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生态思想与跨文化比较

2009-08-25 09:37魏春艳李天道
消费导刊 2009年14期
关键词:求同存异

魏春艳 李天道

[摘 要]道家生态美学思想,主张 “阴阳相生”、“有无相生”,可以给我们今天进行跨文化比较一种学理上的启迪,即我们必须既要承认异质文化的并存更要推崇异质文化的理解、交融与汇通,主张不同文化的比较和交流,强调文化的相互沟通与互相促进。

[关键词]道家生态思想 阴阳相生 有无相生 跨文化比较 求同存异

作者简介:魏春艳: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教师;李天道,四川省彭州市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跨文化比较必须对文化生态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加以考察,通过对中西文化生态作寻根探源的了解和体验,才可能使我们在比较研究中避免误解。我们知道,文学作品的文本实际上是一种文化载体。文化必须通过载体才能存在,不表现为载体,则文化就不会成其为文化,而只能是一种自然的、经验的、心理的东西。实际上也可以说,语言破碎处,文化不复存。每个大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稳定持久的文化生态结构。这种各具特色的文化生态结构是通过长期的历史过程沉淀下来的,影响着作者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并最终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决定着文学作品的差异性,并形成其民族文化特色。因此,要使文学比较研究深化,就必须立足文化传统,并努力同文化生态各个方面建立横向联系,结合传统文化意识的各种具体形态发生初始阶段的内外因作用、起源机制,对中西文艺美学中关于创作经验的现象描述进行动态的、实践性的与历史的、共时性的综合考察,打破过去研究的框架,扩大研究领域,改变旧观念,调整研究方法。

从其实质来看,文化寻根探源的最终目的还是求得一种文化生态的认同。因为文化生态认同也就是对文化的原初根基或民族和地域意义的揭示。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寻根探源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异质文化的互相理解、互相汇通、互相生存和互相发展。

文化的互相理解,首先是通过文化生态平衡来实现的。不同文化间的生态平衡必须要有共同的话题。而属于不同文化体系中的异质文化间的共同话题是极为丰富的,尽管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民族,不同民族间千差万别,但从客观上看,各民族间总会有构成“人类”这一概念的许多共同之外。仅就文学领域来看,就因为人类具有大体相同的生存形态,都有相同的体验形式,而这一切必定会在以关注人类生命与体验的文学中表现出来,并由此而使其具有许多相通与共同的层面,如“入世出世”、“思亲怀乡”、“时空恐惧”、“死亡意识”、“生态环境”、“乌托邦现象”等等,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会遵从自己所亲身经历的不同文化生活,以及其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对这些问题作出不同的回答。这些回答既包含有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又同时受到当代人和当代语境的选择与解释。因此,只有通过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比较,通过文化生态平衡以加深彼此的理解与认同,从而促使双方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老子生态美学思想中得到一些学理上的支持。可以说,老子就主张通过交流与沟通的文化生态平衡中以求得发展。在老子看来,“万物负阴而抱阳”,既对立又统一,处于互生、共生之中。老子认为,世界上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对立”关系,如有无、前后、大小、高下、难易、进退、生死、古今、智愚、巧拙、美丑、正反、长短、敝新、善恶、强弱、刚柔、兴废、与夺、胜败、利害、损益、阴阳、盈虚、荣辱、贵贱、吉凶、祸福、静躁、华实、张歙、明昧、曲全、枉直、雌雄等等,其范围包括宇宙天地、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老子又指出,事物之间的这些“对立”生态关系,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在其对立中还包含着相互平等、相互对应、相互贯通和相互交融的成分与机遇。有与无是相互生成的,没有“有”,也就没有“无”,难和易相因而成,长和短相互对立而存在,高与下相倾而立,音和声相和而歌成,前后相互随顺。在老子看来,这种“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相随”的互对互应、相辅相成,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的生态现象是永远存在的,是事物的根本特性。因此,我们在看待宇宙间的这种“对立”关系时,决不能将之绝对化。

事物之间所以存在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生态关系,在老子看来,这是因为双方之间存在着一种中介,有一由此达彼的桥梁,即对方的内核存在着一种同一性。这种同一性与中介就是构成宇宙万物,使“有无相生”的原初构成域“道”。在老子美学范畴系列中,“无”是同“妙”、“气”、“道”、“玄”等属于同一层次的。所谓“常无,欲以观其妙”的“无”是对“天地鸿蒙、混沌末分之际的命名,”为宇宙天地的本初形态,故“无”实质上又是“有”。同时,在老子生命哲学中,“无”和“道”又是相通相同的(2章),故他又进而指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章)。所谓“有生于无”,老子自己对此作了解释,他借用具体事物为喻,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植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11章)车、器、室都由于形成了特定的空间才有其特定的作用。老子看到空虚不等于零,有形之物都离不开无形之虚,而后才有其价值,于是老子得出了“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一般性结论。

作为宇宙万物构成的原初生态域,“道”又是阴阳二气未分的混沌统一体。故“道”也就是元气。由元气分化而为阴阳二气与天地,此即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正是由于“道”(气)的作用。世界上的事物才看似相互对立,实质上是共生和互生的。诚如老子所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42章)阴阳二气相推相摩,由阴阳交合而生成的宇宙万物与社会人生也就变化无穷,气象万端,丰富多彩。人与万物概莫能外。同时,阴阳作为“气”的属性范畴,它又具有对待性与统一性,以及动态特征。而自然、社会、人生等万物万象,都有聚散、动静、虚实、内外、上下、大小、清浊、刚柔等原初生成状态。这些生成状态,都可以概括为相互对待、统一、变动的生态关系,也即阴阳关系,从而,整个宇宙都由阴阳二气联系成一个整体,在阴阳二气这个层次上,宇宙万物同源同构而相通,宇宙乃是一个具有对待、统一、变动的全息性整体。这样,阴阳二气以自然万物与人生命的本体意蕴,使天地万物与人都纳入其阴阳气化的范围,能相通互感,遂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

总之,道家生态美学思想给我们的当代提示是:自然与社会的生成与发展需要相辅相成,相互对应、相互促进、相互对话,文化与文艺美学的构成与发展也应如此。跨文化文艺美学比较中我们要防止只是一种文化的独白,不然则不可能真正理解两种不同文化间文艺美学的特点。要达到上述目的,就必须有一条充满探索精神的平等对话,为寻求某种答案而进行多视角、多层次的反复对谈。跨文化文艺美学比较中文化寻根探源的目的是加深理解,而要沟通、要理解,则必须通过对话。只有通过对话才能达到东西两大文化体系的的文艺美学的互相理解,以推动中国文学向着全球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朱谦之《老子校释》,龙门书局1958年初版,中华书局1984年重印版

猜你喜欢
求同存异
在探究中求同存异
彰显“求同存异” 渗透“核心素养”
中职少数民族学生德育问题及其对策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求同存异教学原则的应用
比较文学主题学研究
多举措开展“家园合作”
从求同存异谈美国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冲突
腾讯、阿里系银行“求同存异”
国际贸易生态化与全球经济协调发展探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