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伟
[摘要]“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其突出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但面对新的课程改革的全面开展将全方位地触动教师,促使教师摒弃传统的旧式的教师角色,不再仅仅是“传道、受业、解惑”的知识传播者,而应在新的理念和标准下对其自身的角色重新定位。
[关键词]新课改:教师角色
首先,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以前旧的教材,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在备课时也只是在考虑教师如何去教,学生应如何去学,一直以来这种教学理念不变,也一直以来严重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改革,尽管教师手里拿着新教材,可备课目的仍然是围绕着教师在转,导致教师不是为学生服务,而是学生为教师服务,为了配合教师更好的教而学,这是教学的一大误区,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就渐渐丧失,这是极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所以新课改下的教师应积极改变传统教学以教师讲为中心,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围绕着教师转,学生是为了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也应当由“知识占有者”转变成为“学习活动组织者”;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学习的“引导者”;由课堂的“霸主”转变成为平等对话的“首席”:由知识的“贩子”转变成为知识的“促进者”。
具体来讲,语文教师应当从观念、知识、能力、教学方式、人际关系等方面入手来重新定位自身的角色:
1、在观念方面,语文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学”;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由“知识占有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组织者”。传统的以教为主的风气导致师生关系错位,表面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上课气氛热烈,但是这些都是围绕着老师的教,而学生真正学到的东西很少。新课改下,语文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角,自己为配角,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学,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
2、在知识方面,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包括学科知识(通识知识、专门知识)与跨学科知识、课程开发知识、教育学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学科课程论),从而由知识的“贩子”转变为“创造者”。语文教师应当成为一个杂家,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要关注,美学、哲学、史学、文艺学要关注,就是一些自然科学知识也应学习研究。有位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从中我们也可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
3、在能力方面,语文教师需要具备多项综合能力,从“教书匠”转变成“教育研究者”。
教师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语文教学基本能力:同时还要具备语文课程资源开发能力、语文课程设计能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等。
4、在教学方式方面,教师应当创设学习情境;开展综合性学习:增加学习实践,从而由“知识占有者”转变成为“学习活动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应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由要学生学变为学生要学,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才能让学生进入乐学的佳境。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不只来自于书本和教材中,各种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把生活中的活水引进语文教学当中,多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如课外阅读活动、课外写作活动、课外口语交际活动、课外综合性语文活动(既要有语文学科的特征,还要与其他学科产生联系),这样才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
5、在人际关系方面,对教师的要求是:教师与教师、校长、专家是合作的伙伴。现代社会是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当前,我们正努力创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的和谐。人的和谐又可分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教师与教师、校长、专家应当是一种和谐、合作伙伴关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语文教学的创新,需要大家共同去努力,互相协作。语文课程的改革需要语文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努力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重新审视自己,摒弃传统的不科学的角色定位,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准确实现自身角色的重新定位,争取成为一名合格的新世纪的优秀的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