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平丽
[摘要]“教育从零开始”已为人们所接受,早期教育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然而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对早期教育的认识极不平衡,与城市相比,农村幼儿教师在教育观念上差距较大。为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就必须尽快实现农村幼儿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
[关键词]教育观念;农村幼儿教师:转变策略
教育观念是教师对教育实践的一种价值取向的理性认识,是指导教育行为的一种思想意识,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认识、判断,进而影响其教学行为和师生关系,并将对教育实践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我国农村幼儿教育之现状
农村地区有其自身特有的经济、社会、文化特点,农村幼儿园资源少、底子薄、师资差。在面临农村教育现代化改革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时,就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虽然近年来的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得儿童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得到了发展,但是在学龄前儿童的教育方面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在广大的乡村地区,许多所谓的幼儿教育就是在小学里面附设一到两年的学前班对儿童进行学前教育。没有专门的幼儿园和幼儿教育机构,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亟待提高。幼儿在非专业化的幼儿教师的教育下获得的仍然是为了进入小学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教师是在传统的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对幼儿进行教育,并没有促进幼儿在德、智、体、美方面的全面发展,只是片面性的发展了儿童的智力。
二、幼儿教育策略之转变
要实现农村幼儿教育现代化,就必须努力实现教育策略几个转变。
(一)由“保姆型”向“教师型”转变
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要尽快从“保姆”角色中走出来,尽可能抓住一切有利的教育因素,不失时机地展开教育教学活动。幼儿园教师在教学方面,必须明确培养目标,改变保姆式、歌舞型、教育能力差的教养员的状况。要根据培养目标设置课程,既要给学生打下扎实的文化和专业基础,又要重视教育技能、技巧的培养,如观察、组织各项活动的能力等。作为人生起始阶段的幼儿教育,要着眼于幼儿终身发展的长远目标,培养其适应未来、适应终身教育社会的基本素质,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合作精神、乐于助人等初步的现代社会需要的重要个性品质。
(二)由“训斥型”向“对话型”转变。
言语体罚在农村幼儿园中司空见惯,这种教育方式,势必导致部分幼儿对幼儿园、对教师产生恐惧心理和抵触情绪。“一个孩子在充满鼓励的环境中成长,他学会了自信。”教师应该关注孩子、鼓励孩子,善于与孩子对话、沟通和交流,善于用放大镜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每个人都希望受到关注,孩子也不例外,他们渴望得到老师和伙伴的注意,教师要主动与幼儿对话、交流,主动参与幼儿的游戏和活动,以便从中发现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及爱好,从而实施个别化的教学。鼓励幼儿与同伴的主动交流,培养儿童初步的社会性情感和良好的合作交往的精神,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敏锐的观察力,为孩子成长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孩子在自信中愉快学习。
(三)由培养“共性”向培养“个性”转变
当前我国教育上的一个显著的弱点,就是过于强调共性的培养,忽视个性和个人特长的发展。这种一刀切、一个模式的教育方式从幼儿园起就已开始,它压抑、摧残了许多人才,不利于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也不利于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这种现象更明显。因此,在教育思想上应该注重培养儿童具有创新的精神。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儿童的个性,培养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教学方法上要防止千篇一律、一刀切的那种只强调统一性、一致性而缺乏灵活性和个别性的办法。不要把孩子管得太严,束缚他们的手脚和思维,压抑儿童的个性中一些可贵的品质。
(三)从知识训练到方法训练的转变。
传统的幼儿教育把人脑看作一个仓库,教育者的任务是往这些“仓库”里灌输知识。然而,幼儿有其特有的身心发展规律,他们不仅要学习知识、发展智力,还需要获得品德、社会意识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为以后的生活学习打下最初的基础。因此,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最重要的是从“指示”“灌输”转变为教幼儿学会怎样学习。除了示范、讲解、专门训练以外,让幼儿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练习,特别重要。教育者不仅重视信息的输入,更重要的是打开人脑的各种渠道,使受教育者掌握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多角度的探索中使心智变得流畅,培养幼儿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方式,为使其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发挥创造性思维奠定基础。
三、教育观念之更新
为了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要进行教育观念的更新,以适应实现农村幼儿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一)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传统的儿童观,中心问题是对于什么是好孩子的看法,即“好孩子”的标准。一般情况下,教师大都喜欢比较文静的、服从型的孩子,而对那些活泼好动、有自己的见解与要求、不盲目地绝对服从的孩子,则往往认为是不听话的调皮孩子,动辄加以训斥。殊不知,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难富有创造精神的开拓型人才。因此,转变传统的儿童观,就要求教师更多地多为这部分儿童提供活动的机会,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从被动转为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对那些求知欲较高的儿童,则更应该注意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为他们创造更为适宜的学习条件。
(二)树立新的师生现
树立新的师生观,应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师道尊严,师生之间极不平等。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新课程体系要求确立新的师生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应强化师生间的平等交往,平等对话,平等参与。教师的角色应由教学中的权威者变成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教师应创设环境促进幼儿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让幼儿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使其在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社会性情感方面的到全面发展。
(三)更新家长教育观念。实现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在教育观念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直接影响着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因此,教师还必须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使其以全新的教育观念成为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一员。
1,树立家园教育并重的观念。有的家长认为教育是幼儿园的事,作家长的只要管好孩子的吃、穿等方面的事就行了,而且许多家长忙于农活而顾不上教育孩子。针对家长的认识,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且,结合正反事例来进行宣传。如:在幼儿园,教师通过故事等多种形式教育幼儿同伴间要友好相处,可还是发现班内的有在游戏中打小朋友的现象,当老师问为什么打小朋友时,这个小朋友说:“这是我爸爸教我的。”很显然,家长的一句话,对孩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见在家庭中事事、处处都有教育。尤其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孩子的作用是很大的。正如前苏联儿童教育家克鲁普斯克亚所说:“父母时天然的老师,他们对儿童,特别时对幼儿的影响最大。”
2,树立全面发展教育的观念。有不少家长误认为向孩子头脑灌注大量知识便是智力开发,让孩子会一技之长就能成才、成星,并认为这就是早期教育,而忽视对孩子性格、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具体表现就是要求幼儿园教孩子识字、写字、学算数。因此,教师必须帮助家长端正与更新家教观念,树立孩子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思想,树立面向未来、培养祖国一代新人的观念。
3,树立寓教于乐的观念。在家长的教育观念中,教师首先要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性质、任务,明确幼儿园教育课程的内容、方法等,特别是游戏在孩子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其次,是让家长通过亲自看孩子的游戏,使他们从中领悟到游戏给孩子带来的快乐,孩子在游戏中所积累的知识经验。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家长为孩子创设健康成长的良好家庭环境。如教师建议家长根据家庭条件给孩子留出活动空间,提供适宜的材料,使孩子的智力、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宣传和帮助家长逐步认识到家庭的道德风貌、人际关系、行为习惯、家庭和睦等这些因素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发展,构成了家庭教育的精神环境。