体具有能够同化这种刺激的某种图式。图式最初来自于先天的遗传,一经与外界接触,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就不断变化、丰富和发展起来。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构成新的水平。同化就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丰富和加强主体的动作。顺应就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个体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与适应。

前苏联“维列鲁学派”则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活动是在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借助于中介工具——语言和符号实现认识的。人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心理活动形式,首先是作为外部形式的活动而形成的,以后才“内化”,转为内部活动,才能在头脑里“默默进行”。

这些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人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每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人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异。所以,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即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建构主义者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

“仿格作文”的操作流程是这样的,以老师和学生精心选定的模仿文本为先导,然后教师下水写作,学生在课堂上接受老师写作指导,然后学生写作,再进行讲评。这样的写作教学过程都围绕着“一个写作专题”进行,可以说这个专题的文章不断地形成“语言图式”,不断“同化”“顺应”“内化”,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仿格作文”正是用文本摇动学生的写作心灵,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提供写作指导帮助入手,遵循入格、定格、出格的教育科学规律,促使学生自己主动地“建构”自己头脑和心灵中的语言图式,形成稳定的写作能力。

五、系统论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他用亚里士多德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名言来说明系统的整体性,反对那种认为要素性能好,整体性能一定好,以局部说明整体的机械论的观点。同时认为,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正像人手在人体中它是劳动的器官,一旦将手从人体中砍下来,那时它将不再是劳动的器官了一样。

“仿格作文”建立一整套自己的教学模式,这符合系统论的观点,“仿格作文”教学的效果必须在一个属于“仿格作文”的系统中才能呈现其优秀的价值,而那种只运用其中的某个环节如下水作文的做法,是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

猜你喜欢
对象化整体要素
对象化的思想:人类生活中的信息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非对象化”及其人本价值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论对象化及人之存在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